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四卷▪P24

  ..续本文上一页是道实,【果然果然)。】确确实实,【一见一闻。同阶不退。】只要有人看到有人听闻到,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无论相信也好,无论怀疑也好,只要看到这本经典注解,就是栽种西方的道种,【赞谤等归解脱。】赞叹也好,诽谤也好,信阿弥陀佛的人诵阿弥陀佛,诵怎样,他念一句佛了,你这种拜佛的人,他也念一句佛了,所以你若出世在非洲,担心他不骂我们而已,出世在台湾,你诽谤佛,吃素,每天都在念阿弥陀佛,念佛会饱吗?他虽然在诽谤,但是已经念一句阿弥陀佛了,真的,他中毒了,已经中了佛的毒了,以后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成佛,所以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好好靠着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

  西有】西方有莲花,【道人蕅益】大师,又名【智旭】大师,【阁笔故跋。】就是写完了,停笔。【时年四十有九。】四十九岁。

  这本经我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我全都解释,这在全台湾省若在讲经当中可能很少人像我这样讲的,我才疏学浅,若有讲得比较快的时候,若听得比较不懂,请你们买一套录音带回去再慢慢听一遍,有益无害,有益无害。(全辑圆满。)

  

原跋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古人云。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合观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义明矣。后人不达。舍西方极乐。别言唯心净土。舍万德慈尊。别言自性弥陀。不几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灵峰大师深悟心性无外之体。特为此经。拈出要解。一展读时。信愿持名。人可自操其券。不唯言简意周。且使希有甚难之宗。如声鼓铎。尽开经藏。无复匵藏。诚古今所未有也。名曰要解。其斯为无上心要矣乎。古吴净业弟子正知去病氏谨识。

  

歙浦讲录跋

  

校勘及重新排印说明

  一、版本方面:

  (一)前上海佛学书局印行之“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简称“上海版”。

  (二)民国十九年印光祖师校订“净土十要”,其中“阿弥陀经要解”,简称“十要版”。

  (三)前金陵刻经处印行之“阿弥陀经要解”,简称“金陵版”。

  二、勘印方面:

  (一)以“上海版”为底本重新排印。

  (二)“要解”本文之校勘,以“十要版”为主。

  (三)“金陵版”出入略多,故不采。

  (四)“要解”本文,上海版有,十要版无者,以()符号标明之。上海版无,十要版有者,以[]符号补之,以为完璧。

  (五)“讲义”本文,以无他版校勘,唯参照要解本文,及依上下文义,径行校正舛伪,芟衍补遗。

  (六)电脑版本,除去文中小字注解,请见谅。

  【补充资料】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昙鸾(476~542)南北朝时代北魏弘传净土教的高僧。生于今山西大同的雁门(唐•迦才《净土论》以之为并州汶水人),因家近五台山,从小就听了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十余岁时,即登山访寻,备见遗迹,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出家,广学内外经典。他对于龙树一系的《智度论》、《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四部论及佛性义的研究特别有心得。

  后来,他读《大集经》,感觉到经中的词义深奥不易悟解,即着手写作注释,写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气疾,暂时停笔。于是出门寻医疗治,到了汾州,气疾忽然好了,又想继续写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获长年,便难完成一切志愿。听说江南隐士陶弘景(456~536)精研神仙方术,学问渊博,远近推重,即南游相访。当时江南梁朝对于北人入国是不轻易容许的。昙鸾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后,经过官府的勘问并引见梁武帝。武帝知道他并不是北朝的奷细,即请他入重云殿和他谈论佛性的深义,昙鸾的见解很受梁武帝的赞许。

  这时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写信给陶弘景说明来意,表示愿从他学习仙术。陶弘景也早慕昙鸾的高名,接信后立即回信表示欢迎。昙鸾到茅山后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与《仙经》十卷。昙鸾即携经辞还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炼。

  昙鸾回到洛阳时,遇见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即向流支叙述自己的愿望,并问他佛法中有没有胜过此土《仙经》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经》比不上佛法,并且仙术也不能长生,即以《观无量寿经》授给他说: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脱生死。昙鸾受了这一番教化,即把随身所带的《仙经》烧掉,从此精修净业,自行化他,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皈依。魏主尊号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时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东魏•兴和四年,昙鸾因疾入灭于平遥的山寺,时年六十七岁。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造砖塔,并为立碑。

  昙鸾的著述,根据《续高僧传》卷六及《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等所记,共有十种。其中,《大集经疏》现已不存。《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方》、《服气要诀》四种,似乎是同本异名的关于气功之类的医书。据《续高僧传》〈昙鸾本传〉载,他能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他所著的《调气论》,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释,可见昙鸾在医学上是有造诣的。他的《大集经注疏》尚未完成,未见行世。但智顗于《法华文句》卷一引用昙鸾的“细科烟扬,杂砺尘飞”的语句,也许是出于他的《大集经注》或其他著作亦未可知。其《礼净土十二偈》似乎即是现存的《赞阿弥陀佛偈》;又《安乐集》也似乎即是现存的《略论安乐净土义》。至于《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现存三种,都可以确认是昙鸾的著述。

  其中,《往生论注》二卷,是印度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释偈颂,下卷专释长行,其间随处发表他的见解。其特创的见解,有二道二力、名号为体、往还二向等义。这些都体现出昙鸾净土教的思想。

  《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九五行。是依《无量寿经》赞咏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功德,故一称《无量寿经奉赞》或《大经奉赞》(见迦才《净土论》卷下)。

  《略论安乐净土义》是用问答的体裁,把有关弥陀安乐净土的三界摄否、庄严多少、往生辈品、边地胎生、五智疑惑、渡与不渡、十念相续等问题,作总别九番的问答,并一一加以解说。迦才《净土论》卷下云(大正47•97c)︰“法师撰集《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问答》一卷,流行于世。”可见《略论》即是《问答》,曾附属于本偈流传的,但新罗•元晓的《无量寿经宗要》指出其中“渡河着衣脱衣”的譬喻为鸠摩罗什所说,其他也还有异论。

  昙鸾的净土思想,完全表现于《往生论注》。他在《论注》的卷头即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明菩萨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转法)有难行、易行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阿毗跋致名为难行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正定之聚名为易行道。这就是说,在无佛之世“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得阿毗跋致,譬如陆路步行则苦,名为难行道。反之,乘着佛的本愿力往生净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名为易行道。

  昙鸾强调依佛本愿力,其思想根源于《无量寿经》。他在《往生论注》卷下说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和修五念门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要点在以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以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三大本愿为中心的他力本愿,发挥了弥陀净土教义的蕴奥。后来唐代善导所发挥的弥陀本愿论,就是祖述昙鸾此说的。

  昙鸾的净土学说是传自菩提流支,已经成为一般通说。但也有人以为是经过慧宠、道场二师师传于昙鸾的(道绰《安乐集》卷下)。一说慧宠原从庐山慧远受传净土法门,后来又得菩提流支印可,成为两人的弟子。道场是慧宠的弟子,又是庐山东林寺第三代住持(圣聪《净土三国佛祖传集》)。这两人都是慧远的后继者,不知何以又被认为菩提流支的弟子。在昙鸾自己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到他们的事迹,所以他们的关系很疏远是可想而知的。

  在昙鸾以后至道绰之间,《佛祖统纪》卷二十七记载往生高僧有二十二人,这些人和昙鸾无直接关系。道绰《安乐集》卷下所举的中国净土教系六大德的名字,提到大海和法上,并未肯定他们和昙鸾的传承,只有日本•圣聪《净土三国佛祖传集》卷上说大海是玄中寺鸾公的嗣法弟子,法上又是大海的嗣法弟子。这似乎是后来的传说,真正祖述昙鸾的教学并将净土宗的发展作出贡献,成为善导净土教先驱的当推道绰。(林子青)【】】【

  五住地

   (名数)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一、见一处住地,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曰见一处。二、欲爱住地,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重,故表爱之名。三、色爱住地,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有爱之有为生死之义,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著之最终者,故名有爱。五、无明住…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