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回向【真如實際也。】就是我們的法界本性,我們回向,回向叁個地方,回向我們的菩提,回向一切衆生,回向法界真如實際,除什麼?【除狹劣障、】心胸狹窄之障礙,【成廣大善。】所以今天你要修行要成大福德,師父告訴你一句話:今天你馬上就是一個很有福的人,你就是放大胸量,量大福大,今天你就是量不夠大,所以你處處都是障礙,如果是量大,就要受得了贊歎和毀謗,你要記住!到你面前講好話是善知識,到你面前講壞話也是善知識,不過如果在你面前講壞話,要趕緊跑,就是要遠離,只要是會破壞你本性的清淨心,你趕緊遠離,所以你學習放大本性,房子住得那麼大肚量卻很小,對不對?能做什麼?一間廁所是那麼大,心卻不放大一點,對不對?沒有用的,像我的廁所大,我的肚量也大,肚量就大。

  【一門皆攝十門、末叁門未開、】未開就是不必講的意思,【可以例知。】可以例知就是借著前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後面的這叁個不必講,後面叁個就是常隨佛學,恒順衆生和普皆回向,可以例知,可以借著前面的七個例子都知道每一門皆本門,例知,【皆本門爲能攝、余爲所攝。】就是一門皆具足十門,【八者、十門皆隨佛學故。九者、順衆生性善、一切衆生本性與佛、無二無別故、又者順衆生修善、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起修、同佛因行故。又者以自修功德、順衆生回向也。十者、通說回向叁處、】叁處就是菩提、衆生、真如實際,回向叁個地方,回向哪裏?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真如實際,【別說回向真如實際、真如實際、遍十法界、回向真如、即亦不離菩提衆生。

  ○戊叁牒名列釋二,己初總征

  【經】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記】善財對普賢菩薩這樣說:【“大聖”、乃善財尊稱普賢菩薩、】“雲何禮敬”,什麼叫做禮敬諸佛?什麼叫做普皆回向?此十大行願是什麼?【以下對上曰白、】善財白言,【此總征十大行願也。

  ○己二別釋十、庚初釋禮敬諸佛叁、辛初牒名

  【經】普賢菩薩皆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記】普賢菩薩呼善財告言:善男子、汝問雲何禮敬、乃至雲何普皆回向、常爲汝說也。

  言禮敬者、別講禮字、禮者體也、】這個體(不作本體解),這個體【即體諒、】體諒就是深深地了解普賢的心是什麼,體諒人家體諒他的心境,【體貼也。】這個貼是接近的意思,用我們的心來體貼普賢的心,用普賢的心來體貼我們一切衆生所要走的路線,【(不作本體解)雲何體諒、拜佛時、要體諒佛境、體貼佛心。】佛的境界如虛空遍法界,體貼佛心,心即是佛,心即是大慈大悲,【佛境若何、】佛的境界是什麼?佛境如何?【我即若何拜之、】佛的境界是什麼?我即如何拜之?【佛叁身一際、】叁身就是法、報、應身,一際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是一真法界,【豎窮橫遍、】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我即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稱性而拜。】合于本性,依照本性而拜,【又者“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叁世一切佛都同一個法身,【拜一法身佛、】即是拜十方叁世佛,【即是拜十方叁世佛。如是拜者、必與佛感應道交、屬圓教之感也。設非圓教機、無圓教之感、】就是說不夠,不能圓融空、有二法,不能遍十方叁世這樣拜,當然他沒有圓教的根機,就沒有辦法圓教之感,【即無圓教之應。十方叁世諸佛、非一而能一、】就是以事相來講有千百萬億而能一就是同一法身,【非多而能多。】他雖然同一體,事相卻是有無量無邊,所以非多而能多,【能一者、同一法身故、】同一法身,就是同一個法界一個空性,那個覺性,那個智性圓滿的覺性,【能多者、先後成佛故。】能多者就是說先後成佛,有先成佛有慢成佛,就事相來講,所以,【多無多相、多即一故。】雖然很多但是沒有多相,即一,【一無一相、】雖然一也沒有一的相,所以,【一即多故。無能無所、】無能無所,【因真空理、不礙妙有事。】所以因爲真空的理,所以沒有妨礙到妙有的事,妙有的事。底下:

  ○辛二釋相叁、一所禮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現在說禮敬諸佛,它的範圍有多大,所有盡法界還有虛空界,還有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就是無法算的數目(的)諸佛世尊。底下:

  【記】“所有”、】就是【拜者】拜的人【心性】本來就具足【所有、對能而言所也。】有能就有所,能禮,諸佛是所禮,所以說【“盡法界虛空界” 】盡法界這是法,虛空界這是一種比喻,【法喻雙舉、】一種是法,一種是比喻,比較能了解,【法界無邊、其義難明、故以虛空爲喻。所言法者、謂衆生心、心無界限、隨衆生情執而有界限。】我們【寫字時】眼睛只看那只筆,【心有筆頭大、穿針時心有針孔大。】你如果放大它,放大它肚量就大很多,所以凡夫迷時他要藉著事相,這是談到我們的心,因爲衆生不能自我觀照,放大心量,所以他必須要藉著事相,如果悟道的人沒有差別,大徹大悟的人就是在都市、城區都沒有差別,因爲他無相,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是等于零,他的心境連零都不可以形容,他沒有一個起點,也沒有一個終點,他直到哪裏都是解脫,他哪裏要藉什麼境界不境界,他唯心無境,凡夫沒有辦法。底下,【迷悟有淺深、故心亦有大小、然大小皆法界、】是我們衆生把它訂爲:這個是大,這個是小。大也是空性,小也是空性,【故曰法界、至極言之曰一真法界。心法爲一切諸法所依故。遍于有情曰佛性、遍于無情曰法性。】所有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佛性、法性同一性,佛性、法性同一性,【十方叁世皆在法界之中、佛所住處通十方、所住時通叁際。十方一切處、叁世一切時、皆有佛刹。將此十方叁世所有佛刹、磨爲極小之微塵(一微塵分作七分名鄰虛塵、再分即成虛空)】鄰虛就是接近,接近虛空,【、一微塵一數、】一微塵當作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叫做一微塵一數,【以計佛數、佛多無量。】佛多無量。【若不體佛而拜、即不能盡拜如是諸佛。

  ○二能禮因

  【經】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我以普賢行願力來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記】能禮之心、所禮之境、因緣和合、禮敬乃成。行者觀行、願通未來、】行者觀行,願通未來,【以行導願、以願填行、】填行就是補、彌補,填滿這個行,以願填滿這個行,就是要使他究竟圓滿,不能只有自利也要利他,【如車二輪、】二輪一定是【轉動同時、】一輪不轉就開不動了,所以,【願禮過未諸佛、】過就是過去,未就是未來,希望頂禮過去、未來的諸佛,【當下即禮著過未之佛、以拜時有觀想故、】以拜時有觀想,【雖拜現前一佛、隨觀心通于叁世、拜一釋迦牟尼佛、或拜一阿彌陀佛、皆隨觀行而遍于叁世十方、心能轉境之力也。若轉不動、即是凡夫、心無智力故。凡夫份上修法界觀、】這個沒有辦法,【難以相應、】因爲衆生無法空性,你無法達到空,而且這個空要畢竟空,你修法界觀才有用,而且空體有無量的妙有,所以法界觀非空非有,絕對又圓融,非空非有,絕對又圓融,你想想看這個世間人哪有辦法,所以【因非常作之事故。】非常作就更從來就沒有這樣觀照過,也不是常常做這種觀照,我們衆生常常做什麼呢?【五欲六塵之境、是凡夫之常事、處處貪著、將無分限之心、】就是把虛空無量無盡無邊的心【變爲有分限。】變爲有一個範圍,所以,【欲廣大心量、須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就是我們對法界觀很陌生,我們把它轉熟一點,就是要常作空觀,以空觀出有,建立一切法當體即空,空當下就妙有具足,所以生處轉熟就是我們把不熟的法界觀,把它轉成熟。熟處轉生,這個熟就是五欲六塵這個熟,我們把它變得很陌生,就是不去重視它,【及生處轉熟後、即知觀行不可思議、】所以,【“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謂我普賢、依他普賢行願法力、故能“深心信解”也。十方叁世佛皆有普賢爲長子、】也就是說十方叁世佛旁邊都有一位普賢菩薩,【後普賢學前普賢也。或我普賢人、以普賢法、人法不二、】人與法是同一個,所以【起“深心信解”、信深解深也。信得一切時一切處有十方叁世佛、解得一切時一切處有十方叁世佛。“如對目前”】就像在面前一樣,【親切至極、法力亦緣力也。】也藉著法,空觀的力量,也藉著有,緣的力量,所以,【觀行親切、禮拜恰當、】恰當就是剛剛好,【故如親見諸佛、現在其前、此普賢行願因力、亦他普賢增上緣力也。

  ○叁能禮相二、初總明

  【經】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記】清淨者、身業五體投地、】如果按照佛陀當時在世是跪右腳,跪右腳而已,長跪合掌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右膝著地就是只有右腳跪下去而已,這個五體投地是到我們中國後演變成要恭敬就要恭敬個徹底,就連頭一起趴下,所以,這個五體投地禮是我們中國,你如果到泰國去,泰國他們不是這樣子,泰國只有跪右腳而已,一只腳而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而向佛,所以五體投地是中國才有。【語業稱揚贊歎、意業恭敬至誠、叁業清淨也。常修禮敬者、拜時禮敬雙修、不拜時意業常敬。】這個很難,我們如果要頂禮,我們有辦法,要頂禮下賤的人,譬如說清廁所的、農夫,殺豬的、殺狗的或者是清道夫,或者是……,這些都是未來佛,或者是全身很肮髒的人,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在恭敬都是一半,一半就是我們會恭敬善的人、聖賢的人、恭敬能人、偉人,一般的衆生是這樣子,我們沒有辦法像佛那樣,所以佛自己在經典裏面說:我供養持戒清淨的比丘一碗飯,和我拿這碗飯來喂狗功德一樣,功德一樣。爲什麼呢?因爲佛已經悟到自性的實相,所以他所施舍的東西,他都會入空性的法理,當體即空,所以他沒有任何比較,佛所活的世界是絕對的世界,絕對的世界就是不起心也不動念,所以他…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