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成的經典。爲什麼?【爲重法故不惜身命。】爲了重視法不惜身命。不像我們現在稍微下個大雨就不來聽經。怕什麼?怕淋到雨。以前的人爲法喪失生命都沒有關系,我們現在稍微下個大雨而已,對不對?就不來了,修行也是這樣不能勇猛精進,懈怠。底下說,【何況王位、】生命都可以施舍了王位算什麼?【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難行苦行。
【記】明因行者明毗盧遮那佛因行也。說娑婆世界、應說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毗盧遮那佛應說華藏世界、文隱略故。說裟婆隱釋迦、說遮那略華藏、】意思是說娑婆世界是針對釋迦牟尼佛講的,是比較小,譬如說釋迦牟尼佛當教主,這個華藏,簡單講什麼叫做華藏世界?就是由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聚成的世界,叫做華藏世界,如果簡單講就是這樣子,簡單講娑婆世界擺在華藏世界就像恒河的一泣沙那樣,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當教主,如果華藏世界就以毗盧遮那佛爲主,所以【真應不二故。】真就是法身,應身不二,【娑婆即華藏、】華藏即娑婆,娑婆即華藏,【亦即最中一世界種中第十叁層之一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分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界種、世界海,這樣子,再來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說世界種就是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所造成的。在第十叁層的一個世界,第十叁層就是這一層裏面,這一層裏面十叁個叁千大千世界粉碎成顆粒微塵,每一個顆粒微塵當做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個就是在第十叁層,【初發心稱信相菩薩。】就是有信心,【信心之相、依《起信論》有叁種信心之相。一者信自心本覺、是信佛寶。二者信自性真如、是信法寶。】你自己的本性你就是佛,【叁者信上二和合、即是信僧寶。】簡單說僧就是和合,能夠調伏自己令心永遠安詳、和合、無诤才叫做僧。以事相來講就是出家人,以理體來講就是每一個人都是僧,只要他能夠調伏善惡、是非、男女、一切對立性的東西,讓他調合,令心調合就叫做僧,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僧嘛,僧寶,【寶雖有叁、仍是一心無相。還須借雕刻佛像、貝葉經卷、剃染具戒、事相叁寶以顯。故信事相叁寶。
依《璎珞經》有十種信心之相。
“一親近善友”、既信佛法、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所以我早就告訴諸位,我們要聽就要聽有智慧的,不要聽那個愚癡的。
【“二供養諸佛”、既信佛法、應供養佛。
“叁修習善根”、既信叁寶、當衆善奉行。
“四志求勝法”、】志求勝法,【勝法即涅槃、換言之、即求證自性真如。】即:就更。求證本性的真如,所以自求勝法。
【“五心常柔和”、】這個很重要,我們平時【有信心菩薩、心不剛暴、】剛暴傷害到自己,所以【常常柔和。】其實你今天來聽經學這一句就好了,心懷柔和就什麼事情都解決了,解決了。
【“六遭苦能忍”、能忍苦惱、而不怨天尤人。】這個不簡單。
【“七慈悲深厚”、信真如體同故、慈悲深厚、利益衆生。
“八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叁寶、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覺自他平等。
“九愛樂大乘”、大即一心叁大。乘者喻也、信而不愛、何能修證。】所以求佛的智慧。
【“十求佛智慧”、發菩提心、誓成佛道、或叁或十、開合不同、】譬如前面所講的叁或者是後面所講的十,【無非】就是說,統統是使我們産生【信心之相也。精進不退者、發菩提心、願成佛道、須向成佛道上行去。有進無退、決定成佛。
《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乃至一舉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如造佛像者、一雕一鋸、無非成佛。你我學佛法人、參禅念佛、誦經持咒、皆當精進不退、念念成佛。諸佛因地、爲重法故、不惜身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其量之多、積如須彌。”身命爲人難舍者、以有志願之鼓勵、】願力所牽,【故亦不難。如爲區區名利而走險者、尚能犧牲身命、何況爲求廣大菩提、有何難舍?】有什麼困難?【《集一切福德叁昧經》雲:釋迦牟尼佛、因地爲最勝仙人時、修慈悲觀。但悲無智、無以度生。遂到處求佛法、發願能施以佛法者、即以身命供養。來一天魔、佯】就是詐,詐稱,【謂能說佛法。須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方爲說法。最勝仙人歡喜不已。回想過去生中、不知無益喪了許多身命。今爲佛法而舍、固所願也。】本來就是我所希望的,【遂剝皮析骨刺血。魔固不能說法、見最勝仙人果肯舍身命、便即隱去。】所以願力很驚人。【最勝仙人仰禱十方諸佛。我以誠心求法、惟願大慈、爲我說法。即感東方叁十二佛土外、淨明王佛、來說集一切福德叁昧經。以得佛光照故、皮肉完好如故。得大辯才、千生常行教化衆生、千生後、生淨明王佛土、親近淨明王佛。以重法故、得此感應、此約事說也。再約理言之。修觀行、觀色身、無非父精母血、與業識因緣和合而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作空觀、即將我空觀法、寫于身上。再觀五蘊諸法、但假名而已。作假觀、即將假觀法、寫于身上。再觀空有不二、】觀空跟有不二,【即將中道第一義谛法、寫于身上。是故約理、人人皆可做到、觀行得叁昧時、剝皮析骨刺血、事上亦可做到。果能不愛色身、即得法身。不著識心、即得慧命。】所以我們的命有兩種,我們的命有兩種,一種叫做生命,一種叫做慧命,所以衆生只有生命,慧命被隱瞞起來,學佛的人他得到了生命,又得到了真正的慧命,智慧之命,所以他【不惜身命、】智慧之命比較重要,是生生世世的事情,【以重況輕也。難舍之身命既舍、故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無有不能舍者。及余一切難行苦行、無有不能行者。】【
○二辨果用
【經】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你把筆拿起來,把第二行的第四個字寫“一”,“衆會或處”(第一),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寫“一”,再來,或就寫“二”,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寫“二”,再來寫“叁”,【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寫“叁”,再來寫“四”,【或處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寫“四”,再最後寫“五”,【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
【記】八相成道。皆果上之用也。初句舉一成道。末句舉一涅槃、以該八相、“種種神通變化”、皆八相成道義。“種種佛身”者、或現大身、或現小身也。處“種種衆會”即下五類道場、】五類,我剛才跟你標示的一、二、叁、四、五,我已經跟你標好了,叫你標那個,就是要看這個五類道場,五種分類,所以要你寫一二叁四五,就跟你講好了,【皆果上利生之用。“眷屬”者、菩薩乃至小王皆有眷屬也。“刹利”、四種姓之一、國王種姓也。“婆羅門”、淨行種姓也。處于如是種種衆會。“如是”亦指上五類道場也。“圓滿音”者、佛一音演法、衆生隨類得解、成熟衆生也。
○癸二辨能學
【經】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就是都跟他學。
【記】如上遮那如來一切因行果用、普賢菩薩皆願隨學。】我們要學習普賢菩薩。再來:
○壬二例一切
【經】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我都跟隨佛學。
【記】以毗盧遮那佛爲比例、毗盧遮那佛一切因果、我皆隨學。如是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若因若果、我亦皆願學也。念念中學十方叁世佛因及果、此普賢之所以爲普賢也。會觀想者、學一佛即是學一切佛。第一禮敬諸佛、乃至第十普皆回向。隨力隨分、皆隨佛學。每日上殿過堂、聽經學戒、心心念念學佛無間。佛因圓滿、佛果亦圓。
○辛叁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結說無盡也。】好了,到這裏了。
○庚九釋恒順衆生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現在要來解釋什麼叫做恒順衆生?恒順衆生,自古以來都有很多人誤會,誤以爲衆生作惡也是恒順他,這樣就成了助纣爲虐,這樣不對,所以他的觀念就錯誤,恒順衆生不是這種意思,恒順衆生就是有一個目的要引他學佛,這是最重要的目的,譬如說他是個惡人,脾氣很不好,他本來就脾氣很不好,他毀謗叁寶和毀謗佛教,你跟他對立愈糟糕,毀謗得愈厲害,所以這個恒順衆生有一個最大的隱伏之處,目的就是要度他入佛門,才要這樣辛苦地恒順衆生,所以說這個恒順衆生不是善也順,惡也順,不分青紅皂白搞不清楚狀況,不是這樣子。恒順衆生最重要就是引他入佛門。
【記】此牒名也。“恒順衆生”、即隨順一切衆生回向、十回向中第七回向也。】叫做什麼呢?叫做【順衆生根性而利益之。】衆生的根性有很多種,我們都不要和衆生對立,用慈悲用寬恕先順從他的看法,慢慢、慢慢再來開導他,你如果沒有先順衆生,你說他不會聽,他不會聽。所以,【衆生有五性、】第一叫做【即闡提性、】闡提性就是斷善根的衆生叫做闡提,這是出自《大般涅槃經》。闡提性就是一天到晚都毀謗叁寶,毀謗正法,沒有正知正見,當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的苦,受無量劫的苦,而且和佛教沒有因緣,所以叫做闡提性,我們常常講一闡提,一闡提,叫做斷善根的衆生,這是第一種衆生,像這種衆生你愈和他對立,他毀謗得愈厲害,專門在破壞佛教的,斷了善根的衆生。第二叫做【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說他如果遇到善知識他就能夠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他也不一定是聲聞乘,也不一定是菩薩乘,如果…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