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德圆证。万德毕具。故曰圆满究竟万德。
此三德秘藏。为诸佛共证。亦为众生同具。能念之心。所念所闻之佛名。皆不离三德。故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能受持是心,所受持佛名。)】若有人听到这本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闻必受持。故皆为诸佛之所护念。
护者加护。令不退堕。念者爱念。令得增进。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得因缘闻此义。”】这本经太重要,《华严经》,大本的经讲。底下【《华严》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我们现在先解释:若不往昔修福慧,我们上辈子生生世世若没有修福跟修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你绝对没办法听到正法,所以我很赞叹诸位,那么你都不会往拜神的那里去,你会想往拜佛的这里来,这就有原因了,所以你有原因就是什么,修过无量的福,因此若会走佛门的就已经是我很赞叹了,不要说出家,所以说你曾听过吗?唉呀!佛祖的门槛很高,要踏进来是不简单。你不曾听演歌仔戏的在唱吗?以前演歌仔戏你不曾听过?佛门的门槛是很高,要踏进来是不简单。真的,要出家。我今天接到一封信,接到一封信,一位男众读高中的,今年要考大学,他在佛祖面前发愿决定要出家修行,读高中而已,读高中就发愿要出家修行了,结果就是听我的录音带,听我的录音带,已曾钦奉诸如来,故得因缘闻此义,钦奉就是亲自侍奉过诸如来,可能是生生世世供养佛,故得因缘闻此义,《华严经》说:宁受地狱的痛苦,也要听到佛的名,也不愿去往生天中,而不闻佛的名。【是则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有大善根大因缘。故得诸佛护念也。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者。此经全示持名妙行。既受持是经。信愿在怀。必执持名号。又。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万德。为诸佛所护念。故受持者。亦必为诸佛护念也。
【解】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意思是说只听到佛号,而没有念这本经,没有诵《弥陀经》,这样是不是会得到护念不退转呢?
【讲】此料简。假设问答。于答处则明通局二义。自他二力。
【解】答:此义有局有通。】局就是小部分,站在小部分的角度来讲,不能站在大部分发,通就是站在大部分来讲,【《占察》谓】有一本经叫做《占察善恶业报经》,它这么说【: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你杂乱肮脏的心,虽诵我的名,而不为闻,闻就是闻慧,不能产生闻的智慧。【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为什么呢?你散心杂念,随口念,比如说抽烟的来,看到师父,抽烟,烟丢掉,他就说:师父!阿弥陀佛!他虽然有念一句佛号,没有用,他没有力量,他怎么可以像我们来这里听经,从头听到尾,刮风下雨,冬天、夏天,再怎么忙,家里放下就是来听经,我们有这种力量,决定,当然他可以产生很大的智慧,在路上遇到:阿弥陀佛!师父!阿弥陀佛!有的人要来化缘的,一个年轻人穿得黑黑的,全身黑漆漆的来到这里:师父!我没有车资,要坐车没有车资。他也:师父!阿弥陀佛!别人没有化缘,化缘我这出家人,我专门让人家投钱,换我被他投回去,我放一箱那么大箱,他没看到(法师笑),他不晓得我专门让人家投供养的,还来跟我化缘,他也是有在念佛,没有用,为什么?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他不深信,没有解,对不对?路边随便遇到的,小孩也会跟你说:师父!阿弥陀佛!对不对?【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可以得到世间的善报,不得广大深妙的利益。
【讲】此义。即但闻佛名。而未持经之义。有通局之分。此明局义。】局义就是比较小部分,局就是不通达的意思,【局者不通也。】比较小部分,【占察。即《占察善恶业报经》。有谓:杂乱垢心。】杂乱,肮脏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杂乱指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使。)。纷杂混乱。于清净心中。心水本净。因见思而成垢浊。】肮脏,【故名垢心。虽口诵佛名。而不为闻慧。】闻而产生智慧叫做闻慧,【以不能生决定信解者。出其不为闻慧所以。因其心水不清。定力不足。慧性不得现前。故不能生决定信解。虽诵佛名。但获(得也。)世间善报而已。不得广大深妙。往生不退等利益。
【解】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一行三昧就是行住坐卧,你无论走到哪里就是都在念佛,站着也好,躲着也好,坐着也好,无论走到哪里就是全都一样。
【讲】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专念弥陀名号。名一行三昧。即一心不乱。若到此三昧。则见思惑空。】除掉见思惑的这个障碍,【能转杂乱垢心。而成清净广大微妙行心。得入相似位。】相似就是很像,【名得相似无生法忍。】相似就是说已经有这个无生法忍的功夫了,有这种功夫,这个人修行修得大头大脸,无量的庄严,修得很像佛,很像佛,但是还不是佛。【相似第一义谛。得第一义悉檀入理益。】第一义谛悉檀入理益,入这个理性的这个好处。【乃为闻十方佛名。】当然听到十方佛的名。
【解】此亦应尔。故须】这读完了,教完了吗?还没有,教到哪里,我都看完了,教到哪里我都忘记了,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听完就是认真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讲】此。指此经。对彼《占察经》而言。亦应尔。即亦如是也。闻已信愿执持。】意思是说你散心杂念,没有一心不乱,没有力量,【至事一心不乱。破我执。不为见思所乱。至理一心不乱。破法执。不为无明所乱。得成闻思修三慧。方为真闻佛名。得蒙诸佛护念。此约竖论局义也。】刚才罗汉伯教我,这句不能读作shào,要读作shù,竖穷三际,读作shù,汉音我没读过,我读错你稍微教我一下,行持,银行,在那里搞了老半天,读台语确实困难,所以就竖论局义,现在读对了,读作竖,竖,竖论,竖论局义。
【解】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讲】此明通义。通论十方诸佛。皆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此种慈悲。称性而起。不可思议。】就是发自本性叫做称性而起。发自本性的慈悲就好我们一般的慈悲为什么不同,发自本性的慈悲他就没有嗔恨心的干扰,没有说我今天慈悲,明天我不要慈悲,没有这样,没有时间的观念,没有说过去慈悲,现在不慈悲,没有究竟的束缚,没有说我在台湾慈悲,在美国不慈悲,称性的慈悲就是突破时间跟空间,超越一切对立性的慈悲,当然这个慈悲就是无量无边,当然是不可思议,跟众生的慈悲就不同,众生是意识的慈悲,诸佛是本性的慈悲,不同。【而诸佛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仗不思议力。故不论有心(专心。)无心(散心。)。若信(不疑。)若否(不信。)。】意思就是说无论你专心念也好,无论你散心念也好,无论你不相信,怀疑也好,无论是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有心也好,没有心也好,【能得佛名。一历耳根】一历耳报【。皆成将来得度因缘之种子。
【解】况佛度众生。不简怨(音冤。)亲。】没有分别怨亲债主,怨,怨仇,亲,跟我们比较亲近的,意思是说佛度众生就是广大平等慈悲,【恒无疲倦。】就是说永远没有疲劳,怨亲一相永远没有疲劳,平等度脱。所以我们【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讲】此明佛心平等。佛度众生。本广大平等慈悲心。怨亲一相。故不简择。平等而度脱之。恒常度生。无有疲倦。苟有人得闻佛名。佛必定能垂护念。佛佛皆然。此又何疑?】为什么怀疑呢?
【解】然据金刚三论】金刚三论就是《金刚般若经三论》,解释《金刚般若经》的三种论,《金刚三论》就是在解释《金刚经》的【: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就是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菩萨,这都破无明,见法身,所以根熟菩萨就为佛所念,为什么为佛所念?他的位就是在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菩萨,这都破无明,见法身,得念不退,这不简单,这就是说自己【盖约自力。】自己的能力来断惑,【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讲】此明自他二力。先明自力(自己修行之力用。)之难。引金刚三论为证。此论乃无着天亲二菩萨造。解释金刚般若经三论。】【
○根熟菩萨。谓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念不退。位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分证之位。此皆约自力断惑。必入同生性。乃可得诸佛护念。】【()
○同生性。】就是与佛同一个本性,同生性是什么意思呢?同生性【对异生性而言。】因为法身是平等,是大慈大悲,是无相法,与佛的法身一样当然就是同生性,要破无明才有办法。若异生性呢?就是说与佛的本性还稍微有差别,不同,【如别教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以未修中道观智。而断惑证理与圣位不同。】圣位就是初地,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菩萨,【故名异生性。若登初地。】就是【念不退。与圆初住观智。】(若登初地)或是圆教的初住,中观智【断惑证理皆同。】就是“念不退”,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是佛果海。)。】所以说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故名同生性。分证法身之理。乃可蒙佛护念也。】蒙佛护念。所以说根据《金刚三论》,根机熟的菩萨,诸佛所护念,他的位就是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破无明,见法身,这是就自力的修持,这样他就可以入同生性,同佛的本性,是对异生性讲的,异生就是三贤位,同生就是十圣位,乃可护念。
【解】今仗他力。】现在藉着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佛就来护念我们,乃至相似位【以还。】但是相似位以下,比相似位还差。【亦皆有通护[念]之义。】通护念就是全部,无论你是证到法身也好,无…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