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造成的经典。为什么?【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为了重视法不惜身命。不像我们现在稍微下个大雨就不来听经。怕什么?怕淋到雨。以前的人为法丧失生命都没有关系,我们现在稍微下个大雨而已,对不对?就不来了,修行也是这样不能勇猛精进,懈怠。底下说,【何况王位、】生命都可以施舍了王位算什么?【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难行苦行。

  【记】明因行者明毗卢遮那佛因行也。说娑婆世界、应说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毗卢遮那佛应说华藏世界、文隐略故。说裟婆隐释迦、说遮那略华藏、】意思是说娑婆世界是针对释迦牟尼佛讲的,是比较小,譬如说释迦牟尼佛当教主,这个华藏,简单讲什么叫做华藏世界?就是由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聚成的世界,叫做华藏世界,如果简单讲就是这样子,简单讲娑婆世界摆在华藏世界就像恒河的一泣沙那样,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当教主,如果华藏世界就以毗卢遮那佛为主,所以【真应不二故。】真就是法身,应身不二,【娑婆即华藏、】华藏即娑婆,娑婆即华藏,【亦即最中一世界种中第十三层之一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分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界种、世界海,这样子,再来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说世界种就是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造成的。在第十三层的一个世界,第十三层就是这一层里面,这一层里面十三个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颗粒微尘,每一个颗粒微尘当做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就是在第十三层,【初发心称信相菩萨。】就是有信心,【信心之相、依《起信论》有三种信心之相。一者信自心本觉、是信佛宝。二者信自性真如、是信法宝。】你自己的本性你就是佛,【三者信上二和合、即是信僧宝。】简单说僧就是和合,能够调伏自己令心永远安详、和合、无诤才叫做僧。以事相来讲就是出家人,以理体来讲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僧,只要他能够调伏善恶、是非、男女、一切对立性的东西,让他调合,令心调合就叫做僧,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僧嘛,僧宝,【宝虽有三、仍是一心无相。还须借雕刻佛像、贝叶经卷、剃染具戒、事相三宝以显。故信事相三宝。

  依《璎珞经》有十种信心之相。

  “一亲近善友”、既信佛法、应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所以我早就告诉诸位,我们要听就要听有智慧的,不要听那个愚痴的。

  【“二供养诸佛”、既信佛法、应供养佛。

  “三修习善根”、既信三宝、当众善奉行。

  “四志求胜法”、】志求胜法,【胜法即涅槃、换言之、即求证自性真如。】即:就更。求证本性的真如,所以自求胜法。

  【“五心常柔和”、】这个很重要,我们平时【有信心菩萨、心不刚暴、】刚暴伤害到自己,所以【常常柔和。】其实你今天来听经学这一句就好了,心怀柔和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解决了。

  【“六遭苦能忍”、能忍苦恼、而不怨天尤人。】这个不简单。

  【“七慈悲深厚”、信真如体同故、慈悲深厚、利益众生。

  “八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宝、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觉自他平等。

  “九爱乐大乘”、大即一心三大。乘者喻也、信而不爱、何能修证。】所以求佛的智慧。

  【“十求佛智慧”、发菩提心、誓成佛道、或三或十、开合不同、】譬如前面所讲的三或者是后面所讲的十,【无非】就是说,统统是使我们产生【信心之相也。精进不退者、发菩提心、愿成佛道、须向成佛道上行去。有进无退、决定成佛。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乃至一举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如造佛像者、一雕一锯、无非成佛。你我学佛法人、参禅念佛、诵经持咒、皆当精进不退、念念成佛。诸佛因地、为重法故、不惜身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其量之多、积如须弥。”身命为人难舍者、以有志愿之鼓励、】愿力所牵,【故亦不难。如为区区名利而走险者、尚能牺牲身命、何况为求广大菩提、有何难舍?】有什么困难?【《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释迦牟尼佛、因地为最胜仙人时、修慈悲观。但悲无智、无以度生。遂到处求佛法、发愿能施以佛法者、即以身命供养。来一天魔、佯】就是诈,诈称,【谓能说佛法。须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方为说法。最胜仙人欢喜不已。回想过去生中、不知无益丧了许多身命。今为佛法而舍、固所愿也。】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遂剥皮析骨刺血。魔固不能说法、见最胜仙人果肯舍身命、便即隐去。】所以愿力很惊人。【最胜仙人仰祷十方诸佛。我以诚心求法、惟愿大慈、为我说法。即感东方三十二佛土外、净明王佛、来说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以得佛光照故、皮肉完好如故。得大辩才、千生常行教化众生、千生后、生净明王佛土、亲近净明王佛。以重法故、得此感应、此约事说也。再约理言之。修观行、观色身、无非父精母血、与业识因缘和合而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作空观、即将我空观法、写于身上。再观五蕴诸法、但假名而已。作假观、即将假观法、写于身上。再观空有不二、】观空跟有不二,【即将中道第一义谛法、写于身上。是故约理、人人皆可做到、观行得三昧时、剥皮析骨刺血、事上亦可做到。果能不爱色身、即得法身。不著识心、即得慧命。】所以我们的命有两种,我们的命有两种,一种叫做生命,一种叫做慧命,所以众生只有生命,慧命被隐瞒起来,学佛的人他得到了生命,又得到了真正的慧命,智慧之命,所以他【不惜身命、】智慧之命比较重要,是生生世世的事情,【以重况轻也。难舍之身命既舍、故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无有不能舍者。及余一切难行苦行、无有不能行者。】【

  ○二辨果用

  【经】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你把笔拿起来,把第二行的第四个字写“一”,“众会或处”(第一),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写“一”,再来,或就写“二”,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写“二”,再来写“三”,【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写“三”,再来写“四”,【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写“四”,再最后写“五”,【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记】八相成道。皆果上之用也。初句举一成道。末句举一涅槃、以该八相、“种种神通变化”、皆八相成道义。“种种佛身”者、或现大身、或现小身也。处“种种众会”即下五类道场、】五类,我刚才跟你标示的一、二、三、四、五,我已经跟你标好了,叫你标那个,就是要看这个五类道场,五种分类,所以要你写一二三四五,就跟你讲好了,【皆果上利生之用。“眷属”者、菩萨乃至小王皆有眷属也。“刹利”、四种姓之一、国王种姓也。“婆罗门”、净行种姓也。处于如是种种众会。“如是”亦指上五类道场也。“圆满音”者、佛一音演法、众生随类得解、成熟众生也。

  ○癸二辨能学

  【经】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就是都跟他学。

  【记】如上遮那如来一切因行果用、普贤菩萨皆愿随学。】我们要学习普贤菩萨。再来:

  ○壬二例一切

  【经】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我都跟随佛学。

  【记】以毗卢遮那佛为比例、毗卢遮那佛一切因果、我皆随学。如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若因若果、我亦皆愿学也。念念中学十方三世佛因及果、此普贤之所以为普贤也。会观想者、学一佛即是学一切佛。第一礼敬诸佛、乃至第十普皆回向。随力随分、皆随佛学。每日上殿过堂、听经学戒、心心念念学佛无间。佛因圆满、佛果亦圆。

  ○辛三总结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此结说无尽也。】好了,到这里了。

  ○庚九释恒顺众生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现在要来解释什么叫做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自古以来都有很多人误会,误以为众生作恶也是恒顺他,这样就成了助纣为虐,这样不对,所以他的观念就错误,恒顺众生不是这种意思,恒顺众生就是有一个目的要引他学佛,这是最重要的目的,譬如说他是个恶人,脾气很不好,他本来就脾气很不好,他毁谤三宝和毁谤佛教,你跟他对立愈糟糕,毁谤得愈厉害,所以这个恒顺众生有一个最大的隐伏之处,目的就是要度他入佛门,才要这样辛苦地恒顺众生,所以说这个恒顺众生不是善也顺,恶也顺,不分青红皂白搞不清楚状况,不是这样子。恒顺众生最重要就是引他入佛门。

  【记】此牒名也。“恒顺众生”、即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十回向中第七回向也。】叫做什么呢?叫做【顺众生根性而利益之。】众生的根性有很多种,我们都不要和众生对立,用慈悲用宽恕先顺从他的看法,慢慢、慢慢再来开导他,你如果没有先顺众生,你说他不会听,他不会听。所以,【众生有五性、】第一叫做【即阐提性、】阐提性就是断善根的众生叫做阐提,这是出自《大般涅槃经》。阐提性就是一天到晚都毁谤三宝,毁谤正法,没有正知正见,当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的苦,受无量劫的苦,而且和佛教没有因缘,所以叫做阐提性,我们常常讲一阐提,一阐提,叫做断善根的众生,这是第一种众生,像这种众生你愈和他对立,他毁谤得愈厉害,专门在破坏佛教的,断了善根的众生。第二叫做【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说他如果遇到善知识他就能够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他也不一定是声闻乘,也不一定是菩萨乘,如果…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