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女衆菩薩,她一次來就拿四十套送給那個中山大學,已經買了叁次或是四次了,像這種人很不簡單,把佛法這樣一直傳播出去,這樣衆生如果聽到佛法,【便得寶藏。今知自心之大方廣、即伏藏也。

  ○壬二征釋二、癸初令佛喜二。一征二釋

  【經】阿以故?】底下注意聽。【征也。向下釋。菩薩若能隨順衆坐、則爲隨順供養諸佛。】這句話就是說菩薩如果令衆生歡喜,諸佛就歡喜,這樣你想想看,意思是說我們所到之處,讓衆生歡喜心,有正信,有信仰,這樣佛就歡喜,我們如果能到的地方,就拼命地跟人家泄氣,拼命地使人家不高興,這樣諸佛就不高興,這樣就是說我們佛教徒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正面的,要使衆生歡喜,布施法,布施金錢,幫忙他的困難使他高興,諸佛就替我們高興,【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你看這個文章寫得實在好,【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我說這句話要好好地記住,讀它幾遍。隨順衆生就是隨順諸佛,承事衆生就是承事如來,衆生歡喜就是諸佛歡喜,菩薩的修養不得了。

  【記】征意:】“征”就是問,問,問的意思。【謂生佛各別、何以順衆生能令諸佛歡喜?又諸佛固應順、衆生多有造業者、何以亦順?

  答意:順衆生即是順佛。尊重衆生、即是尊重如來。又不惟佛喜、衆生本來是佛。】意思說今天他雖然做惡,但是我們用隨順來感化他,【衆生歡喜、即是佛歡喜。】慢慢、慢慢就會受到我們感化,【又佛心如大海水。衆生爲佛心中衆生、如海水現衆生影、影水同一鹹味、】同一鹹味,【猶生佛同一實相。海水中所現衆生。無名姓骨肉等相、若必計有衆生名相等者、即是遍計執。】遍計所執,【生佛本自不二故。】生就是衆生,佛就是諸佛。衆生和諸佛本來就是沒有兩個體性,沒有兩個體性,就是同一體性的意思。

  ○癸二增大悲二、一征二釋叁、初法

  【經】何以故?此征也。向下釋。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所以說存在諸佛的那一顆心也存在于我們的這一顆心,我們衆生第一個要學什麼心,大悲心,大悲心就是不忍見衆生苦,所以你如果發現你在傷害衆生打罵衆生,你要趕快起回光返照,這是諸佛所不允許的,諸佛所不允許的,打罵衆生,淩辱衆生,欺負衆生,欺诳衆生,這是諸佛所不能原諒的。我們第一個學佛要學大悲心,大就是絕對,悲就是拔苦,一定要學習先拔衆生的痛苦,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你沒有先發大悲心救拔衆生,怎麼能夠産生菩提心呢?【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就是才會成佛。

  【記】此一科恒順衆生、增長大悲也。

  上雲順衆生即是順佛、得佛歡喜。此科征意、謂生佛懸殊、何以順衆生即是順佛?

  答意:佛以大悲爲體、常悲衆生、】常悲,悲就是憐憫,常常憐憫衆生,【故順衆生。即同佛悲心、得佛歡喜。諸佛如來之果、所以成者、以大悲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由是觀之、更顯佛與衆生自他不二也明矣。菩薩自未成佛、因生悲心悲自。他末成佛、】悲就是憐憫,憐憫自己,憐憫對方都未成佛,【應生悲心悲他。】悲心悲他,這個悲當作憐憫的意思,生出悲心來憐憫他,他就是衆生,【既是衆生、必定有苦。】所以說真的我們今天所有的苦,也就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今天的痛苦,也就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的煩惱具足了貪,有錢要更有錢,明明那種錢不該得的他也要得,他也要得,雖然有錢卻每天活在痛苦、緊張的生活裏,非分之財,【縱無分段苦、亦有變易苦。】六道輪回一段一段的生死,也有變易的苦,【自他皆如是、故自悲悲他。】要自己憐憫而且要憐憫衆生,【然有悲無智、】你雖然慈悲同情他,但是我們沒有智慧,沒有來聽佛法,所以這樣【無以救衆生。】你想要救衆生,你一定要有大智慧,【故曰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即覺心、自覺覺他也。菩薩與衆生早已打成一片。故能自悲悲他、自覺覺他。佛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時歎曰:“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在佛分上、一成一切成。然在衆生分上、還是生佛隔絕、】隔絕就是沒有緣分,【此義若能常常思維、即可漸漸打成一片。

  ○二喻

  【經】底下說一個比喻:【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沙碛這個碛是一種無法儲水的沙,無法儲水,類似那一種硬的小石子那樣,就是等于沙粒,沙粒,那一種水如果澆下去,它馬上透過去不能吸收。

  【記】“曠野”。即曠大野外、無人煙處。喻生死曠野、無依無賴。“沙碛”者。草木不生、百谷不長之地。喻人在生死道中、不長善根、沙碛雖不生百谷苗稼、】苗稼就是秧苗,【而有大樹王之根、】藏在下面,【伏藏于內。根若得水、便可生長。喻生死道、雖不生善根。人人本具之大方廣、伏藏于八識生滅中。若澆以法流之水、】法流之水,用這個法水,【便生菩提之樹。諸佛大悲心、即法流水也。開示衆生本具之大方廣、】每一個衆生都有具足,【即菩提樹根、亦即佛之知見。】亦即佛之知見,【以得佛大悲水故、樹及枝葉華果俱長矣。枝喻慧、葉喻定、華喻菩薩行因、果喻菩提妙果。】所以有水才能活,有水枝葉華果才能活,所以要大悲心。

  ○叁合四、初正合法

  【經】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大悲的意思是無所不寬恕,所以再惡、再重的罪都寬恕,這個叫做大悲,我們說大悲觀世音菩薩,【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記】“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此總合也。生死喻曠野。菩提喻樹王、迷悟之別耳。迷爲衆生、悟成樹王。樹根即衆生者。不觀衆生之相、而觀衆生之性。】所以衆生的本性跟佛一樣,【衆生之性即佛性、故衆生性即菩提性也。“諸佛菩薩而爲華果”者、】華果就是最究竟的果報,【謂從衆生修成故。“饒益”即利益也。】“饒益”也可以說是寬恕,也可以說利益一切,【令知有成佛種性、依法修行故。衆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樹根。佛喻樹王。法喻親切。】法喻親切,【但要見著衆生之佛性樹根、見得真實、自然能向樹根澆水。如念佛要望樹根念。參禅要望樹根參。】就是要從根本,【習觀】就是觀照,【要望樹根觀。古人雲:一念不在、即同死人。】我們有一天念頭斷了沒有了,就像死人一樣,【不望】就是如果不對著,【樹根參禅念佛習觀、即是盲修瞎煉。】不望就是如果不針對根本去修行,樹根修行,樹根我們就說要斷掉無明,就是我們要發大悲心、菩提心,這個就是樹根,【然樹王須因圓果滿故難見。樹根依于教典、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雖易知而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樹難以長成。此是修行者入手緊要關頭、宜特加注意、不可輕忽。】

  附:饒益ráo yì:

  1、指富裕。《史記•貨殖列傳》:“七十子之徒, 賜最爲饒益。” 宋•何薳《春渚紀聞•歙山鬥星研》:“色正天碧,細羅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鬥宿狀,輔星在焉。因目之爲鬥星研。汪自是家道饒益。”

  2、指贏利。 清•曾國藩 《新甯劉君墓碑銘》:“當君初賈異縣,頗求饒益,以娛親心。”

  3、使人受利。 南朝•宋 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诔》:“廣演慈悲,饒益衆生。”《敦煌變文彙錄•譬喻經變文》:“恨你在生之日,悭貪疾垢,日夜只是算人,無一念饒益之心,只是萬般損害。” 許地山 《綴網勞蛛•換巢鸾鳳》:“你爲饒益衆生,舍得將自己作踐。”

  饒 ráo〈形〉1. (形聲。從食,堯聲。本義:飽)2. 富裕,豐足。饒,多也。——《小爾雅》3. 饒,益也。漢時謠曰:“今年尚可後年饒。今蘇俗買物請益謂之討饒頭。——《廣雅》原大則饒,原小則鮮。——《史記•貨殖列傳序》七十子之徒,賜(子貢)最爲饒益。——《史記•貨殖列傳》饒裕(富足;富裕);饒益(富裕);饒美(豐美);饒富(富饒,豐足);饒益(富裕,使人受益);饒余(富足有余);饒足(生活富裕);饒野(富饒的田野)4. 余;剩。饒,余也。——《玉篇》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諸葛亮《自表後主》饒道(啰嗦,愛說多余的話);饒奢(過分長大);饒言(饒舌)5. 安逸。沃地之民多不才者,饒也。——《淮南子》6. 肥沃。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漢• 賈誼《過秦論上》掠于饒野,叁軍足食。——《孫子》饒沃;饒廣(肥沃廣闊)7. 衆多;多如:饒多(很多,非常多);饒爽(十分豪爽);饒盈(賺錢甚多);饒乏(多少);饒財(多財)8. 通“擾”。亂。疏遠微賤者無所告訴,則下饒。——《管子•版法解》

  〈動〉1. 寬恕;寬容。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唐• 杜甫《立秋後題》如:饒了他吧;饒讓 (寬恕;讓);饒閑(放松;使空閑);饒赦(饒恕赦免);饒情(留情面);饒假(寬恕;寬容);饒借(容讓);饒免(寬免)2. 額外增添。五貫便依你五貫,只饒我們一瓢吃。——《水浒傳》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史記》我唱的是《叁國志》,先饒十大曲。——石君寶《紫雲庭》饒受(自賺;白拿);饒利(賺錢);饒培(滋益培養);饒頭(額外增添之物)3. 厚賜;多給。又況委法受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此所謂不能饒之以財也。——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4. 讓。如:饒先(讓先);饒減(讓價)5. 拉入。如:有兩人就夠了,不要把他也饒在裏頭。

  <連>1. 任憑;盡管。饒這麼嚴,他們還偷空兒鬧個亂子來。——《紅樓夢》如:這孩子,饒怎麼說他就是不聽。2. 不…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