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女众菩萨,她一次来就拿四十套送给那个中山大学,已经买了三次或是四次了,像这种人很不简单,把佛法这样一直传播出去,这样众生如果听到佛法,【便得宝藏。今知自心之大方广、即伏藏也。
○壬二征释二、癸初令佛喜二。一征二释
【经】阿以故?】底下注意听。【征也。向下释。菩萨若能随顺众坐、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这句话就是说菩萨如果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这样你想想看,意思是说我们所到之处,让众生欢喜心,有正信,有信仰,这样佛就欢喜,我们如果能到的地方,就拼命地跟人家泄气,拼命地使人家不高兴,这样诸佛就不高兴,这样就是说我们佛教徒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正面的,要使众生欢喜,布施法,布施金钱,帮忙他的困难使他高兴,诸佛就替我们高兴,【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你看这个文章写得实在好,【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我说这句话要好好地记住,读它几遍。随顺众生就是随顺诸佛,承事众生就是承事如来,众生欢喜就是诸佛欢喜,菩萨的修养不得了。
【记】征意:】“征”就是问,问,问的意思。【谓生佛各别、何以顺众生能令诸佛欢喜?又诸佛固应顺、众生多有造业者、何以亦顺?
答意:顺众生即是顺佛。尊重众生、即是尊重如来。又不惟佛喜、众生本来是佛。】意思说今天他虽然做恶,但是我们用随顺来感化他,【众生欢喜、即是佛欢喜。】慢慢、慢慢就会受到我们感化,【又佛心如大海水。众生为佛心中众生、如海水现众生影、影水同一咸味、】同一咸味,【犹生佛同一实相。海水中所现众生。无名姓骨肉等相、若必计有众生名相等者、即是遍计执。】遍计所执,【生佛本自不二故。】生就是众生,佛就是诸佛。众生和诸佛本来就是没有两个体性,没有两个体性,就是同一体性的意思。
○癸二增大悲二、一征二释三、初法
【经】何以故?此征也。向下释。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所以说存在诸佛的那一颗心也存在于我们的这一颗心,我们众生第一个要学什么心,大悲心,大悲心就是不忍见众生苦,所以你如果发现你在伤害众生打骂众生,你要赶快起回光返照,这是诸佛所不允许的,诸佛所不允许的,打骂众生,凌辱众生,欺负众生,欺诳众生,这是诸佛所不能原谅的。我们第一个学佛要学大悲心,大就是绝对,悲就是拔苦,一定要学习先拔众生的痛苦,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你没有先发大悲心救拔众生,怎么能够产生菩提心呢?【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就是才会成佛。
【记】此一科恒顺众生、增长大悲也。
上云顺众生即是顺佛、得佛欢喜。此科征意、谓生佛悬殊、何以顺众生即是顺佛?
答意:佛以大悲为体、常悲众生、】常悲,悲就是怜悯,常常怜悯众生,【故顺众生。即同佛悲心、得佛欢喜。诸佛如来之果、所以成者、以大悲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由是观之、更显佛与众生自他不二也明矣。菩萨自未成佛、因生悲心悲自。他末成佛、】悲就是怜悯,怜悯自己,怜悯对方都未成佛,【应生悲心悲他。】悲心悲他,这个悲当作怜悯的意思,生出悲心来怜悯他,他就是众生,【既是众生、必定有苦。】所以说真的我们今天所有的苦,也就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今天的痛苦,也就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的烦恼具足了贪,有钱要更有钱,明明那种钱不该得的他也要得,他也要得,虽然有钱却每天活在痛苦、紧张的生活里,非分之财,【纵无分段苦、亦有变易苦。】六道轮回一段一段的生死,也有变易的苦,【自他皆如是、故自悲悲他。】要自己怜悯而且要怜悯众生,【然有悲无智、】你虽然慈悲同情他,但是我们没有智慧,没有来听佛法,所以这样【无以救众生。】你想要救众生,你一定要有大智慧,【故曰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即觉心、自觉觉他也。菩萨与众生早已打成一片。故能自悲悲他、自觉觉他。佛在菩提树下示成正觉时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在佛分上、一成一切成。然在众生分上、还是生佛隔绝、】隔绝就是没有缘分,【此义若能常常思维、即可渐渐打成一片。
○二喻
【经】底下说一个比喻:【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沙碛这个碛是一种无法储水的沙,无法储水,类似那一种硬的小石子那样,就是等于沙粒,沙粒,那一种水如果浇下去,它马上透过去不能吸收。
【记】“旷野”。即旷大野外、无人烟处。喻生死旷野、无依无赖。“沙碛”者。草木不生、百谷不长之地。喻人在生死道中、不长善根、沙碛虽不生百谷苗稼、】苗稼就是秧苗,【而有大树王之根、】藏在下面,【伏藏于内。根若得水、便可生长。喻生死道、虽不生善根。人人本具之大方广、伏藏于八识生灭中。若浇以法流之水、】法流之水,用这个法水,【便生菩提之树。诸佛大悲心、即法流水也。开示众生本具之大方广、】每一个众生都有具足,【即菩提树根、亦即佛之知见。】亦即佛之知见,【以得佛大悲水故、树及枝叶华果俱长矣。枝喻慧、叶喻定、华喻菩萨行因、果喻菩提妙果。】所以有水才能活,有水枝叶华果才能活,所以要大悲心。
○三合四、初正合法
【经】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大悲的意思是无所不宽恕,所以再恶、再重的罪都宽恕,这个叫做大悲,我们说大悲观世音菩萨,【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记】“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此总合也。生死喻旷野。菩提喻树王、迷悟之别耳。迷为众生、悟成树王。树根即众生者。不观众生之相、而观众生之性。】所以众生的本性跟佛一样,【众生之性即佛性、故众生性即菩提性也。“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者、】华果就是最究竟的果报,【谓从众生修成故。“饶益”即利益也。】“饶益”也可以说是宽恕,也可以说利益一切,【令知有成佛种性、依法修行故。众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树根。佛喻树王。法喻亲切。】法喻亲切,【但要见着众生之佛性树根、见得真实、自然能向树根浇水。如念佛要望树根念。参禅要望树根参。】就是要从根本,【习观】就是观照,【要望树根观。古人云:一念不在、即同死人。】我们有一天念头断了没有了,就像死人一样,【不望】就是如果不对着,【树根参禅念佛习观、即是盲修瞎炼。】不望就是如果不针对根本去修行,树根修行,树根我们就说要断掉无明,就是我们要发大悲心、菩提心,这个就是树根,【然树王须因圆果满故难见。树根依于教典、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虽易知而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树难以长成。此是修行者入手紧要关头、宜特加注意、不可轻忽。】
附:饶益ráo yì:
1、指富裕。《史记•货殖列传》:“七十子之徒, 赐最为饶益。” 宋•何薳《春渚纪闻•歙山斗星研》:“色正天碧,细罗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状,辅星在焉。因目之为斗星研。汪自是家道饶益。”
2、指赢利。 清•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碑铭》:“当君初贾异县,颇求饶益,以娱亲心。”
3、使人受利。 南朝•宋 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广演慈悲,饶益众生。”《敦煌变文汇录•譬喻经变文》:“恨你在生之日,悭贪疾垢,日夜只是算人,无一念饶益之心,只是万般损害。”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你为饶益众生,舍得将自己作践。”
饶 ráo〈形〉1. (形声。从食,尧声。本义:饱)2. 富裕,丰足。饶,多也。——《小尔雅》3. 饶,益也。汉时谣曰:“今年尚可后年饶。今苏俗买物请益谓之讨饶头。——《广雅》原大则饶,原小则鲜。——《史记•货殖列传序》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饶裕(富足;富裕);饶益(富裕);饶美(丰美);饶富(富饶,丰足);饶益(富裕,使人受益);饶余(富足有余);饶足(生活富裕);饶野(富饶的田野)4. 余;剩。饶,余也。——《玉篇》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诸葛亮《自表后主》饶道(啰嗦,爱说多余的话);饶奢(过分长大);饶言(饶舌)5. 安逸。沃地之民多不才者,饶也。——《淮南子》6. 肥沃。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汉• 贾谊《过秦论上》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孙子》饶沃;饶广(肥沃广阔)7. 众多;多如:饶多(很多,非常多);饶爽(十分豪爽);饶盈(赚钱甚多);饶乏(多少);饶财(多财)8. 通“扰”。乱。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则下饶。——《管子•版法解》
〈动〉1. 宽恕;宽容。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唐• 杜甫《立秋后题》如:饶了他吧;饶让 (宽恕;让);饶闲(放松;使空闲);饶赦(饶恕赦免);饶情(留情面);饶假(宽恕;宽容);饶借(容让);饶免(宽免)2. 额外增添。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水浒传》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史记》我唱的是《三国志》,先饶十大曲。——石君宝《紫云庭》饶受(自赚;白拿);饶利(赚钱);饶培(滋益培养);饶头(额外增添之物)3. 厚赐;多给。又况委法受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此所谓不能饶之以财也。——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4. 让。如:饶先(让先);饶减(让价)5. 拉入。如:有两人就够了,不要把他也饶在里头。
<连>1. 任凭;尽管。饶这么严,他们还偷空儿闹个乱子来。——《红楼梦》如:这孩子,饶怎么说他就是不听。2. 不…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