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这么多,极微尘数这么多三千大千世界,佛刹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非常、非常的很微小的一粒尘,当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说不完的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因为过去、现在不计其数的佛已经成正等正觉了,【一切菩萨海会围绕。】因为佛一定会有菩萨围绕在旁边,就好像有师父就有徒弟围绕在旁边。

  【记】所请之境、谓所请者是诸佛菩萨也。“所有”即心中所有也。“十方三世”者、时处不相离也。】时间就是三世,十方就是处,时处不相离也,【一切时一切处、念念有佛成佛、见佛自易易耳。】就是当然很简单,见佛自易易耳,就是当然很简单,你念念有佛就成佛,见佛当然就很简单了,【何故众生不得见也?约理说、众生发起一念好心、或起一念智慧、或起一念慈悲、即是成佛。】因地上就是佛的种子,【而众生心又各各互遍、】互相照射来照射过去,互遍就是互相容遍,【故云念念中有刹尘数诸佛成等正觉。约事言、则佛法界与众生法界、相隔悬远、众生背觉合尘故、】不是这样,众生是背觉合尘才对,众生就是背觉合尘,【或缘浅故、不能见佛。观行即】佛,六即佛里面的名字即佛,是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观行即佛,就是观行即【菩萨以上】把佛分成六个阶段,当然他也是把菩萨当成六个阶段一样,所以六即佛以上就是观行即菩萨以上【之菩萨、智慧超胜、故能见也。“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者、佛如心王、】佛就像我们心的王,【菩萨如心所、】都常常相随着,心王、心所就是常常相随着,【心所法尔随逐心王、故佛说法、菩萨围绕。

  ○二正明请法

  【经】而我悉以身语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妙就是不可思议,法因为通事理,事事无碍,不是一般凡夫能够体解的,叫做妙。妙、妙、妙,所以说妙计、妙计,妙法。

  【记】请法以】身口意【三业劝请。身劝请恭敬礼拜、口劝请称扬赞叹、意劝请恭敬至诚。】所以身口意都恭敬,【种种方便、殷勤劝请、】执勤就是一次再一次,一次再一次求佛慈悲转*轮,【转妙*轮。妙法即心法也。】一切运用之妙都存在我们的心,【心法即正法也。如来说法四十九年、无非说的心法。转正*轮者、说唯心之法、拣非心外取法也。】不同于心外取法,【为佛弟子不知有佛则已、】则已就是算了,【知有佛即应请转*轮。请转*轮、即是上求下化、亦即是上顺诸佛之心、下顺众生之心。佛以说法度生为本怀、然无请不说。故有人请法、自是上顺佛心。众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请、请则众生得闻佛法故喜、即是下顺众生之心。对于佛法自有所知、愿与众生说、即是请自心佛说法。见他能说法者、请转*轮、名字即佛以上之佛、皆当请之。是故有智慧人、一切时能修请转*轮之行。会事归理、皆请自心中佛说法、度自心中众生。】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我们本性显现出来的,你要说你们在外面也对,你们说在我的心中也对,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法身,所以我们的法身包括十方三世一切,所以你要说度心中的众生,也对,【若无智慧、佛在面前、当面错过。自能说法、亦吝不说、】也很悭贪,吝就是不布施叫做吝,【皆成愚痴。】有法的人你还不布施,来世会变愚痴,变愚痴,整天像牛在吃草这样而已,不修行的人福报很大来世变大象,大象,做大象,搞不好说不定,你又不说法来世出生为什么,出生在亚马逊河,亚马逊河的什么地方,里面的原始民族没有语言的,没有语言的,从这棵树荡过去那棵树,呜、呜……泰山,不会说话没有办法,不说法给人家听,在那里呱呱叫,而我要,我要说法,我喜欢说法,我就得说法,我生生世世就是修说法的行。底下:

  ○辛三总结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此亦总结无尽可知。】你看看他转*轮就来听,可见对法的重视到什么程度,不得了,一直劝请一直不疲厌地听法,现在的人福报大,电灯、冷气很方便,停车场这么大,师父一个礼拜要讲四、五场,现在的人福报大,福报大,这个算是我的愿力。

  ○庚七释请佛住世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记】佛无生灭、】如果众生有根机,【有机则在众生心中现、】有机就是有这个因缘,有这种众生的根机,【无机】没有这种因缘,【则在众生心中隐。请佛住世、佛即在请者心中现而不入涅槃。此牒名也。】就是说如果请佛住世,佛就在请他住世的人心中,就没有入涅槃,他就理来讲。

  ○辛二释相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大涅槃的时候,【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就是说诸佛如果要入大涅槃的时候,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善知识都好,我们拜托他不要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记】佛有六即佛。有欲涅槃者、皆请住世、莫入涅槃。

  一理即佛。】理即佛意思是说照道理来说我们是佛,照道理来说我们本来就是佛,这是理上来讲的,事实上还不是佛,所以,【劝学佛法、令知自心即佛、即是请佛住世、不学无知、】也就是涅槃,不学,无知就是断第六意识,就没有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执著,不学就是无学位,你不要读成不学无知,那完了,不学就是说四果罗汉,无知就是没有第六、第七意识的执著分别,【即是涅槃。

  二名字即佛。已学佛法、虽知自心是佛、】虽然自己知道我们的心中是佛,【不修观行、】没有修观行,【旋知旋迷、即是涅槃、】这样叫做涅槃,【劝修观行、即是请佛住世。

  三观行即佛。十信菩萨、虽修观行。不行六度万行、未见自性、即是涅槃。】刚才那一句,你要这样解释也可以,理即佛,譬如说不学无知,以凡夫来解释:不学无知就是说迷惑颠倒,当体也是涅槃,也是涅槃,所以如果就文字上来讲,不能直接解释,要用各种角度来说,佛法和中文都一样,站在这个地方要怎么解释,另外一个角度要怎么解释都可以,所以未见自性,即是涅槃,不学无知也可以说是涅槃,于理上来讲讲得通,【劝修六度万行、使见心性、即是请佛住世。

  四相似即佛。三贤菩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虽修六度万行、】但是,【相似见性、不修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就是四加行,不修这个,【即是涅槃。】所以,【劝修加行、转似成真、】转那个相似的气氛,变成实实在在的佛性,【即是请佛住世。故三贤位后、有四加行。

  五分证即佛。】顾名思义就是说:虽然不能见到月亮的全部,但是已经见到了几分了,虽然月亮没有完全圆,不过十三、十四已经很圆了,分证就是说一百分有九十,已经是佛了,【登地菩萨、修证未圆、仍在涅槃、】也是涅槃,所以说,【请彼圆修圆证、即是请佛住世。

  六究竟即佛。不请住世、即示涅槃、】究竟即佛,不请住世,当下即是涅槃。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究竟即佛,【故须请佛住世。

  以上六即佛、皆请住世。又者各人智慧现前、即是佛住世。智慧不现前、】愚痴就住世,愚痴,就理上来说,【即是佛涅槃。】就现上来说,【经文所请、究竟即佛也。以有及诸声闻缘觉、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皆劝请、莫入涅槃句、故知六即佛、皆当劝请也。经劫句、请佛住世之时也。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句、是别明请佛住世之意。

  ○辛三总结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此亦总结无尽。

  ○庚八释常随佛学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什么叫做常随佛学?简单讲就是要常常学佛,要常常跟随在有佛学的地方,就是紧紧相随。常随佛学,佛学常常随身,就是找到好的眷属,菩提眷属,找到好的师父,找到好的同参道友,找到善知识,统统叫做常随佛学。常常自己看经典、拜忏、早课、晚课这些都是常随佛学。

  【记】此牒名也。】都是常随佛学,【此下三愿、俱属回向、但若融摄、则十门皆回向也。别言则八、九、十、】稍微不同,【三愿属于回向。故偈颂中、第七愿后、即总标回向。三回向中、】哪三种呢?【八即回向菩提。】就是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即回向众生。十】普皆回向,【即回向法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后面三个都可以叫做回向。第一个我们现在所说的常随佛学,就是回向菩提,有佛学你才有智慧,对不对?恒顺众生就是回向给众生,最后回向给法界。【前二是回向别义、后一是回向普义。八九是别说二利行体。】二利就是自利和利他,【八属自利、九属利他。第十门、是别说所回善根、】就是普皆回向,【谓将二利功德及一切福、回向三处也。】前面有讲过了,【又此第八、同《华严经》十回向中等一切佛回向。】就是平等、平等。底下:

  ○辛二释相二壬:初学本师二:癸初明所学二:一明因行

  【经】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所以,一看就知道这个是根据八十《华严》,如果根据六十《华严》,它就不是这么讲,它就说如此娑婆世界卢舍那佛,卢舍那如来,它就这样翻译,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八十《华严》翻译的。【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把皮当做纸,当然这是一种形容,其实皮剥下来怎么当做纸,对不对?【析骨为笔、】骨头也不能当笔,是表示说这样子的苦,【刺血为墨、】这些都是身体上的,众生都办不到的,【书写经典、】可见经典,人家如何重法,【积如须弥。】累积这么高,经典这么多,用他的皮、骨、血,这样…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