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道實,【果然果然)。】確確實實,【一見一聞。同階不退。】只要有人看到有人聽聞到,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無論相信也好,無論懷疑也好,只要看到這本經典注解,就是栽種西方的道種,【贊謗等歸解脫。】贊歎也好,誹謗也好,信阿彌陀佛的人誦阿彌陀佛,誦怎樣,他念一句佛了,你這種拜佛的人,他也念一句佛了,所以你若出世在非洲,擔心他不罵我們而已,出世在臺灣,你誹謗佛,吃素,每天都在念阿彌陀佛,念佛會飽嗎?他雖然在誹謗,但是已經念一句阿彌陀佛了,真的,他中毒了,已經中了佛的毒了,以後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成佛,所以贊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菩薩。】好好靠著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
西有】西方有蓮花,【道人蕅益】大師,又名【智旭】大師,【閣筆故跋。】就是寫完了,停筆。【時年四十有九。】四十九歲。
這本經我每一個字,每一個字我全都解釋,這在全臺灣省若在講經當中可能很少人像我這樣講的,我才疏學淺,若有講得比較快的時候,若聽得比較不懂,請你們買一套錄音帶回去再慢慢聽一遍,有益無害,有益無害。(全輯圓滿。)
原跋
經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古人雲。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合觀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義明矣。後人不達。舍西方極樂。別言唯心淨土。舍萬德慈尊。別言自性彌陀。不幾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靈峰大師深悟心性無外之體。特爲此經。拈出要解。一展讀時。信願持名。人可自操其券。不唯言簡意周。且使希有甚難之宗。如聲鼓铎。盡開經藏。無複匵藏。誠古今所未有也。名曰要解。其斯爲無上心要矣乎。古吳淨業弟子正知去病氏謹識。
歙浦講錄跋
校勘及重新排印說明
一、版本方面:
(一)前上海佛學書局印行之“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簡稱“上海版”。
(二)民國十九年印光祖師校訂“淨土十要”,其中“阿彌陀經要解”,簡稱“十要版”。
(叁)前金陵刻經處印行之“阿彌陀經要解”,簡稱“金陵版”。
二、勘印方面:
(一)以“上海版”爲底本重新排印。
(二)“要解”本文之校勘,以“十要版”爲主。
(叁)“金陵版”出入略多,故不采。
(四)“要解”本文,上海版有,十要版無者,以()符號標明之。上海版無,十要版有者,以[]符號補之,以爲完璧。
(五)“講義”本文,以無他版校勘,唯參照要解本文,及依上下文義,徑行校正舛僞,芟衍補遺。
(六)電腦版本,除去文中小字注解,請見諒。
【補充資料】
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出自】: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昙鸾(476~542)南北朝時代北魏弘傳淨土教的高僧。生于今山西大同的雁門(唐•迦才《淨土論》以之爲並州汶水人),因家近五臺山,從小就聽了有關文殊菩薩靈異的傳說。十余歲時,即登山訪尋,備見遺迹,心裏非常感動,于是出家,廣學內外經典。他對于龍樹一系的《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四部論及佛性義的研究特別有心得。
後來,他讀《大集經》,感覺到經中的詞義深奧不易悟解,即著手寫作注釋,寫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氣疾,暫時停筆。于是出門尋醫療治,到了汾州,氣疾忽然好了,又想繼續寫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獲長年,便難完成一切志願。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456~536)精研神仙方術,學問淵博,遠近推重,即南遊相訪。當時江南梁朝對于北人入國是不輕易容許的。昙鸾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後,經過官府的勘問並引見梁武帝。武帝知道他並不是北朝的奷細,即請他入重雲殿和他談論佛性的深義,昙鸾的見解很受梁武帝的贊許。
這時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時人稱他爲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寫信給陶弘景說明來意,表示願從他學習仙術。陶弘景也早慕昙鸾的高名,接信後立即回信表示歡迎。昙鸾到茅山後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與《仙經》十卷。昙鸾即攜經辭還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煉。
昙鸾回到洛陽時,遇見北印度叁藏法師菩提流支,即向流支敘述自己的願望,並問他佛法中有沒有勝過此土《仙經》的長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經》比不上佛法,並且仙術也不能長生,即以《觀無量壽經》授給他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昙鸾受了這一番教化,即把隨身所帶的《仙經》燒掉,從此精修淨業,自行化他,逐漸得到廣大群衆的皈依。魏主尊號他爲“神鸾”,並敕住並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時常到介山(今介休縣綿山)之陰集衆念佛,後人稱其處爲鸾公岩。東魏•興和四年,昙鸾因疾入滅于平遙的山寺,時年六十七歲。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造磚塔,並爲立碑。
昙鸾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卷叁十四〈經籍志〉、《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等所記,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不存。《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于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昙鸾本傳〉載,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他所著的《調氣論》,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釋,可見昙鸾在醫學上是有造詣的。他的《大集經注疏》尚未完成,未見行世。但智顗于《法華文句》卷一引用昙鸾的“細科煙揚,雜砺塵飛”的語句,也許是出于他的《大集經注》或其他著作亦未可知。其《禮淨土十二偈》似乎即是現存的《贊阿彌陀佛偈》;又《安樂集》也似乎即是現存的《略論安樂淨土義》。至于《淨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現存叁種,都可以確認是昙鸾的著述。
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印度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發表他的見解。其特創的見解,有二道二力、名號爲體、往還二向等義。這些都體現出昙鸾淨土教的思想。
《贊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九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贊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功德,故一稱《無量壽經奉贊》或《大經奉贊》(見迦才《淨土論》卷下)。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用問答的體裁,把有關彌陀安樂淨土的叁界攝否、莊嚴多少、往生輩品、邊地胎生、五智疑惑、渡與不渡、十念相續等問題,作總別九番的問答,並一一加以解說。迦才《淨土論》卷下雲(大正47•97c)︰“法師撰集《無量壽經奉贊》七言偈百九十五行並《問答》一卷,流行于世。”可見《略論》即是《問答》,曾附屬于本偈流傳的,但新羅•元曉的《無量壽經宗要》指出其中“渡河著衣脫衣”的譬喻爲鸠摩羅什所說,其他也還有異論。
昙鸾的淨土思想,完全表現于《往生論注》。他在《論注》的卷頭即引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說明菩薩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轉法)有難行、易行二道。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毗跋致名爲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正定之聚名爲易行道。這就是說,在無佛之世“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難得阿毗跋致,譬如陸路步行則苦,名爲難行道。反之,乘著佛的本願力往生淨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名爲易行道。
昙鸾強調依佛本願力,其思想根源于《無量壽經》。他在《往生論注》卷下說明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殊勝和修五念門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要點在以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以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叁大本願爲中心的他力本願,發揮了彌陀淨土教義的蘊奧。後來唐代善導所發揮的彌陀本願論,就是祖述昙鸾此說的。
昙鸾的淨土學說是傳自菩提流支,已經成爲一般通說。但也有人以爲是經過慧寵、道場二師師傳于昙鸾的(道綽《安樂集》卷下)。一說慧寵原從廬山慧遠受傳淨土法門,後來又得菩提流支印可,成爲兩人的弟子。道場是慧寵的弟子,又是廬山東林寺第叁代住持(聖聰《淨土叁國佛祖傳集》)。這兩人都是慧遠的後繼者,不知何以又被認爲菩提流支的弟子。在昙鸾自己的著作中並沒有提到他們的事迹,所以他們的關系很疏遠是可想而知的。
在昙鸾以後至道綽之間,《佛祖統紀》卷二十七記載往生高僧有二十二人,這些人和昙鸾無直接關系。道綽《安樂集》卷下所舉的中國淨土教系六大德的名字,提到大海和法上,並未肯定他們和昙鸾的傳承,只有日本•聖聰《淨土叁國佛祖傳集》卷上說大海是玄中寺鸾公的嗣法弟子,法上又是大海的嗣法弟子。這似乎是後來的傳說,真正祖述昙鸾的教學並將淨土宗的發展作出貢獻,成爲善導淨土教先驅的當推道綽。(林子青)【】】【
五住地
(名數)根本之煩惱,能生枝末之煩惱,故名住地。住地之煩惱有五種:一、見一處住地,身見等叁界之見惑,入見道時斷于一處,故曰見一處。二、欲愛住地,欲界之煩惱中,除見與無明者。其中愛著之咎重,故表愛之名。叁、色愛住地,色界之煩惱中除見與無明者。其中愛著之咎最重,故獨表愛之名。四、有愛住地,無色界之煩惱中,除見與無明者。其中愛著之咎最重,故表愛之名。有愛之有爲生死之義,無色界之愛于生死之果報,爲愛著之最終者,故名有愛。五、無明住…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