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父的就是要牺牲完成徒弟的道业,也是一样的,我说牺牲就是菩萨的代名词,对不对?要不然你当什么法师。【普贤行,一行即一切行。即称法性遍法界之行,故曰圆满行。佛因地曾供养诸佛,故供佛即是学佛。】供养佛即是学佛,【广说则礼敬乃至普皆回向,】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皆是学佛。】一直到普皆回向,这都是在学佛,我常说《普贤行愿品》里面“十大愿王”你不必做太多,你做一项就好,你做一项就好,做什么?做礼敬诸佛,你做这一项就好,尊重每一位众生,不得了了。再来,不然你做一项称赞如来,称赞一切众生,你今生这张嘴巴都不造业,又在称赞一切众生,你想想看,不得了,普贤的十大愿王,随便拿一项出来实践,你就不得了,不要说十项都做到,不得了,皆是学佛,【佛行普贤行而成佛故。意乐圆满,亦通自他。通自,即普贤自心中好乐圆满。通他,则圆满三世诸佛心中之好乐。佛好乐利益众生,故如说修行,摄受众生,代众生苦,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皆是利益众生。亦即是随佛心好乐而行之,】随佛,佛希望一切众生能够行普贤菩萨之行,所以随着佛的心好,喜欢这样子,好乐就是喜欢这样子做,【而供养之。一切意乐圆满句,属法供养。精进勇猛学佛,则成佛甚速也。
○癸二颂恒顺众生
【经】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曾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整句你从头到尾看下来,佛教没有一句话是攻击众生的,佛教没有一句话伤害到众生的,佛教所有的每一句话都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想想看,所以如果研究这部《普贤行愿品》的人,胸量放不大的人那真的是障业,胸量放不大的人,你看菩萨这种胸量,你再怎么样生怎么样死,他就是一直要让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菩萨戒里面说恶事向自己,好事予他人,恶事向自己,好的事情都是别人,苦自扬己德,隐善扬恶这样不好,自扬己德,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陷善扬恶这样不好,把人家不好的事情一直宣扬,一直讲,一直讲,缺德,把人家好的事情都只字不提,这个叫做隐善扬恶,这样不好,我们众生基本上的阴德,要隐恶扬善,才能够导化众生于正道。
【记】恒顺众生,纯是利他。顺众生即是顺佛。】所以说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就是这个意思,【佛心唯愿利众生故。“所有”自心所有之广大刹,清净刹,微妙刹,一一刹皆有众会。“众会”即学佛法之佛弟子。“围绕如来者”。伴必随主故。一一刹皆有佛,一一佛皆在菩提树下,示成正觉,化度众生,故当随佛而随顺众生。众生所以为众生者,忧患不离故。造业受苦,常在忧患之中,普贤化之,使离忧患,便得安乐。涅槃安乐,是究竟安乐。少离忧患,则得少法利。深离忧患,故得深法利。】你如果离开烦恼,你就可以得到一些法的自在,法的利益,你如果常常地彻底的离开烦恼,忧患烦恼,你就真的得到法的利益,所以我们今天听经闻法,得利不得利,那就不是我的评论了。今天你能够把佛法密密的观照,放下一切是非、善恶,对立的东西,你什么统统放得下,金钱被倒了,放得下,男女朋友感情挫折,放得下,母女之间争执,放得下,你不得了,你这是真正在学佛,你这是真正在学佛,你看得开,是你要与不要而已,你拥有他,你又能怎么样?你今天拥有那么多钱,你又能怎么样?【烦恼有粗细,烦恼是粗相,细即无明习气。“尽无余”者,粗细烦恼,灭之尽净也。】灭尽无遗。
我们今天跟明天一定要把这本讲完。如果一天讲十页,这样两天讲不完,如果说讲到剩下五页,还要再讲一堂课又麻烦,如果说今天不稍微赶一点,这样两天又讲不完,所以这个很不好测,因此我们就不把每一个小字逐字这样读,把重要的解释一下就可以了。
○癸三广颂前回向二,子初别发十大愿十,一受持愿
【经】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我为菩提修行时”,我的菩提实在是不断的,你有菩提心才能够成佛,有菩提心的人才有人继续成佛,未来才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菩萨戒,我们说受五戒说是尽形寿,受菩萨戒说是尽未来际,所以菩萨戒你舍戒也没用,菩萨戒舍戒也没用,不成舍戒,菩萨戒舍不成舍戒,因为他的戒体是尽未来,尽未来,你说我受五戒、受八关斋戒、受比丘、比丘尼戒,我觉得我没有那种能力受持,我舍戒,这样你的戒体就没了,菩萨戒不能让你如此,你如果发一个心受菩萨戒,因为你已经发过菩提心了,与本性会合,一发那就是不可收拾,没完没了的,你就是舍戒也没有用,所以说还俗的人,他一样有菩萨戒的戒体,你说我出家还俗,他一样有菩萨戒的戒体。今天你作恶多端,你菩萨戒的戒体还是在,菩萨戒要怎么样才失戒体呢?菩萨戒有两种重要的情形才失戒体:第一退失菩提心,没有一点慈悲心,心地残忍退失菩提心,没有觉悟心。第二要十条重戒全部都破,那就很严重了,十条重戒每一条都破,要不然菩萨戒舍戒没有用,舍戒也没有用。菩萨戒舍戒,戒体也是在,所以我们发菩提心,多发菩提心,所以说我为菩提修行时,我为了菩提道在修行的时候,“一切趣中成宿命”,因为你如果有佛法,发菩提心的人一切在六道轮回,成宿命就是因为他有宿命通,他不会忘记他在学佛,他会记得他是学佛的人,前生是学佛的人,所以,他时时刻刻都能够自利利他,我们是一个学佛的人要自利,就是自我觉悟,利他,普利一切众生。“常得出家修净戒”,能够常常出家,来持清净的戒行,“无垢”当然你如果持戒清净,你当然没有什么犯戒,就是清净的意思,所以在家叫做护法,护法,出家叫做弘法,出家叫做内护,在家叫做外护,出家为什么叫内护呢?因为出家人领导在家人,所有在家人,他的受戒、皈依、八关斋戒,都必须从三宝僧伽而得,所以出家叫做内护,他就是以真理以法的布施为主,在家叫做外护,外护就是要出钱、出力、出心,来帮忙来完成三宝一切普度众生的事业,这个算家业,所以出家是内护,在家是外护,所以说出家他如果修清净戒律,他会引起众生的信心,所以他如果无垢,“无破”无破就是没有破戒,“无穿漏”,穿漏就是,譬如说这个碗,底下如果打一个洞水会漏下来,意思是说我们一个人,烦恼如果重持戒就不算清净,我们现在的人对戒律有很大的误会,认为持戒就是威仪很好,穿个袈裟或者是持个钵,他认为这样叫持戒,戒的定义你要记住,在《毗尼作持》里面、在律藏里面都讲的很清楚,别解脱经难得闻,波罗提木叉叫做别解脱经,解脱叫做戒,你要注意听,能令你心地解脱叫做戒,而不是持那个戒相威仪,那个是乍现威仪心怀烦恼,那个不叫做持戒,持戒的人内心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对立的烦恼。什么是戒?大慈大悲叫做戒,什么叫做戒?随喜功德叫做戒,什么叫做戒?无限的忍辱叫做戒,什么叫做真正持戒?内心充满着欢喜没有一点烦恼,这个叫做持戒清净,不是动不动就自己说,我自己持戒清净,穿袈裟走路很威仪,那个叫做威仪,持戒的功用是要使我们解脱,所以无穿漏就是真正持戒能够开大智慧,就是般若实相的智慧,戒律如果没有配合实相,戒律变成人天的善,譬如说五戒,譬如说五戒,杀、盗、淫、妄、酒,杀、盗、淫、妄、酒这五戒是人乘,你持五戒为来世得人身,比丘的四大根本重戒也是一样,杀盗淫妄的四条戒律,那有什么差别,他没能剃度,他有剃度,剃度的根本大戒是四条,在家人根本大戒也是四条,这样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五戒叫做人天的善,比丘戒叫做解脱,这个就是在家烦恼多,出家烦恼少比较有般若的智慧,所以戒没有配合实相名有漏善,因此在《大智度论》里面他把这个戒不是列归为究竟法,所有的戒一定要跟无相法,无相,跟无相配合,般若的思想配合,才是真正的持戒清净,解脱无漏的智慧才有办法产生,因此无漏戒必须真正了解戒律的般若思想的人,才能够达到解脱,不是外表。底下,“天龙夜叉鸠槃茶”,天龙八部,“乃至人与非人等”,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都以种种的音声来说法。有一次我们在南普陀,不知道谁去买了一些毒蛇,青竹丝、雨伞节、龟壳花,去叫谁呢?请广化老和尚帮它们办皈依,那才奇怪,把蛇放掉,老和尚好像在对小孩子说法,这样对它们讲经说法,蛇要爬走,广化老和尚拿一根拐杖,说:等一下,等一下,我还没讲完。很奇怪它就静静地在那里,他在说法,它想爬走,他就拿一根拐杖挡住它,蛇就静静地在那里,真是不可思议。我们说一切众生都有灵性,的确如此,蛇没有离开,是老和尚的道力够,或者它是瞌睡,蛇不会跑,它就一直在那里,说法,跟它说十二因缘法,老和尚很慈悲撑着一根拐杖,人不太舒服,说法,说法,办皈依的时候对蛇说法,虽然我们不懂蛇的语言,不过我们尽我们的力量,尽我们的力量。我们众生一直以为,我们众生一直以为只有我们人才有语言而已,人是世界上智慧最高的动物,这是我们人的定义,但是事实上在海中的鲸鱼、鲸鱼,你们知道吧,鲸鱼,经过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鲸鱼在这边可以传达好几百公里以外的讯号,经过长期性的测量,它所发出来的频率,音声的长短有一千多种,有一千多种,我们所发出来的音声,你说日本是(日语),那才五十音而已,我们的b、p、m、f、d、t、n、l、g、k、h、j、q、x、zh、ch、sh、r……,久没读忘记了,h和f都念成一样,我们总共才多少?二十六音而已,对不对?二十七、三十几、忘记了,三十…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