..续本文上一页回向【真如实际也。】就是我们的法界本性,我们回向,回向三个地方,回向我们的菩提,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法界真如实际,除什么?【除狭劣障、】心胸狭窄之障碍,【成广大善。】所以今天你要修行要成大福德,师父告诉你一句话:今天你马上就是一个很有福的人,你就是放大胸量,量大福大,今天你就是量不够大,所以你处处都是障碍,如果是量大,就要受得了赞叹和毁谤,你要记住!到你面前讲好话是善知识,到你面前讲坏话也是善知识,不过如果在你面前讲坏话,要赶紧跑,就是要远离,只要是会破坏你本性的清净心,你赶紧远离,所以你学习放大本性,房子住得那么大肚量却很小,对不对?能做什么?一间厕所是那么大,心却不放大一点,对不对?没有用的,像我的厕所大,我的肚量也大,肚量就大。
【一门皆摄十门、末三门未开、】未开就是不必讲的意思,【可以例知。】可以例知就是借着前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后面的这三个不必讲,后面三个就是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和普皆回向,可以例知,可以借着前面的七个例子都知道每一门皆本门,例知,【皆本门为能摄、余为所摄。】就是一门皆具足十门,【八者、十门皆随佛学故。九者、顺众生性善、一切众生本性与佛、无二无别故、又者顺众生修善、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起修、同佛因行故。又者以自修功德、顺众生回向也。十者、通说回向三处、】三处就是菩提、众生、真如实际,回向三个地方,回向哪里?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真如实际,【别说回向真如实际、真如实际、遍十法界、回向真如、即亦不离菩提众生。
○戊三牒名列释二,己初总征
【经】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记】善财对普贤菩萨这样说:【“大圣”、乃善财尊称普贤菩萨、】“云何礼敬”,什么叫做礼敬诸佛?什么叫做普皆回向?此十大行愿是什么?【以下对上曰白、】善财白言,【此总征十大行愿也。
○己二别释十、庚初释礼敬诸佛三、辛初牒名
【经】普贤菩萨皆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记】普贤菩萨呼善财告言:善男子、汝问云何礼敬、乃至云何普皆回向、常为汝说也。
言礼敬者、别讲礼字、礼者体也、】这个体(不作本体解),这个体【即体谅、】体谅就是深深地了解普贤的心是什么,体谅人家体谅他的心境,【体贴也。】这个贴是接近的意思,用我们的心来体贴普贤的心,用普贤的心来体贴我们一切众生所要走的路线,【(不作本体解)云何体谅、拜佛时、要体谅佛境、体贴佛心。】佛的境界如虚空遍法界,体贴佛心,心即是佛,心即是大慈大悲,【佛境若何、】佛的境界是什么?佛境如何?【我即若何拜之、】佛的境界是什么?我即如何拜之?【佛三身一际、】三身就是法、报、应身,一际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讲的是一真法界,【竖穷横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我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称性而拜。】合于本性,依照本性而拜,【又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同一个法身,【拜一法身佛、】即是拜十方三世佛,【即是拜十方三世佛。如是拜者、必与佛感应道交、属圆教之感也。设非圆教机、无圆教之感、】就是说不够,不能圆融空、有二法,不能遍十方三世这样拜,当然他没有圆教的根机,就没有办法圆教之感,【即无圆教之应。十方三世诸佛、非一而能一、】就是以事相来讲有千百万亿而能一就是同一法身,【非多而能多。】他虽然同一体,事相却是有无量无边,所以非多而能多,【能一者、同一法身故、】同一法身,就是同一个法界一个空性,那个觉性,那个智性圆满的觉性,【能多者、先后成佛故。】能多者就是说先后成佛,有先成佛有慢成佛,就事相来讲,所以,【多无多相、多即一故。】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相,即一,【一无一相、】虽然一也没有一的相,所以,【一即多故。无能无所、】无能无所,【因真空理、不碍妙有事。】所以因为真空的理,所以没有妨碍到妙有的事,妙有的事。底下:
○辛二释相三、一所礼境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现在说礼敬诸佛,它的范围有多大,所有尽法界还有虚空界,还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就是无法算的数目(的)诸佛世尊。底下:
【记】“所有”、】就是【拜者】拜的人【心性】本来就具足【所有、对能而言所也。】有能就有所,能礼,诸佛是所礼,所以说【“尽法界虚空界” 】尽法界这是法,虚空界这是一种比喻,【法喻双举、】一种是法,一种是比喻,比较能了解,【法界无边、其义难明、故以虚空为喻。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心无界限、随众生情执而有界限。】我们【写字时】眼睛只看那只笔,【心有笔头大、穿针时心有针孔大。】你如果放大它,放大它肚量就大很多,所以凡夫迷时他要藉着事相,这是谈到我们的心,因为众生不能自我观照,放大心量,所以他必须要藉着事相,如果悟道的人没有差别,大彻大悟的人就是在都市、城区都没有差别,因为他无相,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等于零,他的心境连零都不可以形容,他没有一个起点,也没有一个终点,他直到哪里都是解脱,他哪里要藉什么境界不境界,他唯心无境,凡夫没有办法。底下,【迷悟有浅深、故心亦有大小、然大小皆法界、】是我们众生把它订为:这个是大,这个是小。大也是空性,小也是空性,【故曰法界、至极言之曰一真法界。心法为一切诸法所依故。遍于有情曰佛性、遍于无情曰法性。】所有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佛性、法性同一性,佛性、法性同一性,【十方三世皆在法界之中、佛所住处通十方、所住时通三际。十方一切处、三世一切时、皆有佛刹。将此十方三世所有佛刹、磨为极小之微尘(一微尘分作七分名邻虚尘、再分即成虚空)】邻虚就是接近,接近虚空,【、一微尘一数、】一微尘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一微尘一数,【以计佛数、佛多无量。】佛多无量。【若不体佛而拜、即不能尽拜如是诸佛。
○二能礼因
【经】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我以普贤行愿力来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记】能礼之心、所礼之境、因缘和合、礼敬乃成。行者观行、愿通未来、】行者观行,愿通未来,【以行导愿、以愿填行、】填行就是补、弥补,填满这个行,以愿填满这个行,就是要使他究竟圆满,不能只有自利也要利他,【如车二轮、】二轮一定是【转动同时、】一轮不转就开不动了,所以,【愿礼过未诸佛、】过就是过去,未就是未来,希望顶礼过去、未来的诸佛,【当下即礼着过未之佛、以拜时有观想故、】以拜时有观想,【虽拜现前一佛、随观心通于三世、拜一释迦牟尼佛、或拜一阿弥陀佛、皆随观行而遍于三世十方、心能转境之力也。若转不动、即是凡夫、心无智力故。凡夫份上修法界观、】这个没有办法,【难以相应、】因为众生无法空性,你无法达到空,而且这个空要毕竟空,你修法界观才有用,而且空体有无量的妙有,所以法界观非空非有,绝对又圆融,非空非有,绝对又圆融,你想想看这个世间人哪有办法,所以【因非常作之事故。】非常作就更从来就没有这样观照过,也不是常常做这种观照,我们众生常常做什么呢?【五欲六尘之境、是凡夫之常事、处处贪著、将无分限之心、】就是把虚空无量无尽无边的心【变为有分限。】变为有一个范围,所以,【欲广大心量、须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生处就是我们对法界观很陌生,我们把它转熟一点,就是要常作空观,以空观出有,建立一切法当体即空,空当下就妙有具足,所以生处转熟就是我们把不熟的法界观,把它转成熟。熟处转生,这个熟就是五欲六尘这个熟,我们把它变得很陌生,就是不去重视它,【及生处转熟后、即知观行不可思议、】所以,【“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谓我普贤、依他普贤行愿法力、故能“深心信解”也。十方三世佛皆有普贤为长子、】也就是说十方三世佛旁边都有一位普贤菩萨,【后普贤学前普贤也。或我普贤人、以普贤法、人法不二、】人与法是同一个,所以【起“深心信解”、信深解深也。信得一切时一切处有十方三世佛、解得一切时一切处有十方三世佛。“如对目前”】就像在面前一样,【亲切至极、法力亦缘力也。】也藉着法,空观的力量,也藉着有,缘的力量,所以,【观行亲切、礼拜恰当、】恰当就是刚刚好,【故如亲见诸佛、现在其前、此普贤行愿因力、亦他普贤增上缘力也。
○三能礼相二、初总明
【经】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记】清净者、身业五体投地、】如果按照佛陀当时在世是跪右脚,跪右脚而已,长跪合掌右膝着地,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右膝着地就是只有右脚跪下去而已,这个五体投地是到我们中国后演变成要恭敬就要恭敬个彻底,就连头一起趴下,所以,这个五体投地礼是我们中国,你如果到泰国去,泰国他们不是这样子,泰国只有跪右脚而已,一只脚而已,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而向佛,所以五体投地是中国才有。【语业称扬赞叹、意业恭敬至诚、三业清净也。常修礼敬者、拜时礼敬双修、不拜时意业常敬。】这个很难,我们如果要顶礼,我们有办法,要顶礼下贱的人,譬如说清厕所的、农夫,杀猪的、杀狗的或者是清道夫,或者是……,这些都是未来佛,或者是全身很肮脏的人,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在恭敬都是一半,一半就是我们会恭敬善的人、圣贤的人、恭敬能人、伟人,一般的众生是这样子,我们没有办法像佛那样,所以佛自己在经典里面说:我供养持戒清净的比丘一碗饭,和我拿这碗饭来喂狗功德一样,功德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佛已经悟到自性的实相,所以他所施舍的东西,他都会入空性的法理,当体即空,所以他没有任何比较,佛所活的世界是绝对的世界,绝对的世界就是不起心也不动念,所以他…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