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P49

  ..續本文上一頁示給別人聽,但是開示給人聽,他不知道我們講話,最重要的力量是德行,不是只是靠這張嘴巴,或是你研究幾部經典,這樣跟別人講,人家就會心服口服,不是這樣子,因此我們人臨命終的障礙,最大的就是內心的執,內心的執最大的可怕就是無知,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到那種錯誤跟執著,他一直很肯定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就死在自己的見地裏面,見地裏面。在《大智度論》裏面談到,就是執著戒律,也變成落入外道的見取見,見取見。戒律在《大智度論》裏面談:戒律如果不配合實相法,就是無相無不相法,空、無相、無願法的,實相的道理變成人天的善事,變成人天善。你說你持比丘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在家人也是五戒,也是一樣,所以這個戒律跟在家人的五大根本戒律,比丘戒、比丘尼戒差不多都包括在內了,當然它含有一百個威儀,種種衣缽的問題,最大的根本精神都是一樣,在家人你持五戒好好地持,就等于比丘、比丘尼,持那兩百五十條戒或者叁百四十八條戒一樣的,只是它微細開展出來的,還有包括毀謗、威儀種種,因爲出家人要度衆生,根本大戒的精神都一樣,五戒說人天因,爲什麼說比丘戒是出世因呢?爲什麼比丘戒?因爲全斷淫欲,接著比丘還有一個持戒的無相,無相戒,就是持戒持到最後破相,所以還是要會合實相法,也是要會合實相的東西,所以只有實相法才是真正脫離叁界的根本精神,因此實相就是無我、就是無所執著,雖然空一切法,空一切法,但是當下就是立一切法,因此我們看很多人在念佛,盡除一切諸障礙。爲什麼這麼多人在念佛,到臨命終沒有幾個自在的?他們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們現在的人念佛有一個嚴重的錯誤,他碰到事情就什麼都念阿彌陀佛,他認爲這個就對,這個就對,這個功夫只做對一半而已,人家說平常聽經聞法就是功夫,平常聽經聞法、行住坐臥就是功夫,這個功夫在哪裏下,你知不知道?就是《金剛經》裏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就是最大、最大的,十方叁世一切佛,就是因爲這一句話而成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念佛的人卻是很少在放下的功夫,很少人在放下的功夫,放下就是寬恕、容忍、慈悲、愛心、寬恕,很少人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他只知道要念佛、打佛七、精進、參道場、親近善知識,但是善知識所說的,他不能會歸到真正的功夫,因此他到臨命終的時候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起來。爲什麼?他平常就一直很執著這種東西,很執著這種東西。底下,“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將來我們才會在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安樂刹”,安樂刹就是極樂世界,“我既往坐彼國已”,我既然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現前成就此大願”,能夠成就十大願,十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所以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去享受的,就是要成就一切願,也要利益一切衆生,所以我們明天要講的《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所作的這本就非常重要了,發菩提心一發,等同盡虛空遍法界的功德,十方叁世一切佛,皆因爲發菩提心而成佛,學佛的人包括持五戒持菩薩戒,或是持比丘、比丘戒,沙彌戒:一切必須以發菩提心爲主,發菩提心如同國王,國王,五戒如同重城,微細戒如同護城河,從前就有這樣的比喻,菩提心如同國王,一國之主,重戒如同四周的大城、城牆,微細的戒,微細的戒律如同外面的護城河,所以我們一般只談到重戒,重戒。比丘尼有八重戒,比丘有四重戒,一般只談到重戒,但是在菩薩道裏面來講,是以菩提心爲最重要,菩提心爲最重要,我們如果發菩提心,我們忍受一切的委屈,我們就想:我已經發菩提心要自利利他了,要自覺覺他了,這種小事我怎麼跟你計較,如果發起菩提心就永遠不退轉。底下,“彼佛衆曾鹹清淨”,來到極樂世界大家都很清淨,“我時于勝蓮花生”,于殊勝的蓮花花苞中化生,“親睹如來無量光”,親自見到阿彌陀佛,“現前授我菩提記”授記成佛,菩提記就是將來成佛,授我菩提記,菩提就是成佛,“蒙彼如來授記已”,接受阿彌陀佛的授記後,“化身無數百俱胝”,俱胝就是億,千億、百千億的意思,意思就是化身無數百千億,俱胝翻譯成中文叫做千億,“智力廣大遍十方”,智慧的力量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也是要普遍利益一切衆生。簡單講一句,學佛的人就不能有自私,自私就不能往生。

  【記】合頌後叁門有二科文,初合頌叁門一科已竟。】已竟就是說完了,【今當第二科頌願生淨土。願生淨土有四義,已于長行中講之。】現在是說偈頌。

  【一者,此土衆生與阿彌陀佛有緣故。】所以大家見面都是念阿彌陀佛,所以一輛車子的後面,我們如果騎摩托車的前後,譬如我們上班或開車,開計程車或是我們家裏有車子,趕快拿“南無阿彌陀佛”的貼紙去貼,車子開在後面的人如果看到前面那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一句這樣你也有功德,算你這輛車子開出去都在做功德,都在做功德,所以現在很多人的車子都有貼“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摩托車也有很多人貼,很多人貼,不過最近……,今天電視報導的,僅僅一個禮拜抓到學生沒有執照的已經六千五百多人,學生沒有執照的都是讀高中,高一、高二的,僅僅上個月學生撞死的,撞死的就有好幾百人,上個月學生騎摩托車撞死的,查起來都沒有駕照,都沒有駕照。我們這裏上班的小姐不知道有沒有駕照,問問看,沒有執照要趕快去考,現在抓得很緊,抓得很緊。我們這裏的法師不知道不沒有駕照,如果沒有駕照就不要騎,不要騎。我覺得怪怪的,怪怪的。我也想買輛摩托車來騎,不過戴個安全帽騎出去,這個是不是我的師父,這樣很不好意思,摩托車是不好意思,我本來想買自行車,我讀大學的時候,騎了四年的自行車,我騎自行車的技術很好,可以載一百八十五公分的陳中興,都是我騎他坐,我一百五十八公分都騎,他一百八十五公分都坐後面,好像小猴子載高個子似的,就像你看的那種表演。這些都是題外話。

  【二者,令衆生心有決定,俾致心一處故。】令我們的心安住于一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那麼多,怎麼單念阿彌陀佛?他就是要令我們集中,阿彌陀佛的願力大,有很多人有很奇怪的觀念,他說念地藏王菩薩也能往生極樂世界。我說:對。師父,念藥師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對,對。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對。

  他就問:師父,爲什麼一定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人很奇怪,經典已經講得清清楚楚了,阿彌陀佛已經發四十八大願了,願力已經很清楚了,這個已經講得這麼清楚,譬如說我這裏開個遊泳池,你如果遊泳要來我這裏才有,他那裏開個golf高爾夫球場,要打golf的人你要去那個地方,才能打高爾夫球,阿彌陀佛,他已經發願發得很清楚了,說臨命終要來接引我們,我們人很奇怪,很奇怪,一定要念其他的諸佛菩薩,才來往生極樂世界,爲什麼要間接呢?你爲什麼不直接?我們念哪一尊佛念什麼菩薩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沒有錯,但是問題要念到一心不亂,因爲其他的諸佛菩薩沒有這個願,沒有這個願,臨命終阿彌陀佛十念往生接引,你看,有嗎?你看哪一部經典,有哪一尊佛十念要來接引你,沒有。我們人很奇怪,單刀直入的淨土法門,他就是念其他的諸佛菩薩,這樣來湊,真是奇怪,爲什麼要這樣子亂湊呢?很奇怪,爲什麼你不直接念極樂世界的佛,我就覺得很奇怪,所以很多人都來請教師父,我說:你們……我如果是佛,教到你們這些也是很累,這是直截了當的淨土法門的阿彌陀佛念到底,爲什麼要牽扯一大堆,奇怪,弄不清楚衆生相是什麼?所以我們令衆生的時候,決定一處這樣子不要散亂。

  【叁者,西方不離華藏故。】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簡單講就是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的構成,我上次跟你們講過,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界種、世界海,華藏世界,所以這個華藏世界是無量無邊的世界,世界種構成的叫做華藏世界。

  【四者,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故。】八十華嚴翻譯的,叫做毗盧遮那佛,六十華嚴翻譯的叫做盧舍那佛,所以自古以來毗盧遮那佛跟盧舍那佛其實是講同一佛,就是法身佛,但是後來的人因爲沒有什麼根據,也沒有辦法要形容法身、報身跟應身,因此就把八十華嚴的毗盧遮那佛當做法身,六十華嚴的盧舍那佛當做是圓滿報身,其實盧舍那跟毗盧遮那其實是同一佛,因爲翻譯的《華嚴經》的,八十華嚴跟六十華嚴不同,其實是同一個。因此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

  【又者因爲衆生于娑婆穢惡已見慣,于娑婆淨土已迷失故。執著難轉,】這一句的確如此,你如果把眼睛放大出去看看,真的很奇怪,到處都是強烈的執著,他家裏有上億的財産,來結個緣吧,不行,錢拿不出來,他甯願省下來給子孫,甯願省下來給子孫,對他自己有好處的,施舍有功德的,他今天所做有無量的功德,他不要,他一定要省下來,所以有一種人懂得運用金錢,有一種人是金錢在運用他,所以金錢是好的仆人,但是卻是壞的主人,這一句話聽得懂嗎?金錢是好的仆人,但是卻是壞的主人,好的仆人就是說金錢,我們如果在運用很好運用,但是金錢如果主宰著你,你就被它所驅使,壞的主人,好的仆人,【是以普賢菩薩爲引導衆生轉著,】轉執著,【而發求生淨土之願。】這一生如果沒有往生淨土,每一個都執著沒有辦法,【現值彌陀聖誕佛七之中,今講此科文,大家要注意。“願我臨欲命終時”,普賢菩薩已無我見。無我之我,即是大公無私之我,乃表大衆之意。張某認得此大我,即張某之公我。李某認得此大我,即是李某之公我。識、】我們所說的神識,【息、】就是呼吸,【暖,】就是我們的熱氣,【叁法和合成命,缺一即雲死。世間人皆講求衛生,】衛生就…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