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這麼多,極微塵數這麼多叁千大千世界,佛刹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極微塵,非常、非常的很微小的一粒塵,當成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說不完的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因爲過去、現在不計其數的佛已經成正等正覺了,【一切菩薩海會圍繞。】因爲佛一定會有菩薩圍繞在旁邊,就好像有師父就有徒弟圍繞在旁邊。

  【記】所請之境、謂所請者是諸佛菩薩也。“所有”即心中所有也。“十方叁世”者、時處不相離也。】時間就是叁世,十方就是處,時處不相離也,【一切時一切處、念念有佛成佛、見佛自易易耳。】就是當然很簡單,見佛自易易耳,就是當然很簡單,你念念有佛就成佛,見佛當然就很簡單了,【何故衆生不得見也?約理說、衆生發起一念好心、或起一念智慧、或起一念慈悲、即是成佛。】因地上就是佛的種子,【而衆生心又各各互遍、】互相照射來照射過去,互遍就是互相容遍,【故雲念念中有刹塵數諸佛成等正覺。約事言、則佛法界與衆生法界、相隔懸遠、衆生背覺合塵故、】不是這樣,衆生是背覺合塵才對,衆生就是背覺合塵,【或緣淺故、不能見佛。觀行即】佛,六即佛裏面的名字即佛,是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觀行即佛,就是觀行即【菩薩以上】把佛分成六個階段,當然他也是把菩薩當成六個階段一樣,所以六即佛以上就是觀行即菩薩以上【之菩薩、智慧超勝、故能見也。“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者、佛如心王、】佛就像我們心的王,【菩薩如心所、】都常常相隨著,心王、心所就是常常相隨著,【心所法爾隨逐心王、故佛說法、菩薩圍繞。

  ○二正明請法

  【經】而我悉以身語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妙就是不可思議,法因爲通事理,事事無礙,不是一般凡夫能夠體解的,叫做妙。妙、妙、妙,所以說妙計、妙計,妙法。

  【記】請法以】身口意【叁業勸請。身勸請恭敬禮拜、口勸請稱揚贊歎、意勸請恭敬至誠。】所以身口意都恭敬,【種種方便、殷勤勸請、】執勤就是一次再一次,一次再一次求佛慈悲轉*輪,【轉妙*輪。妙法即心法也。】一切運用之妙都存在我們的心,【心法即正法也。如來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說的心法。轉正*輪者、說唯心之法、揀非心外取法也。】不同于心外取法,【爲佛弟子不知有佛則已、】則已就是算了,【知有佛即應請轉*輪。請轉*輪、即是上求下化、亦即是上順諸佛之心、下順衆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爲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衆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衆生得聞佛法故喜、即是下順衆生之心。對于佛法自有所知、願與衆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見他能說法者、請轉*輪、名字即佛以上之佛、皆當請之。是故有智慧人、一切時能修請轉*輪之行。會事歸理、皆請自心中佛說法、度自心中衆生。】因爲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本性顯現出來的,你要說你們在外面也對,你們說在我的心中也對,因爲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法身,所以我們的法身包括十方叁世一切,所以你要說度心中的衆生,也對,【若無智慧、佛在面前、當面錯過。自能說法、亦吝不說、】也很悭貪,吝就是不布施叫做吝,【皆成愚癡。】有法的人你還不布施,來世會變愚癡,變愚癡,整天像牛在吃草這樣而已,不修行的人福報很大來世變大象,大象,做大象,搞不好說不定,你又不說法來世出生爲什麼,出生在亞馬遜河,亞馬遜河的什麼地方,裏面的原始民族沒有語言的,沒有語言的,從這棵樹蕩過去那棵樹,嗚、嗚……泰山,不會說話沒有辦法,不說法給人家聽,在那裏呱呱叫,而我要,我要說法,我喜歡說法,我就得說法,我生生世世就是修說法的行。底下:

  ○辛叁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亦總結無盡可知。】你看看他轉*輪就來聽,可見對法的重視到什麼程度,不得了,一直勸請一直不疲厭地聽法,現在的人福報大,電燈、冷氣很方便,停車場這麼大,師父一個禮拜要講四、五場,現在的人福報大,福報大,這個算是我的願力。

  ○庚七釋請佛住世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記】佛無生滅、】如果衆生有根機,【有機則在衆生心中現、】有機就是有這個因緣,有這種衆生的根機,【無機】沒有這種因緣,【則在衆生心中隱。請佛住世、佛即在請者心中現而不入涅槃。此牒名也。】就是說如果請佛住世,佛就在請他住世的人心中,就沒有入涅槃,他就理來講。

  ○辛二釋相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大涅槃的時候,【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就是說諸佛如果要入大涅槃的時候,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善知識都好,我們拜托他不要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記】佛有六即佛。有欲涅槃者、皆請住世、莫入涅槃。

  一理即佛。】理即佛意思是說照道理來說我們是佛,照道理來說我們本來就是佛,這是理上來講的,事實上還不是佛,所以,【勸學佛法、令知自心即佛、即是請佛住世、不學無知、】也就是涅槃,不學,無知就是斷第六意識,就沒有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執著,不學就是無學位,你不要讀成不學無知,那完了,不學就是說四果羅漢,無知就是沒有第六、第七意識的執著分別,【即是涅槃。

  二名字即佛。已學佛法、雖知自心是佛、】雖然自己知道我們的心中是佛,【不修觀行、】沒有修觀行,【旋知旋迷、即是涅槃、】這樣叫做涅槃,【勸修觀行、即是請佛住世。

  叁觀行即佛。十信菩薩、雖修觀行。不行六度萬行、未見自性、即是涅槃。】剛才那一句,你要這樣解釋也可以,理即佛,譬如說不學無知,以凡夫來解釋:不學無知就是說迷惑顛倒,當體也是涅槃,也是涅槃,所以如果就文字上來講,不能直接解釋,要用各種角度來說,佛法和中文都一樣,站在這個地方要怎麼解釋,另外一個角度要怎麼解釋都可以,所以未見自性,即是涅槃,不學無知也可以說是涅槃,于理上來講講得通,【勸修六度萬行、使見心性、即是請佛住世。

  四相似即佛。叁賢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叁賢,【雖修六度萬行、】但是,【相似見性、不修加行、】就是暖、頂、忍、世第一,就是四加行,不修這個,【即是涅槃。】所以,【勸修加行、轉似成真、】轉那個相似的氣氛,變成實實在在的佛性,【即是請佛住世。故叁賢位後、有四加行。

  五分證即佛。】顧名思義就是說:雖然不能見到月亮的全部,但是已經見到了幾分了,雖然月亮沒有完全圓,不過十叁、十四已經很圓了,分證就是說一百分有九十,已經是佛了,【登地菩薩、修證未圓、仍在涅槃、】也是涅槃,所以說,【請彼圓修圓證、即是請佛住世。

  六究竟即佛。不請住世、即示涅槃、】究竟即佛,不請住世,當下即是涅槃。爲什麼呢?因爲這是究竟即佛,【故須請佛住世。

  以上六即佛、皆請住世。又者各人智慧現前、即是佛住世。智慧不現前、】愚癡就住世,愚癡,就理上來說,【即是佛涅槃。】就現上來說,【經文所請、究竟即佛也。以有及諸聲聞緣覺、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皆勸請、莫入涅槃句、故知六即佛、皆當勸請也。經劫句、請佛住世之時也。爲欲利樂一切衆生句、是別明請佛住世之意。

  ○辛叁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亦總結無盡。

  ○庚八釋常隨佛學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什麼叫做常隨佛學?簡單講就是要常常學佛,要常常跟隨在有佛學的地方,就是緊緊相隨。常隨佛學,佛學常常隨身,就是找到好的眷屬,菩提眷屬,找到好的師父,找到好的同參道友,找到善知識,統統叫做常隨佛學。常常自己看經典、拜忏、早課、晚課這些都是常隨佛學。

  【記】此牒名也。】都是常隨佛學,【此下叁願、俱屬回向、但若融攝、則十門皆回向也。別言則八、九、十、】稍微不同,【叁願屬于回向。故偈頌中、第七願後、即總標回向。叁回向中、】哪叁種呢?【八即回向菩提。】就是常隨佛學,【九】恒順衆生,【即回向衆生。十】普皆回向,【即回向法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後面叁個都可以叫做回向。第一個我們現在所說的常隨佛學,就是回向菩提,有佛學你才有智慧,對不對?恒順衆生就是回向給衆生,最後回向給法界。【前二是回向別義、後一是回向普義。八九是別說二利行體。】二利就是自利和利他,【八屬自利、九屬利他。第十門、是別說所回善根、】就是普皆回向,【謂將二利功德及一切福、回向叁處也。】前面有講過了,【又此第八、同《華嚴經》十回向中等一切佛回向。】就是平等、平等。底下:

  ○辛二釋相二壬:初學本師二:癸初明所學二:一明因行

  【經】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所以,一看就知道這個是根據八十《華嚴》,如果根據六十《華嚴》,它就不是這麼講,它就說如此娑婆世界盧舍那佛,盧舍那如來,它就這樣翻譯,一看就知道,這個是八十《華嚴》翻譯的。【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把皮當做紙,當然這是一種形容,其實皮剝下來怎麼當做紙,對不對?【析骨爲筆、】骨頭也不能當筆,是表示說這樣子的苦,【刺血爲墨、】這些都是身體上的,衆生都辦不到的,【書寫經典、】可見經典,人家如何重法,【積如須彌。】累積這麼高,經典這麼多,用他的皮、骨、血,這樣…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