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力”,這個就是修空觀,智行普修功德力,修十地,簡單講就是修空觀得到很大的力量,“威神普覆大慈力”,這是救度衆生,慈悲才有辦法救度衆生,“循淨莊嚴勝福力”,當然你去掉不淨莊嚴清淨的地方,以福德力就能莊嚴一切,所以叫做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這句話是指般若,你要教化衆生,你要有無所著的智慧,無依就是無住的意思,沒有依靠,剛才我們不是講過了,你如果依靠金錢,有一天你會對金錢痛苦,你如果依靠先生,有一天你會對先生失望,你一天都追求名才能過日子,有一天你會因爲名而痛苦,你如果無著無依,智慧的力量就會跑出來,“定慧方便威神力”,修定跟修慧,“普能積集菩提力”集合一切覺悟的力量,“清淨一切善業力”,行十善一切善業,“摧滅一切煩惱力”,這個就是破魔、破煩惱,“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記】成正覺願亦初地菩薩第十願。謂願與衆生同成佛道,同作佛事也。十二句有十二力。前九,明業用力。後叁,結因成果。業用即成佛業用,業即用。九力中有七種業。文字應多回互。如初一句,“速疾周遍神通力”,宜雲神通力速疾遍周,即自在業也。“普門遍入大乘力”,宜雲大乘力遍入普門,即示正覺業也。普門即法界門。此指成佛門言。一相具足八相,謂依解大乘之力,能普門示成正覺故。“智行普修功德力”,下叁句即說實谛業,此句內德充滿,顯具說法功德。“威神普覆大慈力”句,亦顯具足說法功德,以有慈悲威神力故,令物悟實谛也。“遍淨莊嚴勝福力”,淨其不淨,嚴其不嚴。以勝福力,遍淨莊嚴依正二報,即說法所得之效果。“無著無依智慧力”。即證教化業。以己所證,教化衆生。能證之智無著,所證之理無依。法性理體爲一切法所依,而不依一切法故。“定慧方便威神力”,即種種說法業也。如來一音說法,令衆生隨類各解。即定即慧之方便也。“普能積集菩提力”,即令佛種不斷業。謂願衆生皆能積集菩提,則佛種不斷。“清淨一切善業力”,即*輪複住業,謂已證到究竟。複隱實施權,以叁乘法,住世利生。末後叁句,結因成果。由摧滅煩惱,降伏諸魔,圓滿普賢行願,故得成佛之果。若叁句各作一業,連上即成十業。即摧滅煩惱業,降伏魔冤業,普賢勝因業。上來廣頌前回向二科文,子初別發大願竟。
○子二總結大願二,先總結十願
【經】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普能嚴淨諸刹海”,能夠圓滿,來圓滿的嚴淨諸刹海,就是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以海表示無量無邊的意思,“善能分別”就是有智慧,“諸法海”,善能分別,你有分別的力量,了解什麼是第一義谛、中道、空假中的思想,“能甚深入智慧海”,能入真正的智慧,有智慧就能夠深入智慧的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這些文字都簡單,“親近供養諸佛海”,這個海表示很大的意思,這個海不是那個大海的海,這個海表示以海的面積是來說明很大、很廣的意思,“修行無倦經劫海”,無倦就是不疲倦、很精進的意思,“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以普賢行悟到菩提,所以要悟到菩提要修十大願。
【記】總結十願,然不次第。初句結第八淨土願。二句結第叁成熟衆生願。叁句結第七轉*輪願。四句結第一受持願。五句結第二修行二利願。六句結第六利益願。七句結第五供養,第九承事二願。八句結第四不離善友願。末後一偈結第十成正覺願。圓滿因成圓滿果故。】【
○後結歸二聖二,一偏同普賢
【經】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一切如來都有長者,他最了不起的弟子叫做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希望他的智慧跟願行都跟他一樣,“願身口意恒清淨”,都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記】結歸二聖者,結歸文殊普賢也。】文殊跟普賢,【今先偏同普賢,回向願與普賢菩薩同也。普賢發願,願同普賢者,普賢名通故。願同諸佛之普賢者,普賢爲諸佛成佛本因故。】
底下這一段是【《法華》重智,以文殊爲長子,普賢爲少男。】少男就是第二個,比較次等的重要叫做少男,【《華嚴》重行,】《華嚴經》是注重修行,注重修行,【以普賢爲長子,文殊爲少男。】比較次重要的,【如來子多,必有一長子。以長子爲主故。法界有一真法界,有緣起法界。】一真法界叫做絕對真空法界,緣起就是藉著一些緣不壞事相,就是相用法界,就是在這個相跟用討論,叫做緣起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就本體來論,緣起法界就相用來論,【普賢表緣起法界,然亦不離一真法界。】爲什麼?體相用一如,【依一真法界而緣起故。約法界義,則長表無始義,】長表示無始,【先萬物而生故。子表無終義,成佛不舍因行故。又者即人即法,故曰表緣起法界,發願回向善根。偈中叁願,字有區別。一現說法之普賢,願智行同諸佛之普賢。二諸佛之長子普賢,願身口意叁業刹土常恒清淨。故贊彼曰:“如是智慧號普賢”。末句,現說法普賢又願與彼皆同等。】希望跟普賢菩薩統統一樣,統統一樣。再五分鍾,把這一段講完。
○二雙同二聖
【經】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滿這個事業就是願和智,“未來際劫恒無倦”,就是不疲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文殊跟普賢,“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記】理性就是文殊師利和普賢菩薩,】二聖表法,別說文殊,表由解發願。普賢表依解起行。合說則文殊表智,普賢表理,理智一如。未有理外之智,】道理之外沒有什麼另外有智慧,【亦無智外之理。】簡單講有智慧的人就懂道理,既然懂道理就一定有智慧,【皆一體故。又雙表理智一相,行願相扶。故雲,具足文殊智者,必有普賢行。具普賢行者,必有文殊智。謂我普賢爲遍淨普賢大行文殊大願故。爲圓滿文殊普賢事業故,盡未來劫修行,而不厭倦。】就是不疲倦,【修行行門無量,故獲得功德無量。安住普賢行中,又安住文殊智中,故能了達一切智慧。文殊智勇猛,普賢行亦勇猛。故我回向諸善根,回向到文殊普賢分上。隨順文殊普賢,而修學也。】而修學也。
《普賢行願品》今天是最後一天一定會講完,明天我們要研究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壬叁結歸回向
【經】
叁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叁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記】合頌叁門回向,分叁科。前二科已竟。今當第叁結歸回向。顯十大願之後。叁門同是一回向。謂上來叁回向願,爲叁世諸佛之所稱歎,彌顯願之殊勝。故我普賢以所有善根回向,爲得諸佛圓滿果之普賢圓滿殊勝行也。
○辛二頌願生淨土
【經】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坐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彼佛衆曾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花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這個很重要,我們臨命終如果有障礙,就不能順利地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臨命終有種種障礙,就我所知道的,譬如殺生的障礙,殺生的障礙,臨命終病苦的折磨,毀謗叁寶的障礙,還有平常不做善事的障礙。譬如上次有一位法師住在獅頭山,人家請他助念他都不肯,他都不肯。有一次他往生,身邊也沒有半個人跟他助念。今天我們付出多少因,將來就會有多少的果報,我們在念說:希望我們臨命終沒有障礙,這在一般的共修,差不多都是如此念,一般的共修差不多都是如此念,欲很少人知道他的障礙從何而來,最大的障礙就是內心這個執,念大家都很會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但是我們那種習慣性的執著非常地可怕,可怕到什麼程度呢?可怕到他認爲他對,這已經是一種很執著、錯誤的事情,他也是一直解釋說,他是立場是正確的,我們無知並不可怕,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無知,他會改過自新,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肯定自己的看法,就完蛋了,這種就是學佛愈久的人愈有這個毛病,那個叫做半吊子,半吊子。出家人也有這樣,出家人學佛不是很久,叁年、五年,他認爲他有辦法當法師了,叫他來親近善知識,不要。叫他讀佛學院也不要。他懂的懂到一個水准,到一個水准,然後他講經就講故事弘法,習慣性了,然後他有名了,然後叫他低聲下氣來跟別的法師學習,他低不下這個頭,你叫他講深一點的道理,他沒有辦法,這個就是很糟糕的,出家如此就是很糟糕,上,上不上去,下,下不來,在家也是如此,在家人來親近叁寶懂了一些,他很喜歡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