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P48

  ..续本文上一页德力”,这个就是修空观,智行普修功德力,修十地,简单讲就是修空观得到很大的力量,“威神普覆大慈力”,这是救度众生,慈悲才有办法救度众生,“循净庄严胜福力”,当然你去掉不净庄严清净的地方,以福德力就能庄严一切,所以叫做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这句话是指般若,你要教化众生,你要有无所著的智慧,无依就是无住的意思,没有依靠,刚才我们不是讲过了,你如果依靠金钱,有一天你会对金钱痛苦,你如果依靠先生,有一天你会对先生失望,你一天都追求名才能过日子,有一天你会因为名而痛苦,你如果无著无依,智慧的力量就会跑出来,“定慧方便威神力”,修定跟修慧,“普能积集菩提力”集合一切觉悟的力量,“清净一切善业力”,行十善一切善业,“摧灭一切烦恼力”,这个就是破魔、破烦恼,“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记】成正觉愿亦初地菩萨第十愿。谓愿与众生同成佛道,同作佛事也。十二句有十二力。前九,明业用力。后三,结因成果。业用即成佛业用,业即用。九力中有七种业。文字应多回互。如初一句,“速疾周遍神通力”,宜云神通力速疾遍周,即自在业也。“普门遍入大乘力”,宜云大乘力遍入普门,即示正觉业也。普门即法界门。此指成佛门言。一相具足八相,谓依解大乘之力,能普门示成正觉故。“智行普修功德力”,下三句即说实谛业,此句内德充满,显具说法功德。“威神普覆大慈力”句,亦显具足说法功德,以有慈悲威神力故,令物悟实谛也。“遍净庄严胜福力”,净其不净,严其不严。以胜福力,遍净庄严依正二报,即说法所得之效果。“无著无依智慧力”。即证教化业。以己所证,教化众生。能证之智无著,所证之理无依。法性理体为一切法所依,而不依一切法故。“定慧方便威神力”,即种种说法业也。如来一音说法,令众生随类各解。即定即慧之方便也。“普能积集菩提力”,即令佛种不断业。谓愿众生皆能积集菩提,则佛种不断。“清净一切善业力”,即*轮复住业,谓已证到究竟。复隐实施权,以三乘法,住世利生。末后三句,结因成果。由摧灭烦恼,降伏诸魔,圆满普贤行愿,故得成佛之果。若三句各作一业,连上即成十业。即摧灭烦恼业,降伏魔冤业,普贤胜因业。上来广颂前回向二科文,子初别发大愿竟。

  ○子二总结大愿二,先总结十愿

  【经】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普能严净诸刹海”,能够圆满,来圆满的严净诸刹海,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以海表示无量无边的意思,“善能分别”就是有智慧,“诸法海”,善能分别,你有分别的力量,了解什么是第一义谛、中道、空假中的思想,“能甚深入智慧海”,能入真正的智慧,有智慧就能够深入智慧的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这些文字都简单,“亲近供养诸佛海”,这个海表示很大的意思,这个海不是那个大海的海,这个海表示以海的面积是来说明很大、很广的意思,“修行无倦经劫海”,无倦就是不疲倦、很精进的意思,“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以普贤行悟到菩提,所以要悟到菩提要修十大愿。

  【记】总结十愿,然不次第。初句结第八净土愿。二句结第三成熟众生愿。三句结第七转*轮愿。四句结第一受持愿。五句结第二修行二利愿。六句结第六利益愿。七句结第五供养,第九承事二愿。八句结第四不离善友愿。末后一偈结第十成正觉愿。圆满因成圆满果故。】【

  ○后结归二圣二,一偏同普贤

  【经】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一切如来都有长者,他最了不起的弟子叫做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希望他的智慧跟愿行都跟他一样,“愿身口意恒清净”,都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记】结归二圣者,结归文殊普贤也。】文殊跟普贤,【今先偏同普贤,回向愿与普贤菩萨同也。普贤发愿,愿同普贤者,普贤名通故。愿同诸佛之普贤者,普贤为诸佛成佛本因故。】

  底下这一段是【《法华》重智,以文殊为长子,普贤为少男。】少男就是第二个,比较次等的重要叫做少男,【《华严》重行,】《华严经》是注重修行,注重修行,【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少男。】比较次重要的,【如来子多,必有一长子。以长子为主故。法界有一真法界,有缘起法界。】一真法界叫做绝对真空法界,缘起就是藉着一些缘不坏事相,就是相用法界,就是在这个相跟用讨论,叫做缘起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就本体来论,缘起法界就相用来论,【普贤表缘起法界,然亦不离一真法界。】为什么?体相用一如,【依一真法界而缘起故。约法界义,则长表无始义,】长表示无始,【先万物而生故。子表无终义,成佛不舍因行故。又者即人即法,故曰表缘起法界,发愿回向善根。偈中三愿,字有区别。一现说法之普贤,愿智行同诸佛之普贤。二诸佛之长子普贤,愿身口意三业刹土常恒清净。故赞彼曰:“如是智慧号普贤”。末句,现说法普贤又愿与彼皆同等。】希望跟普贤菩萨统统一样,统统一样。再五分钟,把这一段讲完。

  ○二双同二圣

  【经】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满这个事业就是愿和智,“未来际劫恒无倦”,就是不疲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文殊跟普贤,“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记】理性就是文殊师利和普贤菩萨,】二圣表法,别说文殊,表由解发愿。普贤表依解起行。合说则文殊表智,普贤表理,理智一如。未有理外之智,】道理之外没有什么另外有智慧,【亦无智外之理。】简单讲有智慧的人就懂道理,既然懂道理就一定有智慧,【皆一体故。又双表理智一相,行愿相扶。故云,具足文殊智者,必有普贤行。具普贤行者,必有文殊智。谓我普贤为遍净普贤大行文殊大愿故。为圆满文殊普贤事业故,尽未来劫修行,而不厌倦。】就是不疲倦,【修行行门无量,故获得功德无量。安住普贤行中,又安住文殊智中,故能了达一切智慧。文殊智勇猛,普贤行亦勇猛。故我回向诸善根,回向到文殊普贤分上。随顺文殊普贤,而修学也。】而修学也。

  《普贤行愿品》今天是最后一天一定会讲完,明天我们要研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

  ○壬三结归回向

  【经】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记】合颂三门回向,分三科。前二科已竟。今当第三结归回向。显十大愿之后。三门同是一回向。谓上来三回向愿,为三世诸佛之所称叹,弥显愿之殊胜。故我普贤以所有善根回向,为得诸佛圆满果之普贤圆满殊胜行也。

  ○辛二颂愿生净土

  【经】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坐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曾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个很重要,我们临命终如果有障碍,就不能顺利地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临命终有种种障碍,就我所知道的,譬如杀生的障碍,杀生的障碍,临命终病苦的折磨,毁谤三宝的障碍,还有平常不做善事的障碍。譬如上次有一位法师住在狮头山,人家请他助念他都不肯,他都不肯。有一次他往生,身边也没有半个人跟他助念。今天我们付出多少因,将来就会有多少的果报,我们在念说:希望我们临命终没有障碍,这在一般的共修,差不多都是如此念,一般的共修差不多都是如此念,欲很少人知道他的障碍从何而来,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心这个执,念大家都很会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有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但是我们那种习惯性的执著非常地可怕,可怕到什么程度呢?可怕到他认为他对,这已经是一种很执著、错误的事情,他也是一直解释说,他是立场是正确的,我们无知并不可怕,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他会改过自新,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肯定自己的看法,就完蛋了,这种就是学佛愈久的人愈有这个毛病,那个叫做半吊子,半吊子。出家人也有这样,出家人学佛不是很久,三年、五年,他认为他有办法当法师了,叫他来亲近善知识,不要。叫他读佛学院也不要。他懂的懂到一个水准,到一个水准,然后他讲经就讲故事弘法,习惯性了,然后他有名了,然后叫他低声下气来跟别的法师学习,他低不下这个头,你叫他讲深一点的道理,他没有办法,这个就是很糟糕的,出家如此就是很糟糕,上,上不上去,下,下不来,在家也是如此,在家人来亲近三宝懂了一些,他很喜欢开…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