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僅。他饒罵了人,還說是故典。——《紅樓夢》

  ○二重征釋

  【經】再來,底下:【何以故?】何以故?爲什麼呢?【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記】征意:何以利益衆生自己成佛?】自己成佛?

  【釋意:自他本自不二。】自己跟對方沒兩樣,【故利他即是利自。以上有叁層征釋、故曰重。一者何以順衆生能令佛喜。二者生佛各別、何以順衆生即是順佛。叁者何以利他即是自利、皆隨征隨釋矣。】隨征隨釋這個“征”就是問,釋就是答。隨問隨答。

  ○叁反結成

  【經】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句話我們聽到之後,我們就感恩衆生,不論是對我們好,感恩,不論對我們不好,我們才能夠覺悟,我們也感恩,好也感恩衆生,不好也感恩衆生。意思是說因爲有衆生故,所以諸佛才能夠得成菩提果,衆生跟你示現忤逆,惡與善統統有,所以你才能夠成佛,才能夠修忍辱覺悟,因此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菩提屬于衆生就是說:因爲有衆生你才有辦法成道,如果沒有衆生,忤逆你磨練你,這樣你不能成就,不能成就,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像提婆達多一直要佛陀死,提婆達多已經五百世當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了,所以他以前發願,只要你成佛我就要跟你搗蛋,跟你搗蛋,讓你一直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使你成就無上的菩提,他甯願下地獄,結果在《法華經》說:造業的跑到地獄去,跑到地獄去的時候,就像坐在叁禅天那樣,坐在叁禅天,就是說他不痛苦,他只是要示現而已,所以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的,大菩薩示現的。他一直要置佛陀于死地,一直要置佛陀于死地,所以這是不簡單的人,因此佛陀第一個要度的就是他,因此我們今天就可以悟到一個道理,對我們好的我們感恩,對我們不好的我們感恩。爲什麼?也許他是菩薩示現的。用感恩心來修行很容易成就。

  【記】成佛之本因是衆生。故雲。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我們每天在念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上報四重恩,四重恩:國王恩、父母恩、父母跟師長同一個地位,朋友恩、衆生恩。國王、父母(師長)、朋友、衆生,四重恩。爲什麼叫衆生呢?如果沒有衆生你哪有辦法,對不對?譬如說師父很多人贊歎,其實這個根本就不是一個師父所能爲,你哪有辦法,你沒有這些水電的,你有辦法嗎?你沒有這些做大理石的,你有辦法嗎?沒有電風扇、電器、沒有冷氣,你有辦法嗎?你多行?這個都是衆生所共同成就的,還得在家護法,拿錢出來蓋這間講堂,所以我從來不曾想我有多行,我都是排在最後面的,日本人說這樣叫做姨太太,中國人說這種最沒有用,(師父伸出小指)我去日本常比這一只被恥笑,說不能這樣比,說比這樣叫姨太太,不知道,不知道。臺灣比這一只都說是最差的,對不對?最差的,最爛的,所以我常說你們這些是菩薩,你們這些都是示現的,示現的,所以到目前爲止,師父還沒有福報剃度女衆,就是這樣子,我業障重,業障重。我看過女衆的在家人,都是很有修行,很不簡單,這些女衆很行。

  ○四結示令知

  【經】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所以如果要成就圓滿大悲,第一個步驟就是平等,聽經聞法,我常常講“聽經聞法”,你如果撿兩句來用就嚇死人了,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就是到處參,到處去參、去參……,到那一間寺廟去參,至那一間寺廟去參,參那個善知識,其實經典都跟你講得清清楚楚了,你還參,參什麼?你走來走去,會比師父講得更清楚嗎?有嗎?只是坐車到那邊累得半死,吃一個便當再回來,你參什麼?沒有!他們煮得不難吃,亂參。其實法,師父已經跟你講完了,這個法就這樣子,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其實我們懂得運用,看經典一句話,就能會入你的自盡,會心一笑,就是這麼簡單嘛!那有困難,【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所以簡單講大悲心隨順衆生,就是說從今天以後,不要跟衆生敵對,不要樹立敵人,簡單講就是這樣子,能插手的我們插手,不能插手的我們不要,不要靠近。

  【記】人人皆可爲善財童子。對于普賢菩薩所說之語、要承當起來。平等心即見自他不二】不要嫉惡如仇,【之智慧心故。因此之故利益衆生、自即成佛。一成一切成。】絕對不會手已經成佛,腳還沒有成佛,腳還當衆生,【決無手已成佛、足仍爲衆生之事。】意思是說手跟足是同一個身體,手如果成佛足就成佛。【以大悲心隨順衆生之性、此非習慣性、即所謂因緣所生法中之中道實性也。】這非習慣性,大悲心就是我們的本體,【“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者。】這樣就能夠成就供養如來,【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現在衆生即未來佛。故隨順衆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辛叁總結

  【經】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結說衆生無盡、故隨順亦無盡也。】說做菩薩要隨順衆生,隨順到什麼程度呢?隨順到虛空界盡,虛空界不能盡,衆生界盡,所有的衆生都盡,衆生的業盡,衆生的煩惱盡,這個是不可能的。意思是說:所以隨順衆生就是沒有窮盡,我以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能有間斷,不能有疲憊,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還不能有疲倦的感覺,這才是厲害得嚇人,所以說要當菩薩。我們常常說:師父,我受菩薩戒,我受菩薩戒。受個菩薩戒怎麼樣?拿一千元出來,我以爲她要供養師父,就站在那邊,我說:怎麼了?師父,請你拿一百元給我坐計程車,再找我一百元。我說:這樣一百元給你坐計程車,如果沒有就不必這樣布施,對不對?一千元帶著坐計程車就有了,她一千元還得找,我們施舍我們對待一切衆生,包括我們心的發展,都要符合大悲心,要符合隨順,隨順衆生如果要用現代的語言,叫做非常的尊重衆生的意願,讓他有自由意志的選擇,你要怎麼樣?隨順衆生就是這樣子,尊重衆生。隨順衆生簡單再換句話說:就是說重視對方的自尊心,不要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又換一句話說:不要樹立敵人叫做隨順衆生,隨順衆生,再好的朋友,他如果做什麼事情你就順從他,你明明知道走這條路行不通,我們不是他,我們不要阻止他,讓他自己碰壁,他就會自己回來找我們,有時候師父在勸告的時候,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勸告對方的衆生,他也是執迷不悟,所以我就告訴他等到有一天,你才能體會師父講的話,他如果沒有經過大風大浪,很大的痛苦的沖擊,師父說歸說,所以教化有分兩種,一種叫做直接的教育,一種叫, 做間接的教育。直接教育就是說,這個人根器很利,我直接告訴你,你能夠接受,叫做直接的教育,一種叫做間接教育,間接教育就是說:我跟你講你現在體會不出來,譬如說我跟小沙彌講,這個世間很苦,很苦,我們要修行,小沙彌說:我也不覺得。你跟他說這個世間很苦,弟弟、妹妹這個世間很苦,我也不覺得,對這個小沙彌實在沒有辦法,怎麼不覺得?我家有冷氣,出門有轎車,我家住樓房也不曾淹過大水,我爸爸、媽媽我早上出門,都拿五十元給我喝豆漿,讀書都讀第一句,所以他不覺得苦,所以這個道理有時候一下子沒有辦法體會。間接教育,有一種人要經過間接教育,所以你跟他說:你的家庭已經圓滿,你不要賭博,不要喝酒,不要玩女人,不要再造業了,他不相信,他繼續造……,有一天覺悟了,但是,已經浪費他很多很多的生命,這個叫間接的教育。

  ○庚十釋普皆回向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記】這是第十,《普賢行願品》的第十大願,“普皆回向”,這個回向對大家並不陌生,念完經大家都知道要回向,但是真正知道回向的意義的人,有限。回向是什麼意思呢?回向含有多重意思,這個回向要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有很多種,回向的意思就是說:你念佛的功德,誦經的功德要做什麼?有一個目標,就是向一個目標,譬如說世間人賺錢,賺一賺要做什麼?要去美國玩。我們念佛有功德就像我們在賺錢一樣,當然功德是無形的,這是藉著錢來做比喻,我們念佛有功德,這個功德要做什麼呢?這人叫做回向,要去極樂世界,生生世世不用輪回,回向意思就是說擴大自己的胸量,使它趣于法界平等,回向就是說擴大自己的胸量,擴大自己的胸量,把我們自己的功德普遍一切法界的衆生,這個叫做回向,回向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要是有大家都有,今天我念佛有功德,要有每一個衆生都有功德,回向就是不自私,回向就是不自私,沒有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占有,要占有。回向就是什麼呢?回向就是一中施舍,施舍,施舍內心的煩惱,而施舍功德遍一切法界,回向。回向是什麼呢?把因來回向給果,回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小的功德,擴大成大的功德,把小的功德,擴大成很大的功德,這是回向的意義。在經典,在《佛遺教經》佛有開示,說:我們人如果做一項功德,來普皆回向給一切衆生,就像持火炬,譬如說我們拿一根火把在走,這根火把點燃了第二根火把,引第二根火把讓它燃燒,我們這一支火把不但不會滅,而且第二根火把又繼續亮,照射的力量又更大,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造任何的功德,不要占爲己有,我們把胸量放大出去,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你看這個肚量有多大,因此今天如果無知的衆生,她在念《藥師經》,如果在念《彌陀經》,都只會回向說:我這個孫子今年要聯考,藥師佛你要保平安,讓他身體健康,讓他考試順利,接著就是讓我老公如何如何地好,講一講就這樣子。都只消災他們一家人,回向給他們一家人而已,這個就是不懂得回向的功…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