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第三卷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

  

受度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

  丙二正报妙分二丁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初分二戊初征二释今初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你的意思如何?你知道那尊佛祖的法号叫做阿弥陀,你知道吗?底下说:

  【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那么这本经,的示就是标示,如何持名的妙行,【故特征释名号。】一问一答叫做征释,自己问,自己答叫做征释,征释,我们说征求,是不是?那么征释就是说一问一答,自己假设的问,佛才自己答叫做征释名号,最主要是解释阿弥陀是什么意思,【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就是无二心,不会怀疑,无复疑贰也,要让我们一心专修。

  【讲】此经乃是如来。的确指示。】指示什么呢?【持名念佛之妙行。故特征】就是特别问【佛名而解释之。

  持名而称妙行者:一但持一句佛号。而得三界横超。此简捷妙。】最简单,第一只要你好好持这句佛号你就可以超出三界。

  【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带业往生。此殊特妙。】在座诸位!这带业往生要注意听,带善业,带清净业,不是叫你整天跑去杀人放火,偷盗邪淫,这样我也会往生,不是这意思,听到佛法,听到这净土法门,要好好去行善,带善业来往生。此殊特奥妙。

  【三但得往生净土。便证三种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此圆顿妙。故称妙行。

  此文释正报妙。正报有主有伴。】主就是阿弥陀佛,伴就是菩萨跟声闻跟那些人民。【先征释化主名号。故问当机。】当机,旁边写:舍利弗,讲《弥陀经》这本经哪个是当机者?当机就是舍利弗,舍利弗就是这本经的当机者,适合讲这本经典。【在汝之意。以为云何?彼佛因何之故。号为阿弥陀?就此一征。正欲人因名思义。深信万德洪(大也)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之心也。

  初征竟。

  戊二释分二己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解】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翻译作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光就是我们所讲的空间,寿就是我们所讲的时间,这确实是很奥妙,无量光,无量寿,就是空间无量,生命无量,时间也无量。【(确妙。)。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法界的体不是讲横就是讲直。【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三身跟四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速须信入。)[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光,无量寿,这就是我们本觉,本性里面大家都有的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我们开始持名就开始有这个觉性出来,合本就是始觉合这个本觉,始觉配合本觉,【始本不二。生佛不二。】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要记得!这句是很深奥,一念相应一念佛,简单讲,你若念不相应你就没有佛,你看这句很单纯,但是这句就是功夫,要特别这句,我在念佛的时候,我清清楚楚,我一心求生净土,我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我知道有一尊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等我们,一心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我一念相应,一念佛本性的佛就现前,念念相应就念念佛,你若念念有相应,你念念佛性就跑出来,阿弥陀佛就现前,这句话若相反就不同了,一念不相应,千百万念就没有用,就没有佛,这句话就要反过来,你若念得不相应,你再怎样用功,没有作用,没有用,念佛当中没有带有愿力,念佛当中没有带着清净的心,没有带着慈悲心,只想:我念一念要消灾,我念一念要消灾,用这种心,这样就不对,不对,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讲】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释迦本师。以光寿无量二义。收尽一切无量之义。非弥陀但具光寿二义也。光则横遍十方。(如日光彻上、彻下、遍照十方。)寿则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光寿二义。即弥陀心性。光则寂而常照。】把笔拿起来,那个常照要加强那个“照”字,这个光是形容这个照字,光是形容那个“照”字。【不变常随缘也。】把笔拿好,那个“随缘”要加强笔记,画一条杠,尤其是那个“随缘”两个字,简单讲,光是形容照,是形容随缘,所以应该这样念,光则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法师读“光则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这两句时,把“照”和“随缘”读的很重),那么这样子就可以衬托出光就是在形容照的力量,不变就是在形容随缘的重要。【寿则照而常寂。随缘常不变也。】我们的生命是无量寿,虽然有照而常寂,“常寂”这两个字要画好,常常清清净净,永远如此,就是说你若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永远得到清净,无量无限的生命,简单讲一句,就是不会死,随缘常不变。注意那个不变两个字,你若有随缘,常不变,所以这寿就是教我们念佛念到后来,本性感应到佛现前,佛的愿力接引我们,那么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无量寿,无量光,也可以照而常寂,随缘而常不变,所以寿是说寂寂不变,加重这两个字。【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横竖交彻。即一真法界之全体。为十界之纲宗。乃诸法之实相。故举此作弥陀三身四土。三身四土。乃此体之所现。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光寿无量。】生命也是无量,【亦此体之所成也。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者。本觉理性。即众生人人本有之佛性。此性横遍竖穷。寂照照寂。即光寿无量之义。持名即始觉合本者。执持名号。能持之心即始觉。所持佛号即本觉。始觉不离本觉。本觉具足始觉。故曰始本不二。如摩尼珠。】摩尼宝珠【珠具光明。还照珠体。光不离珠。珠不离光。光珠不二也。

  生佛不二者。生心如是。横遍竖穷。寂照照寂。佛心亦如是。佛号亦如是。故念佛众生。一念心与佛号相应。(即相契合。)则一念佛。念念相应。则念念佛。是则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也。

  

己初约光明释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那尊佛祖就是光明无量照着十方国土,没有任何的障碍,这叫做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在讲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我怎么没看到,我们无明遮住怎么看得到,就像一个瞎子看不到太阳光,但是他感觉得出来,感觉得出来春天到了,夏天到了,冬天到了,只能用感觉的,不然瞎子他没看到,没有太阳,没有日光,实在是有日光,他没有看到,无明就是这样,心,本性被遮住,与佛不相应。

  【解】心性寂而常照。(一切诸佛之心要。)故为光明。】我们这个本性寂而常照就是一切诸佛的心要,所以叫做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讲】此释佛光无量。先约证释。首句为一切诸佛心要。诸佛心性。悉皆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故为光明。遍照法界。今弥陀从因至果。复本心源。彻证心性无量之体。称体起用。故光明无量也。】【()

  【解】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就是说诸佛都彻悟到他的本性,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愿力不同,释迦牟尼佛他就跟娑婆世界有缘,药师佛他就跟东方琉璃世界有缘,阿弥陀佛他就跟极乐世界有缘,所以说随因缘而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他有发四十八大愿,他成佛之后他的光要照百千万亿诸佛国土,【今果成如愿也。(可悟心佛。)】【

  【讲】此约愿释。前三句佛佛道同。无有差别。而欲立别名者。必约差别因缘。如弥陀因中。为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所以他【第十二愿云:设我得佛。】成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那由他就是亿,【诸佛国者。不取正觉。】那么阿弥陀佛【今果成得如所愿。可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

  【解】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方是极乐净宗。)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这段是在解释法身、报身跟应化身,有的人照一由旬,有的人照十由旬,有的人是照千百由旬,有的人照一世界,有的人照十世界,有的人照千百世界,只有阿弥陀普照,叫做无量光,普照就是十方世界全都到,所以三身,报身、化身、应身,不一就是说不能同一身,因为三身,不异就是也不能讳疾忌医三身,本来就同一体,为众生得四益,所以作此分别耳,我们刚才讲的四悉檀,四悉檀就是四益。

  【讲】此约三身。简】就是分别。分别这个【法身横遍竖穷。】横遍竖穷,【故光明亦无分际际限。】分际就是没有界限,因为法身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下、上,十方,所以十方也有,三际也有,当然他是无分际,无,没有一个界限。【报身以智慧为身。乃称性所现。】这个报身简单讲就是智慧为身,以本性所显现出来,【故光明】就是本性所显现出来,【亦称合真性。】简单讲光明就是本性叫做亦称合真性,光明就是本性的光明,本性所显现出来的光明,智慧之身。【法报二身。诸佛一如。】本性就有报身,清净庄严之身,所谓清净庄严之身,就是无相的法身,无相的法身又有无量的庄严,因为他悟到空性。【应身光明。乃有差别。】应身就是应化身,【有照一由旬者。由旬无正翻。乃轮王巡狩】去打猎或是巡察,【停留之处。如此方驿馆。】这个驿馆就是以前没有这个车子,这个马若跑几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