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恶的众生你都能宽恕他,这才叫做大悲礼,要不然你拜这个干什么?说:我愿代众生忏悔、拜,你既然代众生求忏悔,你当然了解众生是愚痴有烦恼,他有不对的地方,你要原谅他才对,不能与他计较。狗咬我们一口,我们也蹲下去咬他一口,骂狗:你真可恶,你!……这样你与狗无异。【(九)“总摄礼”除去初二、摄前六种礼为一观故。】总摄礼,譬如说除去我慢礼和唱和礼,从第三开始的恭敬礼、无相礼、起用礼、内观礼、实相礼、大悲礼,这个叫做总摄礼,就是综合一个观。【(十)】叫做【“无尽礼”我此一拜、即是普贤行愿、遍尘刹依正二报、乃至极小一毛孔一微尘、悉皆现身。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亦无尽、是为普贤菩萨之礼。】当然这个没有办法,说归说,哪有办法。我们如果能够拜得恭敬礼,冷冷静静、好好地念佛,念得清清楚楚实在不简单了,无尽礼,我们办不到。普贤菩萨的定义是什么?你至少要了解,所以底下要画个线。什么叫做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弥就是满,就是说他的修行满一切法界,没有一处他没去普度众生的,这个叫做普,所以说普门,普门。普门就是为一切众生开一切法,都能够纳受一切众生叫做普门。我们说普门品,普门品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之说法,就是观世音菩萨开普门,什么众生他都有办法,叫做“普”。位邻极圣,位就是修证的功夫,邻就是接近,他使修证的阶位已经接近极圣,就是接近佛叫做“贤”。所以普贤的定义,我们至少要知道。他的行愿满法界叫做普,位邻极圣叫做贤,【故曰普贤。有普贤行必有文殊智、】智就像眼睛,行就像我们的双脚,你有眼睛也得双脚去行,有双脚也得有眼睛,所以普贤跟文殊绝对都是一起说的,一起说的,【有根本智知真空理、有差别智知妙有事、法身无边、智亦无边、以称性之智、礼称性之佛、依正转成光明藏、】依报和正报完全转成光明,【故能礼所礼、俱无穷尽。】所以前面所读的:根本智知真空理,根本智就是指文殊的智慧,有差别智知妙有事,这是指普贤的行,差别叫做后得智。一个叫做根本智就是先天的,一个叫做后得智就是后天的。

  【又者、第三恭敬礼、】第三恭敬礼,【文外有义、】文外有义,就是说文章含有其他的意义。每一【有病】的人,生病的人如果【不能五体投地、可开方便、】要不然他都病得快死,躺在病床或是装氧气筒了,你还叫他五体投地根本没办法,所以这个可以开方便,【支高】就是垫高,支高【凳拜。】垫高一点,垫高一点有几种情形:譬如说,我们有时候都拜两块蒲团蒲团,我看有些怀孕的都拜四、五块蒲团,她怀孕没有办法这个算有病,她又很喜欢拜,一人拜两人消灾何乐不为,所以一人吃两人补,挺着大肚子拜佛这个最妥当了,不过不要去压到他,压到他动了胎气就麻烦了。若生病或怀孕的人没办法,五体投地,可以垫高,【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不能立拜,连站着拜都没有办法,有的人脚不能站立,有的残障或者是风湿很严重,腰酸背痛或是车祸,可以坐着拜。第三如果【不能坐拜者、随卧处合掌点头观想拜佛、】也可以,你只要【虔诚作观、与五体投地等无有异。】由此可见佛的慈悲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最重要是我们这颗心的问题:你不能五体投地你可以垫高;不能垫高你可以坐着拜;不能坐着就躺着观想,佛慈悲到连你躺着佛都不会怪你,那是因为我们爬不起来佛知道,所以简单讲也就是我们心的问题,所以【除老病】其他【无开缘、五体投地、礼敬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就是说我们拜佛后世……。我们这个身今生尊重佛,来世因果就庄严,别人就尊重,别人尊重你一定是做大官,所以你看那些当大官的或者部长级的,都是相当有福报的人,相当有福报的人,因此我们今生拜佛、尊重佛,来世就换人家尊重我们。就是高高在上。底下:【又起敬信善。】又起敬信善,【佛为众生福田、种福又能增慧、】福慧双修,【后七种礼皆不能离恭敬。】不能离恭敬。

  【“二者称赞如来”佛之名号、德行所成、】德行就是一定要修四种行,一定要修慈悲喜舍行综合,德行必须要综合慈悲喜舍,这四种都要做到,所以这个没那么简单,【故念佛号、即是称赞如来德行、】称赞如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读诵大乘经典亦是赞佛、】赞叹佛,【以一切经中皆称赞佛之功德故。称赞如来、有赞因佛、】有赞因佛就有【赞果佛之分、称赞万德洪名、是赞果佛、如云人人具有大方广、】佛,这三字大方广,【即是称赞因佛。称赞如来、】能【除恶口障、】恶口障碍。譬如说我们赞叹佛来世应有智慧、辩才,能言善道、清净没有口臭,我们今生如果恶口,来世会变兔唇牙齿掉光光,口臭或是狐臭人家都不想靠近,人家都不想靠近,所以我们如果造这种业,就会有这种果报,能【得辩才果报。】因此你要得到大辩才要赞叹,赞叹,多修赞叹。

  【“三者广修供养” 】这个很重要。我们都是很悲哀,身体健康、家庭经济好的时候,叫他布施,他不要,打死他都不要,等到要死的时候,才交代他的儿子:我如果往生以后这一、二十万再拿去给慧律法师,帮我处理做水陆大法会。这是愚痴到家,在世的时候所做的功德,你布施一百万,这一百万就是你的功德,死后你再做功德,七分只得一分而已,只剩下七分之一而已,《地藏经》不是讲得很清楚,活的人得到六分死的人得一分,每个人都是活着的时候,他的经济能力许可,他该布施该做善事就要赶快做,哪有死后才来超度来布施,这是愚痴,所以我们如果要得到大宝贵,发心必须要正确,等到死的时候你怕六道轮回才要来执著这种布施,这样不能了生死,我们在世的时候要修慧和修福,修慧是多听经、亲近善知识,闻法这没有问题,多修福则要看因缘,你现在的经济能力可以,你就要尽量施舍,但是施舍还要有一点,要有般若智慧。第一、要找对对象,第二要不执著的无相法,三轮体空,你说:我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把它布施出去就好了,那就糟糕了,这个社会上真假你搞不清楚,假的出家人很多,他到底把钱拿到哪里去,你也搞不清楚,你施舍的钱他拿去造业你一定糟糕的,所以,要布施一定要具足两个条件,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要正确的对象,第二个要般若无相的思想,才能够真正完成布施,很简单你说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要不然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布施师父一百万,假设我拿去买地,这个地,你布施一百万我拿去买地,假设说这块地是一亿你出一百万,这块地如果兴盛五百年,我有男众徒弟去栽培,他能够去发挥,以后建个大丛林,授三坛大戒、八关斋戒,打佛七,这谁的功德?因为你一百万的功德,你一百万施舍出去是不断的,因为他一直做功德,徒弟一直运用这间道场来普度众生,你这一百万是没有停止的功德,他一直做,这一百万到什么时候都会消失呢?等到这间道场被打掉,这个我有份的,我有布施到的,你施舍对的对象就是这样子,你如果施舍是他说我就拿给他,拿给他,你也不认识他,到底他是谁也不知道,就施舍出去,要是他拿去喝酒要怎么办,你怎么知道……,拿去赌博或是拿去乱搞,你不晓得。所以说我们在修供养你一定要认清楚,不是迷迷糊糊。经典也没说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经典没有这样说,真布施才怕假和尚,他利用你布施的弱点,随便来你面前讲一讲,钱就拿给人家,轻而易举拐骗你的钱,不可以这样子的,【供养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法供养当然是善知识就是法师平时以在家人而言都是财供养,法师布施给护法当然是法供养,像现在我就是以法供养大家,【就财供养说、财物为众生受用物难舍能舍、】他会【得大富报、非经商者一本万利之可比。】你如果施舍给三宝,清净的比丘僧团,那还得了。我刚才讲过了,你如果拿钱去建寺庙,我以前不是跟诸位讲过,这间庙是拜荤的杀猪公比赛。以前都是家中有几个男孩,女孩子不要钱,这个乡下的人知道。以前我们住在猪屠口,就拿一个锣,当……。今天五府五王千岁三山国王的生日要演大戏。我家男孩有几个,师妈很倒霉生四个男孩,每次都出四份,但是她很倒霉,生女孩就不用出钱了,因为没有男丁。她很倒霉生四个都是男孩,你这里几个男丁?四个。一个如果五十就要两百,没有办法,有男丁就要出钱,没有男丁就不用出钱真是奇怪,谁都要生女孩不用出钱,常常来收,就那一间庙什么活动,那一间庙活动,然后就收一收,这间庙都是杀猪公比赛,你出多少就得负因果负到死,负到你死还不能了,这间庙没倒,没倒再继续杀猪公比赛,都有你的份,没说你不知道,没说你不知道这个因果,你想:我随手拿给他而已。不是这样子的,你是帮他造业,帮他造业,这个很简单我这颗这颗种子,很简单这块田土质好,我种下去,这个人肯耕作,当然整个田园就会有好收成,对不对?这样你就了解种到良田,种对了地方,他懂得施舍三宝,种到正确的地方,有的是种了地方,种子乱布施,种在哪里?种在石头上,种在石头上长不出来,石头上长不出来,老是摆在那里一直等、等……,等几百劫也长不出来,种错了地方,种不到福田。不是布施就叫做有福,布施要以般若为导。《大智度论》有研究你就知道,布施必须要以般若智慧做前导,要不然也是造业,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也叫做造业,你搞不清楚状况是什么?所以今天一定要跟诸位纠正,纠正这个施舍,【法供养功德最胜无比、】因为法供养能够断烦恼,能够令众生往生,但是这个不简单,你说财供养,可以,他有办法他拿得出来,法供养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说你要上来讲就可以讲的,法供养必须要……,如果以大乘的法师来讲,他必须要修无量阿僧祇劫,他的福德、因缘和大智慧,他才有办法上台,不是小德因缘,有办法坐在这个台上的,要修几百万劫,他生生世世累积都是修…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