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四卷▪P9

  ..續本文上一頁。【叁德圓證。萬德畢具。故曰圓滿究竟萬德。

  此叁德秘藏。爲諸佛共證。亦爲衆生同具。能念之心。所念所聞之佛名。皆不離叁德。故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能受持是心,所受持佛名。)】若有人聽到這本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聞必受持。故皆爲諸佛之所護念。

  護者加護。令不退墮。念者愛念。令得增進。大本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得因緣聞此義。”】這本經太重要,《華嚴經》,大本的經講。底下【《華嚴》偈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我們現在先解釋:若不往昔修福慧,我們上輩子生生世世若沒有修福跟修慧,于此正法不能聞,你絕對沒辦法聽到正法,所以我很贊歎諸位,那麼你都不會往拜神的那裏去,你會想往拜佛的這裏來,這就有原因了,所以你有原因就是什麼,修過無量的福,因此若會走佛門的就已經是我很贊歎了,不要說出家,所以說你曾聽過嗎?唉呀!佛祖的門檻很高,要踏進來是不簡單。你不曾聽演歌仔戲的在唱嗎?以前演歌仔戲你不曾聽過?佛門的門檻是很高,要踏進來是不簡單。真的,要出家。我今天接到一封信,接到一封信,一位男衆讀高中的,今年要考大學,他在佛祖面前發願決定要出家修行,讀高中而已,讀高中就發願要出家修行了,結果就是聽我的錄音帶,聽我的錄音帶,已曾欽奉諸如來,故得因緣聞此義,欽奉就是親自侍奉過諸如來,可能是生生世世供養佛,故得因緣聞此義,《華嚴經》說:甯受地獄的痛苦,也要聽到佛的名,也不願去往生天中,而不聞佛的名。【是則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有大善根大因緣。故得諸佛護念也。

  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者。此經全示持名妙行。既受持是經。信願在懷。必執持名號。又。阿彌陀佛名號。具足萬德。爲諸佛所護念。故受持者。亦必爲諸佛護念也。

  【解】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意思是說只聽到佛號,而沒有念這本經,沒有誦《彌陀經》,這樣是不是會得到護念不退轉呢?

  【講】此料簡。假設問答。于答處則明通局二義。自他二力。

  【解】答:此義有局有通。】局就是小部分,站在小部分的角度來講,不能站在大部分發,通就是站在大部分來講,【《占察》謂】有一本經叫做《占察善惡業報經》,它這麼說【: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爲聞。】你雜亂肮髒的心,雖誦我的名,而不爲聞,聞就是聞慧,不能産生聞的智慧。【以不能生決定信解。】爲什麼呢?你散心雜念,隨口念,比如說抽煙的來,看到師父,抽煙,煙丟掉,他就說:師父!阿彌陀佛!他雖然有念一句佛號,沒有用,他沒有力量,他怎麼可以像我們來這裏聽經,從頭聽到尾,刮風下雨,冬天、夏天,再怎麼忙,家裏放下就是來聽經,我們有這種力量,決定,當然他可以産生很大的智慧,在路上遇到:阿彌陀佛!師父!阿彌陀佛!有的人要來化緣的,一個年輕人穿得黑黑的,全身黑漆漆的來到這裏:師父!我沒有車資,要坐車沒有車資。他也:師父!阿彌陀佛!別人沒有化緣,化緣我這出家人,我專門讓人家投錢,換我被他投回去,我放一箱那麼大箱,他沒看到(法師笑),他不曉得我專門讓人家投供養的,還來跟我化緣,他也是有在念佛,沒有用,爲什麼?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他不深信,沒有解,對不對?路邊隨便遇到的,小孩也會跟你說:師父!阿彌陀佛!對不對?【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可以得到世間的善報,不得廣大深妙的利益。

  【講】此義。即但聞佛名。而未持經之義。有通局之分。此明局義。】局義就是比較小部分,局就是不通達的意思,【局者不通也。】比較小部分,【占察。即《占察善惡業報經》。有謂:雜亂垢心。】雜亂,肮髒心。【雖誦我名。而不爲聞。雜亂指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使。)。紛雜混亂。于清淨心中。心水本淨。因見思而成垢濁。】肮髒,【故名垢心。雖口誦佛名。而不爲聞慧。】聞而産生智慧叫做聞慧,【以不能生決定信解者。出其不爲聞慧所以。因其心水不清。定力不足。慧性不得現前。故不能生決定信解。雖誦佛名。但獲(得也。)世間善報而已。不得廣大深妙。往生不退等利益。

  【解】若到一行叁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爲得聞十方佛名。】一行叁昧就是行住坐臥,你無論走到哪裏就是都在念佛,站著也好,躲著也好,坐著也好,無論走到哪裏就是全都一樣。

  【講】一行叁昧。即念佛叁昧。又名一相叁昧。專念彌陀名號。名一行叁昧。即一心不亂。若到此叁昧。則見思惑空。】除掉見思惑的這個障礙,【能轉雜亂垢心。而成清淨廣大微妙行心。得入相似位。】相似就是很像,【名得相似無生法忍。】相似就是說已經有這個無生法忍的功夫了,有這種功夫,這個人修行修得大頭大臉,無量的莊嚴,修得很像佛,很像佛,但是還不是佛。【相似第一義谛。得第一義悉檀入理益。】第一義谛悉檀入理益,入這個理性的這個好處。【乃爲聞十方佛名。】當然聽到十方佛的名。

  【解】此亦應爾。故須】這讀完了,教完了嗎?還沒有,教到哪裏,我都看完了,教到哪裏我都忘記了,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聽完就是認真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爲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

  【講】此。指此經。對彼《占察經》而言。亦應爾。即亦如是也。聞已信願執持。】意思是說你散心雜念,沒有一心不亂,沒有力量,【至事一心不亂。破我執。不爲見思所亂。至理一心不亂。破法執。不爲無明所亂。得成聞思修叁慧。方爲真聞佛名。得蒙諸佛護念。此約豎論局義也。】剛才羅漢伯教我,這句不能讀作shào,要讀作shù,豎窮叁際,讀作shù,漢音我沒讀過,我讀錯你稍微教我一下,行持,銀行,在那裏搞了老半天,讀臺語確實困難,所以就豎論局義,現在讀對了,讀作豎,豎,豎論,豎論局義。

  【解】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

  【講】此明通義。通論十方諸佛。皆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此種慈悲。稱性而起。不可思議。】就是發自本性叫做稱性而起。發自本性的慈悲就好我們一般的慈悲爲什麼不同,發自本性的慈悲他就沒有嗔恨心的幹擾,沒有說我今天慈悲,明天我不要慈悲,沒有這樣,沒有時間的觀念,沒有說過去慈悲,現在不慈悲,沒有究竟的束縛,沒有說我在臺灣慈悲,在美國不慈悲,稱性的慈悲就是突破時間跟空間,超越一切對立性的慈悲,當然這個慈悲就是無量無邊,當然是不可思議,跟衆生的慈悲就不同,衆生是意識的慈悲,諸佛是本性的慈悲,不同。【而諸佛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仗不思議力。故不論有心(專心。)無心(散心。)。若信(不疑。)若否(不信。)。】意思就是說無論你專心念也好,無論你散心念也好,無論你不相信,懷疑也好,無論是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有心也好,沒有心也好,【能得佛名。一曆耳根】一曆耳報【。皆成將來得度因緣之種子。

  【解】況佛度衆生。不簡怨(音冤。)親。】沒有分別怨親債主,怨,怨仇,親,跟我們比較親近的,意思是說佛度衆生就是廣大平等慈悲,【恒無疲倦。】就是說永遠沒有疲勞,怨親一相永遠沒有疲勞,平等度脫。所以我們【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

  【講】此明佛心平等。佛度衆生。本廣大平等慈悲心。怨親一相。故不簡擇。平等而度脫之。恒常度生。無有疲倦。苟有人得聞佛名。佛必定能垂護念。佛佛皆然。此又何疑?】爲什麼懷疑呢?

  【解】然據金剛叁論】金剛叁論就是《金剛般若經叁論》,解釋《金剛般若經》的叁種論,《金剛叁論》就是在解釋《金剛經》的【:根熟菩薩。爲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就是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的初住菩薩,這都破無明,見法身,所以根熟菩薩就爲佛所念,爲什麼爲佛所念?他的位就是在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的初住菩薩,這都破無明,見法身,得念不退,這不簡單,這就是說自己【蓋約自力。】自己的能力來斷惑,【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

  【講】此明自他二力。先明自力(自己修行之力用。)之難。引金剛叁論爲證。此論乃無著天親二菩薩造。解釋金剛般若經叁論。】【

  ○根熟菩薩。謂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念不退。位在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分證之位。此皆約自力斷惑。必入同生性。乃可得諸佛護念。】【()

  ○同生性。】就是與佛同一個本性,同生性是什麼意思呢?同生性【對異生性而言。】因爲法身是平等,是大慈大悲,是無相法,與佛的法身一樣當然就是同生性,要破無明才有辦法。若異生性呢?就是說與佛的本性還稍微有差別,不同,【如別教叁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以未修中道觀智。而斷惑證理與聖位不同。】聖位就是初地,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的初住菩薩,【故名異生性。若登初地。】就是【念不退。與圓初住觀智。】(若登初地)或是圓教的初住,中觀智【斷惑證理皆同。】就是“念不退”,就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是佛果海。)。】所以說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故名同生性。分證法身之理。乃可蒙佛護念也。】蒙佛護念。所以說根據《金剛叁論》,根機熟的菩薩,諸佛所護念,他的位就是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破無明,見法身,這是就自力的修持,這樣他就可以入同生性,同佛的本性,是對異生性講的,異生就是叁賢位,同生就是十聖位,乃可護念。

  【解】今仗他力。】現在藉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佛就來護念我們,乃至相似位【以還。】但是相似位以下,比相似位還差。【亦皆有通護[念]之義。】通護念就是全部,無論你是證到法身也好,無…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