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的衆生你都能寬恕他,這才叫做大悲禮,要不然你拜這個幹什麼?說:我願代衆生忏悔、拜,你既然代衆生求忏悔,你當然了解衆生是愚癡有煩惱,他有不對的地方,你要原諒他才對,不能與他計較。狗咬我們一口,我們也蹲下去咬他一口,罵狗:你真可惡,你!……這樣你與狗無異。【(九)“總攝禮”除去初二、攝前六種禮爲一觀故。】總攝禮,譬如說除去我慢禮和唱和禮,從第叁開始的恭敬禮、無相禮、起用禮、內觀禮、實相禮、大悲禮,這個叫做總攝禮,就是綜合一個觀。【(十)】叫做【“無盡禮”我此一拜、即是普賢行願、遍塵刹依正二報、乃至極小一毛孔一微塵、悉皆現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亦無盡、是爲普賢菩薩之禮。】當然這個沒有辦法,說歸說,哪有辦法。我們如果能夠拜得恭敬禮,冷冷靜靜、好好地念佛,念得清清楚楚實在不簡單了,無盡禮,我們辦不到。普賢菩薩的定義是什麼?你至少要了解,所以底下要畫個線。什麼叫做普賢?【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彌就是滿,就是說他的修行滿一切法界,沒有一處他沒去普度衆生的,這個叫做普,所以說普門,普門。普門就是爲一切衆生開一切法,都能夠納受一切衆生叫做普門。我們說普門品,普門品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之說法,就是觀世音菩薩開普門,什麼衆生他都有辦法,叫做“普”。位鄰極聖,位就是修證的功夫,鄰就是接近,他使修證的階位已經接近極聖,就是接近佛叫做“賢”。所以普賢的定義,我們至少要知道。他的行願滿法界叫做普,位鄰極聖叫做賢,【故曰普賢。有普賢行必有文殊智、】智就像眼睛,行就像我們的雙腳,你有眼睛也得雙腳去行,有雙腳也得有眼睛,所以普賢跟文殊絕對都是一起說的,一起說的,【有根本智知真空理、有差別智知妙有事、法身無邊、智亦無邊、以稱性之智、禮稱性之佛、依正轉成光明藏、】依報和正報完全轉成光明,【故能禮所禮、俱無窮盡。】所以前面所讀的:根本智知真空理,根本智就是指文殊的智慧,有差別智知妙有事,這是指普賢的行,差別叫做後得智。一個叫做根本智就是先天的,一個叫做後得智就是後天的。
【又者、第叁恭敬禮、】第叁恭敬禮,【文外有義、】文外有義,就是說文章含有其他的意義。每一【有病】的人,生病的人如果【不能五體投地、可開方便、】要不然他都病得快死,躺在病床或是裝氧氣筒了,你還叫他五體投地根本沒辦法,所以這個可以開方便,【支高】就是墊高,支高【凳拜。】墊高一點,墊高一點有幾種情形:譬如說,我們有時候都拜兩塊蒲團蒲團,我看有些懷孕的都拜四、五塊蒲團,她懷孕沒有辦法這個算有病,她又很喜歡拜,一人拜兩人消災何樂不爲,所以一人吃兩人補,挺著大肚子拜佛這個最妥當了,不過不要去壓到他,壓到他動了胎氣就麻煩了。若生病或懷孕的人沒辦法,五體投地,可以墊高,【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不能立拜,連站著拜都沒有辦法,有的人腳不能站立,有的殘障或者是風濕很嚴重,腰酸背痛或是車禍,可以坐著拜。第叁如果【不能坐拜者、隨臥處合掌點頭觀想拜佛、】也可以,你只要【虔誠作觀、與五體投地等無有異。】由此可見佛的慈悲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最重要是我們這顆心的問題:你不能五體投地你可以墊高;不能墊高你可以坐著拜;不能坐著就躺著觀想,佛慈悲到連你躺著佛都不會怪你,那是因爲我們爬不起來佛知道,所以簡單講也就是我們心的問題,所以【除老病】其他【無開緣、五體投地、禮敬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就是說我們拜佛後世……。我們這個身今生尊重佛,來世因果就莊嚴,別人就尊重,別人尊重你一定是做大官,所以你看那些當大官的或者部長級的,都是相當有福報的人,相當有福報的人,因此我們今生拜佛、尊重佛,來世就換人家尊重我們。就是高高在上。底下:【又起敬信善。】又起敬信善,【佛爲衆生福田、種福又能增慧、】福慧雙修,【後七種禮皆不能離恭敬。】不能離恭敬。
【“二者稱贊如來”佛之名號、德行所成、】德行就是一定要修四種行,一定要修慈悲喜舍行綜合,德行必須要綜合慈悲喜舍,這四種都要做到,所以這個沒那麼簡單,【故念佛號、即是稱贊如來德行、】稱贊如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讀誦大乘經典亦是贊佛、】贊歎佛,【以一切經中皆稱贊佛之功德故。稱贊如來、有贊因佛、】有贊因佛就有【贊果佛之分、稱贊萬德洪名、是贊果佛、如雲人人具有大方廣、】佛,這叁字大方廣,【即是稱贊因佛。稱贊如來、】能【除惡口障、】惡口障礙。譬如說我們贊歎佛來世應有智慧、辯才,能言善道、清淨沒有口臭,我們今生如果惡口,來世會變兔唇牙齒掉光光,口臭或是狐臭人家都不想靠近,人家都不想靠近,所以我們如果造這種業,就會有這種果報,能【得辯才果報。】因此你要得到大辯才要贊歎,贊歎,多修贊歎。
【“叁者廣修供養” 】這個很重要。我們都是很悲哀,身體健康、家庭經濟好的時候,叫他布施,他不要,打死他都不要,等到要死的時候,才交代他的兒子:我如果往生以後這一、二十萬再拿去給慧律法師,幫我處理做水陸大法會。這是愚癡到家,在世的時候所做的功德,你布施一百萬,這一百萬就是你的功德,死後你再做功德,七分只得一分而已,只剩下七分之一而已,《地藏經》不是講得很清楚,活的人得到六分死的人得一分,每個人都是活著的時候,他的經濟能力許可,他該布施該做善事就要趕快做,哪有死後才來超度來布施,這是愚癡,所以我們如果要得到大寶貴,發心必須要正確,等到死的時候你怕六道輪回才要來執著這種布施,這樣不能了生死,我們在世的時候要修慧和修福,修慧是多聽經、親近善知識,聞法這沒有問題,多修福則要看因緣,你現在的經濟能力可以,你就要盡量施舍,但是施舍還要有一點,要有般若智慧。第一、要找對對象,第二要不執著的無相法,叁輪體空,你說:我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把它布施出去就好了,那就糟糕了,這個社會上真假你搞不清楚,假的出家人很多,他到底把錢拿到哪裏去,你也搞不清楚,你施舍的錢他拿去造業你一定糟糕的,所以,要布施一定要具足兩個條件,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正確的對象,第二個要般若無相的思想,才能夠真正完成布施,很簡單你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要不然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布施師父一百萬,假設我拿去買地,這個地,你布施一百萬我拿去買地,假設說這塊地是一億你出一百萬,這塊地如果興盛五百年,我有男衆徒弟去栽培,他能夠去發揮,以後建個大叢林,授叁壇大戒、八關齋戒,打佛七,這誰的功德?因爲你一百萬的功德,你一百萬施舍出去是不斷的,因爲他一直做功德,徒弟一直運用這間道場來普度衆生,你這一百萬是沒有停止的功德,他一直做,這一百萬到什麼時候都會消失呢?等到這間道場被打掉,這個我有份的,我有布施到的,你施舍對的對象就是這樣子,你如果施舍是他說我就拿給他,拿給他,你也不認識他,到底他是誰也不知道,就施舍出去,要是他拿去喝酒要怎麼辦,你怎麼知道……,拿去賭博或是拿去亂搞,你不曉得。所以說我們在修供養你一定要認清楚,不是迷迷糊糊。經典也沒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經典沒有這樣說,真布施才怕假和尚,他利用你布施的弱點,隨便來你面前講一講,錢就拿給人家,輕而易舉拐騙你的錢,不可以這樣子的,【供養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法供養當然是善知識就是法師平時以在家人而言都是財供養,法師布施給護法當然是法供養,像現在我就是以法供養大家,【就財供養說、財物爲衆生受用物難舍能舍、】他會【得大富報、非經商者一本萬利之可比。】你如果施舍給叁寶,清淨的比丘僧團,那還得了。我剛才講過了,你如果拿錢去建寺廟,我以前不是跟諸位講過,這間廟是拜葷的殺豬公比賽。以前都是家中有幾個男孩,女孩子不要錢,這個鄉下的人知道。以前我們住在豬屠口,就拿一個鑼,當……。今天五府五王千歲叁山國王的生日要演大戲。我家男孩有幾個,師媽很倒黴生四個男孩,每次都出四份,但是她很倒黴,生女孩就不用出錢了,因爲沒有男丁。她很倒黴生四個都是男孩,你這裏幾個男丁?四個。一個如果五十就要兩百,沒有辦法,有男丁就要出錢,沒有男丁就不用出錢真是奇怪,誰都要生女孩不用出錢,常常來收,就那一間廟什麼活動,那一間廟活動,然後就收一收,這間廟都是殺豬公比賽,你出多少就得負因果負到死,負到你死還不能了,這間廟沒倒,沒倒再繼續殺豬公比賽,都有你的份,沒說你不知道,沒說你不知道這個因果,你想:我隨手拿給他而已。不是這樣子的,你是幫他造業,幫他造業,這個很簡單我這顆這顆種子,很簡單這塊田土質好,我種下去,這個人肯耕作,當然整個田園就會有好收成,對不對?這樣你就了解種到良田,種對了地方,他懂得施舍叁寶,種到正確的地方,有的是種了地方,種子亂布施,種在哪裏?種在石頭上,種在石頭上長不出來,石頭上長不出來,老是擺在那裏一直等、等……,等幾百劫也長不出來,種錯了地方,種不到福田。不是布施就叫做有福,布施要以般若爲導。《大智度論》有研究你就知道,布施必須要以般若智慧做前導,要不然也是造業,布施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也叫做造業,你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麼?所以今天一定要跟諸位糾正,糾正這個施舍,【法供養功德最勝無比、】因爲法供養能夠斷煩惱,能夠令衆生往生,但是這個不簡單,你說財供養,可以,他有辦法他拿得出來,法供養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說你要上來講就可以講的,法供養必須要……,如果以大乘的法師來講,他必須要修無量阿僧祇劫,他的福德、因緣和大智慧,他才有辦法上臺,不是小德因緣,有辦法坐在這個臺上的,要修幾百萬劫,他生生世世累積都是修…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