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P49

  ..续本文上一页示给别人听,但是开示给人听,他不知道我们讲话,最重要的力量是德行,不是只是靠这张嘴巴,或是你研究几部经典,这样跟别人讲,人家就会心服口服,不是这样子,因此我们人临命终的障碍,最大的就是内心的执,内心的执最大的可怕就是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到那种错误跟执著,他一直很肯定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就死在自己的见地里面,见地里面。在《大智度论》里面谈到,就是执著戒律,也变成落入外道的见取见,见取见。戒律在《大智度论》里面谈:戒律如果不配合实相法,就是无相无不相法,空、无相、无愿法的,实相的道理变成人天的善事,变成人天善。你说你持比丘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好,在家人也是五戒,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戒律跟在家人的五大根本戒律,比丘戒、比丘尼戒差不多都包括在内了,当然它含有一百个威仪,种种衣钵的问题,最大的根本精神都是一样,在家人你持五戒好好地持,就等于比丘、比丘尼,持那两百五十条戒或者三百四十八条戒一样的,只是它微细开展出来的,还有包括毁谤、威仪种种,因为出家人要度众生,根本大戒的精神都一样,五戒说人天因,为什么说比丘戒是出世因呢?为什么比丘戒?因为全断淫欲,接着比丘还有一个持戒的无相,无相戒,就是持戒持到最后破相,所以还是要会合实相法,也是要会合实相的东西,所以只有实相法才是真正脱离三界的根本精神,因此实相就是无我、就是无所执著,虽然空一切法,空一切法,但是当下就是立一切法,因此我们看很多人在念佛,尽除一切诸障碍。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念佛,到临命终没有几个自在的?他们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现在的人念佛有一个严重的错误,他碰到事情就什么都念阿弥陀佛,他认为这个就对,这个就对,这个功夫只做对一半而已,人家说平常听经闻法就是功夫,平常听经闻法、行住坐卧就是功夫,这个功夫在哪里下,你知不知道?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就是最大、最大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而成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念佛的人却是很少在放下的功夫,很少人在放下的功夫,放下就是宽恕、容忍、慈悲、爱心、宽恕,很少人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他只知道要念佛、打佛七、精进、参道场、亲近善知识,但是善知识所说的,他不能会归到真正的功夫,因此他到临命终的时候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起来。为什么?他平常就一直很执著这种东西,很执著这种东西。底下,“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将来我们才会在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安乐刹”,安乐刹就是极乐世界,“我既往坐彼国已”,我既然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现前成就此大愿”,能够成就十大愿,十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所以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不是去享受的,就是要成就一切愿,也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明天要讲的《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所作的这本就非常重要了,发菩提心一发,等同尽虚空遍法界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佛,皆因为发菩提心而成佛,学佛的人包括持五戒持菩萨戒,或是持比丘、比丘戒,沙弥戒:一切必须以发菩提心为主,发菩提心如同国王,国王,五戒如同重城,微细戒如同护城河,从前就有这样的比喻,菩提心如同国王,一国之主,重戒如同四周的大城、城墙,微细的戒,微细的戒律如同外面的护城河,所以我们一般只谈到重戒,重戒。比丘尼有八重戒,比丘有四重戒,一般只谈到重戒,但是在菩萨道里面来讲,是以菩提心为最重要,菩提心为最重要,我们如果发菩提心,我们忍受一切的委屈,我们就想:我已经发菩提心要自利利他了,要自觉觉他了,这种小事我怎么跟你计较,如果发起菩提心就永远不退转。底下,“彼佛众曾咸清净”,来到极乐世界大家都很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于殊胜的莲花花苞中化生,“亲睹如来无量光”,亲自见到阿弥陀佛,“现前授我菩提记”授记成佛,菩提记就是将来成佛,授我菩提记,菩提就是成佛,“蒙彼如来授记已”,接受阿弥陀佛的授记后,“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就是亿,千亿、百千亿的意思,意思就是化身无数百千亿,俱胝翻译成中文叫做千亿,“智力广大遍十方”,智慧的力量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也是要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简单讲一句,学佛的人就不能有自私,自私就不能往生。

  【记】合颂后三门有二科文,初合颂三门一科已竟。】已竟就是说完了,【今当第二科颂愿生净土。愿生净土有四义,已于长行中讲之。】现在是说偈颂。

  【一者,此土众生与阿弥陀佛有缘故。】所以大家见面都是念阿弥陀佛,所以一辆车子的后面,我们如果骑摩托车的前后,譬如我们上班或开车,开计程车或是我们家里有车子,赶快拿“南无阿弥陀佛”的贴纸去贴,车子开在后面的人如果看到前面那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一句这样你也有功德,算你这辆车子开出去都在做功德,都在做功德,所以现在很多人的车子都有贴“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摩托车也有很多人贴,很多人贴,不过最近……,今天电视报导的,仅仅一个礼拜抓到学生没有执照的已经六千五百多人,学生没有执照的都是读高中,高一、高二的,仅仅上个月学生撞死的,撞死的就有好几百人,上个月学生骑摩托车撞死的,查起来都没有驾照,都没有驾照。我们这里上班的小姐不知道有没有驾照,问问看,没有执照要赶快去考,现在抓得很紧,抓得很紧。我们这里的法师不知道不没有驾照,如果没有驾照就不要骑,不要骑。我觉得怪怪的,怪怪的。我也想买辆摩托车来骑,不过戴个安全帽骑出去,这个是不是我的师父,这样很不好意思,摩托车是不好意思,我本来想买自行车,我读大学的时候,骑了四年的自行车,我骑自行车的技术很好,可以载一百八十五公分的陈中兴,都是我骑他坐,我一百五十八公分都骑,他一百八十五公分都坐后面,好像小猴子载高个子似的,就像你看的那种表演。这些都是题外话。

  【二者,令众生心有决定,俾致心一处故。】令我们的心安住于一处,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那么多,怎么单念阿弥陀佛?他就是要令我们集中,阿弥陀佛的愿力大,有很多人有很奇怪的观念,他说念地藏王菩萨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我说:对。师父,念药师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对,对。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对。

  他就问:师父,为什么一定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人很奇怪,经典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阿弥陀佛已经发四十八大愿了,愿力已经很清楚了,这个已经讲得这么清楚,譬如说我这里开个游泳池,你如果游泳要来我这里才有,他那里开个golf高尔夫球场,要打golf的人你要去那个地方,才能打高尔夫球,阿弥陀佛,他已经发愿发得很清楚了,说临命终要来接引我们,我们人很奇怪,很奇怪,一定要念其他的诸佛菩萨,才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要间接呢?你为什么不直接?我们念哪一尊佛念什么菩萨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没有错,但是问题要念到一心不乱,因为其他的诸佛菩萨没有这个愿,没有这个愿,临命终阿弥陀佛十念往生接引,你看,有吗?你看哪一部经典,有哪一尊佛十念要来接引你,没有。我们人很奇怪,单刀直入的净土法门,他就是念其他的诸佛菩萨,这样来凑,真是奇怪,为什么要这样子乱凑呢?很奇怪,为什么你不直接念极乐世界的佛,我就觉得很奇怪,所以很多人都来请教师父,我说:你们……我如果是佛,教到你们这些也是很累,这是直截了当的净土法门的阿弥陀佛念到底,为什么要牵扯一大堆,奇怪,弄不清楚众生相是什么?所以我们令众生的时候,决定一处这样子不要散乱。

  【三者,西方不离华藏故。】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简单讲就是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构成,我上次跟你们讲过,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界种、世界海,华藏世界,所以这个华藏世界是无量无边的世界,世界种构成的叫做华藏世界。

  【四者,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故。】八十华严翻译的,叫做毗卢遮那佛,六十华严翻译的叫做卢舍那佛,所以自古以来毗卢遮那佛跟卢舍那佛其实是讲同一佛,就是法身佛,但是后来的人因为没有什么根据,也没有办法要形容法身、报身跟应身,因此就把八十华严的毗卢遮那佛当做法身,六十华严的卢舍那佛当做是圆满报身,其实卢舍那跟毗卢遮那其实是同一佛,因为翻译的《华严经》的,八十华严跟六十华严不同,其实是同一个。因此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

  【又者因为众生于娑婆秽恶已见惯,于娑婆净土已迷失故。执著难转,】这一句的确如此,你如果把眼睛放大出去看看,真的很奇怪,到处都是强烈的执著,他家里有上亿的财产,来结个缘吧,不行,钱拿不出来,他宁愿省下来给子孙,宁愿省下来给子孙,对他自己有好处的,施舍有功德的,他今天所做有无量的功德,他不要,他一定要省下来,所以有一种人懂得运用金钱,有一种人是金钱在运用他,所以金钱是好的仆人,但是却是坏的主人,这一句话听得懂吗?金钱是好的仆人,但是却是坏的主人,好的仆人就是说金钱,我们如果在运用很好运用,但是金钱如果主宰着你,你就被它所驱使,坏的主人,好的仆人,【是以普贤菩萨为引导众生转著,】转执著,【而发求生净土之愿。】这一生如果没有往生净土,每一个都执著没有办法,【现值弥陀圣诞佛七之中,今讲此科文,大家要注意。“愿我临欲命终时”,普贤菩萨已无我见。无我之我,即是大公无私之我,乃表大众之意。张某认得此大我,即张某之公我。李某认得此大我,即是李某之公我。识、】我们所说的神识,【息、】就是呼吸,【暖,】就是我们的热气,【三法和合成命,缺一即云死。世间人皆讲求卫生,】卫生就…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