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P42

  ..續本文上一頁父的就是要犧牲完成徒弟的道業,也是一樣的,我說犧牲就是菩薩的代名詞,對不對?要不然你當什麼法師。【普賢行,一行即一切行。即稱法性遍法界之行,故曰圓滿行。佛因地曾供養諸佛,故供佛即是學佛。】供養佛即是學佛,【廣說則禮敬乃至普皆回向,】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皆是學佛。】一直到普皆回向,這都是在學佛,我常說《普賢行願品》裏面“十大願王”你不必做太多,你做一項就好,你做一項就好,做什麼?做禮敬諸佛,你做這一項就好,尊重每一位衆生,不得了了。再來,不然你做一項稱贊如來,稱贊一切衆生,你今生這張嘴巴都不造業,又在稱贊一切衆生,你想想看,不得了,普賢的十大願王,隨便拿一項出來實踐,你就不得了,不要說十項都做到,不得了,皆是學佛,【佛行普賢行而成佛故。意樂圓滿,亦通自他。通自,即普賢自心中好樂圓滿。通他,則圓滿叁世諸佛心中之好樂。佛好樂利益衆生,故如說修行,攝受衆生,代衆生苦,不舍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皆是利益衆生。亦即是隨佛心好樂而行之,】隨佛,佛希望一切衆生能夠行普賢菩薩之行,所以隨著佛的心好,喜歡這樣子,好樂就是喜歡這樣子做,【而供養之。一切意樂圓滿句,屬法供養。精進勇猛學佛,則成佛甚速也。

  ○癸二頌恒順衆生

  【經】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衆曾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整句你從頭到尾看下來,佛教沒有一句話是攻擊衆生的,佛教沒有一句話傷害到衆生的,佛教所有的每一句話都是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你想想看,所以如果研究這部《普賢行願品》的人,胸量放不大的人那真的是障業,胸量放不大的人,你看菩薩這種胸量,你再怎麼樣生怎麼樣死,他就是一直要讓衆生離苦得樂,所以菩薩戒裏面說惡事向自己,好事予他人,惡事向自己,好的事情都是別人,苦自揚己德,隱善揚惡這樣不好,自揚己德,自己贊歎自己的德行,陷善揚惡這樣不好,把人家不好的事情一直宣揚,一直講,一直講,缺德,把人家好的事情都只字不提,這個叫做隱善揚惡,這樣不好,我們衆生基本上的陰德,要隱惡揚善,才能夠導化衆生于正道。

  【記】恒順衆生,純是利他。順衆生即是順佛。】所以說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就是這個意思,【佛心唯願利衆生故。“所有”自心所有之廣大刹,清淨刹,微妙刹,一一刹皆有衆會。“衆會”即學佛法之佛弟子。“圍繞如來者”。伴必隨主故。一一刹皆有佛,一一佛皆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化度衆生,故當隨佛而隨順衆生。衆生所以爲衆生者,憂患不離故。造業受苦,常在憂患之中,普賢化之,使離憂患,便得安樂。涅槃安樂,是究竟安樂。少離憂患,則得少法利。深離憂患,故得深法利。】你如果離開煩惱,你就可以得到一些法的自在,法的利益,你如果常常地徹底的離開煩惱,憂患煩惱,你就真的得到法的利益,所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得利不得利,那就不是我的評論了。今天你能夠把佛法密密的觀照,放下一切是非、善惡,對立的東西,你什麼統統放得下,金錢被倒了,放得下,男女朋友感情挫折,放得下,母女之間爭執,放得下,你不得了,你這是真正在學佛,你這是真正在學佛,你看得開,是你要與不要而已,你擁有他,你又能怎麼樣?你今天擁有那麼多錢,你又能怎麼樣?【煩惱有粗細,煩惱是粗相,細即無明習氣。“盡無余”者,粗細煩惱,滅之盡淨也。】滅盡無遺。

  我們今天跟明天一定要把這本講完。如果一天講十頁,這樣兩天講不完,如果說講到剩下五頁,還要再講一堂課又麻煩,如果說今天不稍微趕一點,這樣兩天又講不完,所以這個很不好測,因此我們就不把每一個小字逐字這樣讀,把重要的解釋一下就可以了。

  ○癸叁廣頌前回向二,子初別發十大願十,一受持願

  【經】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鸠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我爲菩提修行時”,我的菩提實在是不斷的,你有菩提心才能夠成佛,有菩提心的人才有人繼續成佛,未來才能夠離苦得樂,所以菩薩戒,我們說受五戒說是盡形壽,受菩薩戒說是盡未來際,所以菩薩戒你舍戒也沒用,菩薩戒舍戒也沒用,不成舍戒,菩薩戒舍不成舍戒,因爲他的戒體是盡未來,盡未來,你說我受五戒、受八關齋戒、受比丘、比丘尼戒,我覺得我沒有那種能力受持,我舍戒,這樣你的戒體就沒了,菩薩戒不能讓你如此,你如果發一個心受菩薩戒,因爲你已經發過菩提心了,與本性會合,一發那就是不可收拾,沒完沒了的,你就是舍戒也沒有用,所以說還俗的人,他一樣有菩薩戒的戒體,你說我出家還俗,他一樣有菩薩戒的戒體。今天你作惡多端,你菩薩戒的戒體還是在,菩薩戒要怎麼樣才失戒體呢?菩薩戒有兩種重要的情形才失戒體:第一退失菩提心,沒有一點慈悲心,心地殘忍退失菩提心,沒有覺悟心。第二要十條重戒全部都破,那就很嚴重了,十條重戒每一條都破,要不然菩薩戒舍戒沒有用,舍戒也沒有用。菩薩戒舍戒,戒體也是在,所以我們發菩提心,多發菩提心,所以說我爲菩提修行時,我爲了菩提道在修行的時候,“一切趣中成宿命”,因爲你如果有佛法,發菩提心的人一切在六道輪回,成宿命就是因爲他有宿命通,他不會忘記他在學佛,他會記得他是學佛的人,前生是學佛的人,所以,他時時刻刻都能夠自利利他,我們是一個學佛的人要自利,就是自我覺悟,利他,普利一切衆生。“常得出家修淨戒”,能夠常常出家,來持清淨的戒行,“無垢”當然你如果持戒清淨,你當然沒有什麼犯戒,就是清淨的意思,所以在家叫做護法,護法,出家叫做弘法,出家叫做內護,在家叫做外護,出家爲什麼叫內護呢?因爲出家人領導在家人,所有在家人,他的受戒、皈依、八關齋戒,都必須從叁寶僧伽而得,所以出家叫做內護,他就是以真理以法的布施爲主,在家叫做外護,外護就是要出錢、出力、出心,來幫忙來完成叁寶一切普度衆生的事業,這個算家業,所以出家是內護,在家是外護,所以說出家他如果修清淨戒律,他會引起衆生的信心,所以他如果無垢,“無破”無破就是沒有破戒,“無穿漏”,穿漏就是,譬如說這個碗,底下如果打一個洞水會漏下來,意思是說我們一個人,煩惱如果重持戒就不算清淨,我們現在的人對戒律有很大的誤會,認爲持戒就是威儀很好,穿個袈裟或者是持個缽,他認爲這樣叫持戒,戒的定義你要記住,在《毗尼作持》裏面、在律藏裏面都講的很清楚,別解脫經難得聞,波羅提木叉叫做別解脫經,解脫叫做戒,你要注意聽,能令你心地解脫叫做戒,而不是持那個戒相威儀,那個是乍現威儀心懷煩惱,那個不叫做持戒,持戒的人內心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對立的煩惱。什麼是戒?大慈大悲叫做戒,什麼叫做戒?隨喜功德叫做戒,什麼叫做戒?無限的忍辱叫做戒,什麼叫做真正持戒?內心充滿著歡喜沒有一點煩惱,這個叫做持戒清淨,不是動不動就自己說,我自己持戒清淨,穿袈裟走路很威儀,那個叫做威儀,持戒的功用是要使我們解脫,所以無穿漏就是真正持戒能夠開大智慧,就是般若實相的智慧,戒律如果沒有配合實相,戒律變成人天的善,譬如說五戒,譬如說五戒,殺、盜、淫、妄、酒,殺、盜、淫、妄、酒這五戒是人乘,你持五戒爲來世得人身,比丘的四大根本重戒也是一樣,殺盜淫妄的四條戒律,那有什麼差別,他沒能剃度,他有剃度,剃度的根本大戒是四條,在家人根本大戒也是四條,這樣差別在哪裏?爲什麼五戒叫做人天的善,比丘戒叫做解脫,這個就是在家煩惱多,出家煩惱少比較有般若的智慧,所以戒沒有配合實相名有漏善,因此在《大智度論》裏面他把這個戒不是列歸爲究竟法,所有的戒一定要跟無相法,無相,跟無相配合,般若的思想配合,才是真正的持戒清淨,解脫無漏的智慧才有辦法産生,因此無漏戒必須真正了解戒律的般若思想的人,才能夠達到解脫,不是外表。底下,“天龍夜叉鸠槃茶”,天龍八部,“乃至人與非人等”,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所有一切衆生的語言,都以種種的音聲來說法。有一次我們在南普陀,不知道誰去買了一些毒蛇,青竹絲、雨傘節、龜殼花,去叫誰呢?請廣化老和尚幫它們辦皈依,那才奇怪,把蛇放掉,老和尚好像在對小孩子說法,這樣對它們講經說法,蛇要爬走,廣化老和尚拿一根拐杖,說:等一下,等一下,我還沒講完。很奇怪它就靜靜地在那裏,他在說法,它想爬走,他就拿一根拐杖擋住它,蛇就靜靜地在那裏,真是不可思議。我們說一切衆生都有靈性,的確如此,蛇沒有離開,是老和尚的道力夠,或者它是瞌睡,蛇不會跑,它就一直在那裏,說法,跟它說十二因緣法,老和尚很慈悲撐著一根拐杖,人不太舒服,說法,說法,辦皈依的時候對蛇說法,雖然我們不懂蛇的語言,不過我們盡我們的力量,盡我們的力量。我們衆生一直以爲,我們衆生一直以爲只有我們人才有語言而已,人是世界上智慧最高的動物,這是我們人的定義,但是事實上在海中的鯨魚、鯨魚,你們知道吧,鯨魚,經過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鯨魚在這邊可以傳達好幾百公裏以外的訊號,經過長期性的測量,它所發出來的頻率,音聲的長短有一千多種,有一千多種,我們所發出來的音聲,你說日本是(日語),那才五十音而已,我們的b、p、m、f、d、t、n、l、g、k、h、j、q、x、zh、ch、sh、r……,久沒讀忘記了,h和f都念成一樣,我們總共才多少?二十六音而已,對不對?二十七、叁十幾、忘記了,叁十…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