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地安詳,你傷害那個……嫉惡如仇,就是傷害到自己,也就是傷害自己的原態,我們內在的原態是徹底的安詳,如果你用二分法,強烈的二分法,善惡,嫉惡如仇,你不是一個修行人,你只能當世間的君子,你不能當出世的聖人,你如果嫉惡如仇,他也怎麼樣?誓(視)死如歸,這個成語會用吧,如果你嫉惡如仇,他就誓(視)死如歸跟你打對臺,所以世界上只有一種可以解決紛爭,就是忍辱,只有這個辦法,所以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與其能夠辯論,與其你口才很好,不如你有高深的涵養,可以容得下他,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與其你很能辯論你很會說話,不如忍辱,你不要解釋那個東西,所以我常常跟這些想要傷害衆生的人,無中生有的傷害、製造這些事端的衆生開示,我常常說:你如果要說別人的壞話,要無中生有地傷害別人,你要記住,不要把衆生當做傻瓜,人家是有智慧的,他會分辨是非、善惡,他不可能隨隨便便讓你洗腦的,沒有那麼簡單的,所以人不可聽片面之辭,不可聽片面之辭。世間上哪一種人最偉大?天大的事情到他的心中統統沒有事情,這就是聖人,天大的事情到他的心中,他什麼事也沒有,因此衆生是菩薩心中的衆生,因此善的,我們好好地鼓勵,惡的,我們要感化,不可以嫉惡如仇,慢慢地感化,所以我如果看到動不動就要打架的,動不動就惡口,我內心裏面覺得很難過,譬如說我們世紀華廈這個地方開會,開會,一般人他沒有學佛,有時候在鬧意見很大聲,我覺得很可惜,大家有因緣共同住在同一棟大樓,開會就慢慢講,有什麼誤會就慢慢講,對不對?不要急,這個世間譬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可以解決,何況只有二、叁十戶住在這個地方,而且何況我一個人就買了十叁戶,對不對?我一個人就買了十叁戶,有什麼事情慢慢講。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這個要恒順衆生,學佛的人他的日子就過得很快樂,碰到什麼爭執他會退一步海闊天空,沒有學佛的人他就認爲我傷害你就是我得利,錯了!我告訴你:以德服人能夠很長遠,一切給衆生,你忍辱、你慈悲,人家一天到晚都會記得你的恩,你的恩,直到死,人家都會記得你的恩,所以如果你搶劫一切錢,但是你養了一個慈悲的德,是值得的,值得的,今天你一直傷害別人,縱然你拿到一萬元、兩萬元,爭到了這一點點錢,但是你已經失去民心了。我告訴你:治理僧團領導大衆跟治理國家是完全一樣的,要記住師父一句話:國者,得民者昌,亡民者敗,治理一個國家得到人民的擁護,國家一定興盛的,得民者昌,失民者敗,失去人民的支持你絕對死的,國家一定衰亡,所以說佛是很偉大的,我們民主的思想在十九世紀的初葉開始發達,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多年前他就講利合同均,我們叁民主義現在才叫做均富主義,你知道嗎?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就講民主、講自由,一切法平等,我們叁民主義是兩千多年後才講到均富主義,大家都富有,所以說這個均富不是源自于孫中山,兩千多年前佛就講得很清楚了,均富主義,所以佛這個聖人,不是普通的聖人,因此要有大家都平等,要賺錢大家都有,對不對?所以說我有的東西你也有,你就不會嫉妒我,所以我有,你沒有,我有一天會被你害死,我有,你沒有,你會嫉妒我,對不對?是不是?所以要有,大家都有,因此菩薩的心中,沒有那個什麼壞人,也沒有什麼不可救的衆生,慢慢、慢慢地感化,人家說:師父,你出家人,如果被欺負了要怎麼辦?我說:很簡單,如果說有一個人一直來講堂搗蛋,一直要傷害我出家人,很簡單我馬上報警,你有什麼事情到警察局講,對不對?這是有法律的國家,我根本不要跟你辯論什麼東西,誰是誰非到警察局去談,所以我不需要跟衆生辯論,誰傷害僧團很簡單馬上送到不是電信局,警察局,警察局,對不對?你不要跟他講很多,故恒順教化,還要有智慧心遍法界,教化衆生要有智慧,有智慧,所以你有沒有覺得忍辱多福,這句話你要牢記在心中,世界上哪一個人最有福報?忍辱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不是有錢的人叫做有福報,你如果忍辱,就不會跟人家起沖突,你就知足,你什麼都過得很快樂,用最少的物質,你就會過得最快樂的日子,要忍辱多福,世間人是說洋房、大樓、汽車,那個叫做有福,錯誤,那個哪裏有福?每天跟人家打架拿刀動槍的,那個哪裏說有福報,那個一點福報都沒有,那個叫做當錢的奴才,被錢所控製,他不是賺錢他是被錢所賺,錢賺走了他的私心,賺走了他的一切生命,他完全迷茫于名利當中,世界上哪一個人最有福報?忍辱的人最有福報,他雖然沒有金錢,他擁有一顆安詳的內在,一切法忍辱,你這一個念頭轉過來,你就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你不必去賺錢,整天你就擁有財富,忍辱,忍辱從哪裏下手?從無诤,不要诤論,诤是生死法,無诤是涅槃法,你要弄清楚,诤與道相違,只要僧團有鬥爭就不如法,只要這個在家人有诤就不如法,诤與道相違,六祖大師早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了,不要诤,誰是誰非一切因果定論,所以我今天很安慰就是這個僧團我們將近四十個法師都是這麼地安詳、這麼地團結,很難能可貴,所以知佛是自心中佛,所以要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恒順衆生。

  ○二正明隨順

  【經】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承事就是事奉、供奉,事奉的意思,【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諸位,我們如果會看經典,只看到最後那幾個字,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你就會感動得掉眼淚,一切衆生都寬恕,饒益就是寬恕他,你想想看要做菩薩那種修養是到什麼程度,所以一個人心中如果沒有眼,沒有怨恨沒有敵人,你想想看,他一生只懂得一個佛法,只懂得一個寬恕,你看他這個日子有多好過。

  【記】此正明菩薩之隨順也。“如是等類”、承上啓下、謂我普賢皆一一隨順而轉。“轉”者、即起觀智也。】觀照的智慧,【隨順衆生而起觀智。】觀照什麼智慧呢?【觀一切衆生性相皆空。而非斷空。】斷空就是斷滅空,就是惡取空又名頑空,不是圓融的空,不是建立在有的空,而是否認的空,【即空即有、自他不二、同一中道。既自他不二、則種種承事供養衆生、即是承事供養自己。】供養衆生即是承事供養自己,對人家好就是對我們自己好,所以如果聰明的人他一定不會去傷害到衆生,他一定令衆生高興快樂,就是愚笨的人一天到晚就是說:我要讓你好看。就像有一家理性廳招牌寫著:給你好看。給你好看,世間人來講就是要揍他、打他,我們何必這樣子,所以說世間人只有紛爭,只有打打殺殺,只有利害關系,什麼叫做感化慈悲,寬恕平等,他才沒有這種心,所以他會過得很痛苦、很痛苦。真正修行的佛教徒,他就不會這樣子,他就不會這樣子,他供養衆生就像供養自己一樣,我要讓你很快樂,你想想看你快樂我也會很快樂。【如敬父母者、《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衆生、皆是父母。】所以說起來都對,因此你們這些男衆生生世世不曉得哪一世當我的父親,我們這些女衆,不曉得哪一世當我的母親,所以今生當兒子的我算孝順來度父親和母親,經典是這樣寫的,對不對?所以這種就是互相爲眷屬,所以說六道衆生皆是我們父母,【師長有成就教育之恩。佛法師長爲法身父母、尤應尊敬供養。】尤其是對你的師父,這個法身父母要特別地尊重,【阿羅漢乃至如來、超略辟支佛菩薩、皆爲出世聖人。爲世間大福田、安得不承事供養。“等無有異”者。稱性而觀、】稱性就是合于本性而起的觀照,叫做稱性而觀,稱也可以簡單說依,依著本性而起觀照,本性就是什麼?【不生分別、平等供養也。】這個不簡單,要做到平等,這是有夠難的,【平等不分別、即是平等智。衆生有病、“爲作良醫”。有身病則治身病、有心病則治心病。“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有事有理。約事、走險道是失道。約理、走生死道、】就是造業,走生死道,生死道就是造業的道路,造業的道路,【不走菩提道、】我們如果看電影、影片,也有很多啓發,你說香港的片,香港片是東南亞,亞洲是以香港拍的片是最出名的,敢花錢,香港片很敢花錢,所以他在描述黑道的殘忍,還有那個不得已的痛苦,不得已,黑道一直要殺他媽媽,殺他媽媽,一直要殺他太太,最後被他殺死,他不得不報複,他要金盆洗手,黑道的要他死,逼得他不得不報仇,所以有時候我們人如果業重,你想要走好路走不回來,不是他的意思。你要走善人家卻不讓你走,硬糾纏,所以就得殺,你看他們拍這種片子,說真的也是很可憐,那一種路也是很難走,也很痛苦,整天都是心驚膽跳的,動不動人家就要開槍,動不動人家就要殺,對不對?走在香港的路上前後要看清楚,要不然後腳跟就不見了,那種日子要怎麼過,說真的,那也很痛苦,所以說古意(老實)才是本錢,古意(老實)就是我們的本錢,你就裝得老老實實的,人家說我們傻也沒有關系,你看不必心驚膽跳過那種日子,他們這種走黑道就是生死道,他不走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覺悟的道,覺悟的道,【涅槃道、】不走菩提道、不走涅槃道,這就【是失道。“于闇夜中、爲作光明。”衆生在無明黑暗中、爲彼說法、即是施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貧窮的人就是貧窮,【約事、指示伏藏金銀。】令得金銀財寶,【約理、不知修行者、令學佛法、】所以我們在家、出家,有一個重大的作務,就是要把佛法擴散出去,擴散出去。所以我看有的在家居士,一次來都買我們那個《佛心慧語》送中山大學,兩萬,好像四十套還是多少。我也是很感動,說:怎麼有這麼發心的人!我看一個卻不認識她,一個我們這裏的…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