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地安详,你伤害那个……嫉恶如仇,就是伤害到自己,也就是伤害自己的原态,我们内在的原态是彻底的安详,如果你用二分法,强烈的二分法,善恶,嫉恶如仇,你不是一个修行人,你只能当世间的君子,你不能当出世的圣人,你如果嫉恶如仇,他也怎么样?誓(视)死如归,这个成语会用吧,如果你嫉恶如仇,他就誓(视)死如归跟你打对台,所以世界上只有一种可以解决纷争,就是忍辱,只有这个办法,所以与其能辩,不如能忍,与其能够辩论,与其你口才很好,不如你有高深的涵养,可以容得下他,与其能辩,不如能忍,与其你很能辩论你很会说话,不如忍辱,你不要解释那个东西,所以我常常跟这些想要伤害众生的人,无中生有的伤害、制造这些事端的众生开示,我常常说:你如果要说别人的坏话,要无中生有地伤害别人,你要记住,不要把众生当做傻瓜,人家是有智慧的,他会分辨是非、善恶,他不可能随随便便让你洗脑的,没有那么简单的,所以人不可听片面之辞,不可听片面之辞。世间上哪一种人最伟大?天大的事情到他的心中统统没有事情,这就是圣人,天大的事情到他的心中,他什么事也没有,因此众生是菩萨心中的众生,因此善的,我们好好地鼓励,恶的,我们要感化,不可以嫉恶如仇,慢慢地感化,所以我如果看到动不动就要打架的,动不动就恶口,我内心里面觉得很难过,譬如说我们世纪华厦这个地方开会,开会,一般人他没有学佛,有时候在闹意见很大声,我觉得很可惜,大家有因缘共同住在同一栋大楼,开会就慢慢讲,有什么误会就慢慢讲,对不对?不要急,这个世间譬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可以解决,何况只有二、三十户住在这个地方,而且何况我一个人就买了十三户,对不对?我一个人就买了十三户,有什么事情慢慢讲。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这个要恒顺众生,学佛的人他的日子就过得很快乐,碰到什么争执他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学佛的人他就认为我伤害你就是我得利,错了!我告诉你:以德服人能够很长远,一切给众生,你忍辱、你慈悲,人家一天到晚都会记得你的恩,你的恩,直到死,人家都会记得你的恩,所以如果你抢劫一切钱,但是你养了一个慈悲的德,是值得的,值得的,今天你一直伤害别人,纵然你拿到一万元、两万元,争到了这一点点钱,但是你已经失去民心了。我告诉你:治理僧团领导大众跟治理国家是完全一样的,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国者,得民者昌,亡民者败,治理一个国家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一定兴盛的,得民者昌,失民者败,失去人民的支持你绝对死的,国家一定衰亡,所以说佛是很伟大的,我们民主的思想在十九世纪的初叶开始发达,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六百多年前他就讲利合同均,我们三民主义现在才叫做均富主义,你知道吗?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六百年前就讲民主、讲自由,一切法平等,我们三民主义是两千多年后才讲到均富主义,大家都富有,所以说这个均富不是源自于孙中山,两千多年前佛就讲得很清楚了,均富主义,所以佛这个圣人,不是普通的圣人,因此要有大家都平等,要赚钱大家都有,对不对?所以说我有的东西你也有,你就不会嫉妒我,所以我有,你没有,我有一天会被你害死,我有,你没有,你会嫉妒我,对不对?是不是?所以要有,大家都有,因此菩萨的心中,没有那个什么坏人,也没有什么不可救的众生,慢慢、慢慢地感化,人家说:师父,你出家人,如果被欺负了要怎么办?我说:很简单,如果说有一个人一直来讲堂捣蛋,一直要伤害我出家人,很简单我马上报警,你有什么事情到警察局讲,对不对?这是有法律的国家,我根本不要跟你辩论什么东西,谁是谁非到警察局去谈,所以我不需要跟众生辩论,谁伤害僧团很简单马上送到不是电信局,警察局,警察局,对不对?你不要跟他讲很多,故恒顺教化,还要有智慧心遍法界,教化众生要有智慧,有智慧,所以你有没有觉得忍辱多福,这句话你要牢记在心中,世界上哪一个人最有福报?忍辱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不是有钱的人叫做有福报,你如果忍辱,就不会跟人家起冲突,你就知足,你什么都过得很快乐,用最少的物质,你就会过得最快乐的日子,要忍辱多福,世间人是说洋房、大楼、汽车,那个叫做有福,错误,那个哪里有福?每天跟人家打架拿刀动枪的,那个哪里说有福报,那个一点福报都没有,那个叫做当钱的奴才,被钱所控制,他不是赚钱他是被钱所赚,钱赚走了他的私心,赚走了他的一切生命,他完全迷茫于名利当中,世界上哪一个人最有福报?忍辱的人最有福报,他虽然没有金钱,他拥有一颗安详的内在,一切法忍辱,你这一个念头转过来,你就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你不必去赚钱,整天你就拥有财富,忍辱,忍辱从哪里下手?从无诤,不要诤论,诤是生死法,无诤是涅槃法,你要弄清楚,诤与道相违,只要僧团有斗争就不如法,只要这个在家人有诤就不如法,诤与道相违,六祖大师早就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不要诤,谁是谁非一切因果定论,所以我今天很安慰就是这个僧团我们将近四十个法师都是这么地安详、这么地团结,很难能可贵,所以知佛是自心中佛,所以要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恒顺众生。

  ○二正明随顺

  【经】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承事就是事奉、供奉,事奉的意思,【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诸位,我们如果会看经典,只看到最后那几个字,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你就会感动得掉眼泪,一切众生都宽恕,饶益就是宽恕他,你想想看要做菩萨那种修养是到什么程度,所以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眼,没有怨恨没有敌人,你想想看,他一生只懂得一个佛法,只懂得一个宽恕,你看他这个日子有多好过。

  【记】此正明菩萨之随顺也。“如是等类”、承上启下、谓我普贤皆一一随顺而转。“转”者、即起观智也。】观照的智慧,【随顺众生而起观智。】观照什么智慧呢?【观一切众生性相皆空。而非断空。】断空就是断灭空,就是恶取空又名顽空,不是圆融的空,不是建立在有的空,而是否认的空,【即空即有、自他不二、同一中道。既自他不二、则种种承事供养众生、即是承事供养自己。】供养众生即是承事供养自己,对人家好就是对我们自己好,所以如果聪明的人他一定不会去伤害到众生,他一定令众生高兴快乐,就是愚笨的人一天到晚就是说:我要让你好看。就像有一家理性厅招牌写着:给你好看。给你好看,世间人来讲就是要揍他、打他,我们何必这样子,所以说世间人只有纷争,只有打打杀杀,只有利害关系,什么叫做感化慈悲,宽恕平等,他才没有这种心,所以他会过得很痛苦、很痛苦。真正修行的佛教徒,他就不会这样子,他就不会这样子,他供养众生就像供养自己一样,我要让你很快乐,你想想看你快乐我也会很快乐。【如敬父母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众生、皆是父母。】所以说起来都对,因此你们这些男众生生世世不晓得哪一世当我的父亲,我们这些女众,不晓得哪一世当我的母亲,所以今生当儿子的我算孝顺来度父亲和母亲,经典是这样写的,对不对?所以这种就是互相为眷属,所以说六道众生皆是我们父母,【师长有成就教育之恩。佛法师长为法身父母、尤应尊敬供养。】尤其是对你的师父,这个法身父母要特别地尊重,【阿罗汉乃至如来、超略辟支佛菩萨、皆为出世圣人。为世间大福田、安得不承事供养。“等无有异”者。称性而观、】称性就是合于本性而起的观照,叫做称性而观,称也可以简单说依,依着本性而起观照,本性就是什么?【不生分别、平等供养也。】这个不简单,要做到平等,这是有够难的,【平等不分别、即是平等智。众生有病、“为作良医”。有身病则治身病、有心病则治心病。“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有事有理。约事、走险道是失道。约理、走生死道、】就是造业,走生死道,生死道就是造业的道路,造业的道路,【不走菩提道、】我们如果看电影、影片,也有很多启发,你说香港的片,香港片是东南亚,亚洲是以香港拍的片是最出名的,敢花钱,香港片很敢花钱,所以他在描述黑道的残忍,还有那个不得已的痛苦,不得已,黑道一直要杀他妈妈,杀他妈妈,一直要杀他太太,最后被他杀死,他不得不报复,他要金盆洗手,黑道的要他死,逼得他不得不报仇,所以有时候我们人如果业重,你想要走好路走不回来,不是他的意思。你要走善人家却不让你走,硬纠缠,所以就得杀,你看他们拍这种片子,说真的也是很可怜,那一种路也是很难走,也很痛苦,整天都是心惊胆跳的,动不动人家就要开枪,动不动人家就要杀,对不对?走在香港的路上前后要看清楚,要不然后脚跟就不见了,那种日子要怎么过,说真的,那也很痛苦,所以说古意(老实)才是本钱,古意(老实)就是我们的本钱,你就装得老老实实的,人家说我们傻也没有关系,你看不必心惊胆跳过那种日子,他们这种走黑道就是生死道,他不走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觉悟的道,觉悟的道,【涅槃道、】不走菩提道、不走涅槃道,这就【是失道。“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在无明黑暗中、为彼说法、即是施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贫穷的人就是贫穷,【约事、指示伏藏金银。】令得金银财宝,【约理、不知修行者、令学佛法、】所以我们在家、出家,有一个重大的作务,就是要把佛法扩散出去,扩散出去。所以我看有的在家居士,一次来都买我们那个《佛心慧语》送中山大学,两万,好像四十套还是多少。我也是很感动,说:怎么有这么发心的人!我看一个却不认识她,一个我们这里的…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