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照,不要起烦恼,我要忍耐,我要忍耐,我要忍耐,我要忍耐,错了,这个修行永远不能成佛,不能老是说:我要忍耐,我要忍耐……,那个永远没办法成佛,那是压制。你要想:本来就没有,忍耐什么。你知道吗?本来就没有,你忍耐什么?这样听得懂吗?听不懂,两眼无神(法师笑),知道吧!所以说这个污泥若没有去掉,这个污泥就表示意识执著,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去泥纯水。去就是断掉,断掉那个烦恼,我们烦恼用压抑的永远没有办法成就,今天不管你跑到哪一个道场修行,出家、在家,你找不到本性,很难、很难……,很难、很难……,非常、非常困难成就,几乎不可能,那你只能在临命终的时候靠别人加持一下,不然你就保证你在临命终不要有这个烦恼现前,若烦恼现前你不完了,没办法,所以你若找到本性,当下就无,没有什么东西放不下,还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再大的侮辱跟伤害对你来讲都没有感觉,就是要找到本性,所以搅亦不浊就是断,【心中烦恼伏断。亦复如是。是破恶益。悟证一体三宝。人人具足。】悟到一体三宝,人人具足。【是入理益。】就入这人本体无生。
【本科二化无情声竟。大科初别明竟。
庚二总结
【经】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性相圆明)。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佛性修皆是性生是修)。亦可深长思矣。
【讲】重重结示令深信者。前三教皆浅信。惟圆教事事无碍之信乃深。一切庄严。即四土庄严。皆导师因中。所发四八弘愿。愿后所修。】就是庄严极乐世界,【六度万行。之所成就。乃至果上成佛。得一切种智所现相分庄严。】相分就是依报,就是依报的庄严,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就是住在非常庄严的地方,【此皆约佛边说。】这是就佛的那个角度来说。
【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者。】所以极乐世界它是佛的愿力跟众生的【净业。】因为我们的心若清净,国土就清净,所以净业【即修持念佛法门。清净三业。】身、口、意,【以此净业为能感。】可以感应到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来接引,【一切庄严为所感。】所以能感、所感,能、所正好一对,【乃至往生净土。由唯识所变相分庄严。以为受用。】因为他所造的业全都清净,所以他所感应到业(依报)全都很庄严。【此乃约众生边说。】前面四土庄严,是佛发四十八大愿经过无量劫修六度万行成就,种种一切种智所显现出来,这是就佛就,现在是就我们就众生的角度来说,就众生的角度为唯识所变,他修这个清净行,修念佛法门,三业清净,所以他就感应到清净的世界,这是就众生的角度来讲。
【佛心生心。】就是佛心跟众生的心【互为影质者。】质就是佛,影就是佛做这个众生加强的力量,就是由佛的本质、本性来加持这个众生,众生就变成影子,众生的本性还没有显现出来,等到众生的本性显现出来,这个影跟质又是同样本性,同样本性。【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是全庄严。乃佛心也。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现。是全庄严。乃生心也。全心即境。全境即心。】现在在极乐世界他是事事无碍,所以心跟境,境界是心所显现,所以境界有柔软性,因为心是属于精神,境界是属于物质,若在我们娑婆世界物质跟精神是分得很开,因为有执著,有执著所以所感应的世界就是硬的东西,牢不可破,在极乐世界不是,境界是心所显现出来,心所显现出来,既然境界是心所显现出来,所以境界就是有柔软性,所谓境界柔软性,就是随心所变,结果柔软性,它不会像娑婆世界这样透不过去,所以全心即境,因为境是唯心所造,全境即心,所有的境界就是我们的心。【佛生互为影(影像境)质(本质境)。】佛跟众生是互为“影像境,本质境”,【本质如石印之印模。影像如影印之印刷品。以佛之庄严为本质境时。却在众生心中。为影像境。】意思就是佛的本质来加持众生,变成众生的影像境,【以众生庄严为本质境时。却在佛心内。为影像境。故曰互为影质。】互为影质,那么它这里有一个比喻:【如众灯明。】像很多电灯,【各遍似一者。】就是说每一盏电灯都互照下来,看起来像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光线,但是因为是大众所集合的,所以也可以说看起来是很多电灯,电灯照下来,光却是没有分别,就像我们上面这么多盏电灯照下来,我们也没办法分出中那一盏电灯的,所以本质第就个体来讲,影像就是就加持的角度来讲,所以说就佛他有本质跟影像,就众生他也有本质跟影像,现在说佛的本质他已经是开采出来,他已经是证悟到他的本质性,所以他加持下去对众生来讲就变成影像,但是对众生的本质来讲,他这个本质是还没有开采出来,所以他是黑暗,无明,那么他若有本质,就是本质没有作用,所以他就藉着影像,佛的影像来加持,所以他显现本质,慢慢显现出来,那么众生的本质,他没有那个能力,那么站在佛的心来讲,他这个本质又变成影像,所以说就众生来讲,就佛来讲都有本质,都有影像,但是佛的本质有作用,众生的本质没有作用,就佛心所显的庄严,各遍似一者,【以众灯。喻佛心及一切众生之心。以灯之光明。喻佛心所现庄严。及一切众生心所变庄严。众灯光遍一室。】电灯合起来都照到一室,【虽然似一不分。】虽然像一样,【却是各各遍满。】每一个都遍满,【无坏无杂。互不相碍。以喻佛心生心。所现四土庄严。似一不分。亦是各各庄严。无坏无杂。互不相碍。此即唯心庄严。事事无碍之境也。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此指上文。心境无碍。理即是心。事即是境。全心成境。全境即心。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此指上文性修交成。性即是理。修即是行。称理起行。】所有的修【行不离理。】意思是说我们修行必须要有理来作引导,把笔拿起来,解如目,行如足,这个理就是要你去理解的,就像我们的眼睛,起行就像我们的脚,足,所以说称理起修,行不离理,【全行即理。理不离行。】简单讲就是说我们有眼睛看再来走路,叫做称理起行,所以在走路不可以离开眼睛,行不离理,全行即理,你所有走路全都是眼睛在看,理不离行,你所有眼睛在看你也要用双脚去走,这样就听得比较懂,阿婆听起来很好,原来就是眼睛跟脚,趁早讲这样,搞了老半天,趁早要用这种来讲才听得懂,讲到眼睛跟脚就比较快了,不然以前搞得乱七八糟。【全性德庄严(理具)而起成修德庄严(事造)。全修德庄严。还在心性之中。不在心性之外。】所以说全性德的庄严这是本性具足,起成修德庄严,这就是事造,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有具足庄严,所以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本性,所有的修行还是在心性之中,不在心性之外,【心性本无外故。】有内有外是凡夫生灭法,没有突破这个虚空,时间跟空间,当然它就是有内外,若是证悟到法身无相,内本是外,外本是内,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心性本无外,内外是凡夫相。【如依地种花。千葩万卉。】千葩,那个念pā,千葩万卉,【皆不离地。】若是按照这个地去种这个花,这个葩就是花,千葩万卉,都不能离开这个土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净土弥陀。不在心性之外。此理微妙。亦可深长思矣。】这道理是很微妙,诸位要好好地想,【岂浅智短识之所能知耶。】这难道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所能了解吗?
【解】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离土谭心定是缘影妄想)。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我解释一下:
【讲】奈何。寄叹之词。谓奈之何。世人不了即事之理。】理就是事,【即土之心。】心就是我们的土,所以离此净土,别谭,这个谭就是谈论的谈,就是我们在讲话的那个谈论,一个言再两个火,另外再讲一个唯心净土,其实心就是土,土就是心,他的意思就是说心外还有一个土,土外还有一个心,这叫做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他不了解【离此不思议净土。别执缘尘影事之妄想。以为真心】外之土【。】土外之心,不晓得土就是心,心就是土,这是我们的真心,【别谭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弥陀就是我们的自性,事就是理,理就是事,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圆融,事事无碍,所以这都一样,【甘心堕于鼠即鸟空之诮。良可哀也。】
就是说就像【鼠即。】叫,或是鸟在叫,【乃鼠鸣声。】这个鸟在叫就是无心,【譬喻谭有不知妙有之理者。】鼠及鸟空之诮也,在叫,【鸟空。亦鸟鸣声。】会被人耻笑,这个诮就是讥也,讥笑的笑,像小鸟在叫,鸟在叫无心,【譬喻谭空不达真空之理者。】不晓得妙有真空,这样会被讥笑的意思。
【初依报妙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第二卷终
()】【()①②③④【】【()
(讲)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离土谭心定是缘影妄想)。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补充资料:
香严智闲: 邓州(今河南南阳)香严智闲禅师,沩山灵佑禅师之法嗣,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人。智闲禅师生得身材高大,博闻强记,既能干又有谋略,乡亲们都认为,他只要发奋学习,将来必成佐时之良器。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智闲禅师对世间功名越来越不感兴趣。成年后,他即辞亲出家,观方慕道。
当时,百丈怀海禅师尚在世传法,智闲禅师遂亲往参学。智闲禅师性识聪敏,教理懂得很多。每逢酬问,他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对于自己的本分事却未曾明白。后来,百丈禅师圆寂了,他便改参师兄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禅师问道:“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智闲禅师被沩山禅师这一问,直得茫然无对。
回到寮房后,他把自己平日所看过的经书都搬出来,从头到底,一一查找,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可是翻阅了几天,结果却一无所获。智闲禅师感叹道:“画饼不可充饥。”
于是他便屡次去方丈室,乞求沩山禅师为他说破,但是,遭到沩山禅师的拒绝。沩山禅师道:“我若说似汝,汝已后(以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
绝望之余,智闲禅师便将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付之一炬,说道:“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智闲禅师哭着辞别了沩山,开始四处行脚。有一天,他来到南阳慧忠禅师的旧址。目睹了慧忠国师道场之遗迹,觉得这个地方挺不错,于是决定在这里住下来,加以整拾。
一日,智闲禅师正在芟除草木,不经意音,抛起一块瓦砾,恰好打在竹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于是便急忙回到室内,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叹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并作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禅师听说了智闲禅师的这首偈子,便对仰山禅师道:“此子彻也。”
仰山禅师道:“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
于是仰山便前往见智闲禅师,说道:“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智闲禅师遂举前颂。
仰山禅师道:“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真正的发明开悟),别更说看。”
智闲禅师一听,便又作一颂曰: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仰山禅师道:“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智闲禅师于是又作一颂,曰: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禅师这才放心他确实彻悟了,于是便回去报告沩山禅师道:“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智闲禅师后驻锡于邓州香严,教化一方,四方衲子,争相亲近。
关于修祖师禅,智闲禅师特别强调,要离心意识去参,不要沉溺于语言文字,更不能呈口舌之快。大道不在别处,只在目前。若能在日用中,念念回光返照,即是与道相应。智闲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道由悟达,不在语言。况是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回光。日用全功,迷徒自背。”
又云:“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上蹋(踏)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是丧身失命。当恁么时作么生即得?”时有虎头招上座出众云:“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师乃呵呵大笑。
智闲禅师开示学徒,语言简直,不尚奇特,曾有偈颂二百余篇传世。后谥袭灯禅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