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P20

  ..续本文上一页是盖的,成龙的电影我也很喜欢看,真的,打那个鹤拳,什么醉拳,真的吃了不少苦,成龙真的不简单,那确确实实是工夫,人家吃很多苦,人家演电影两个钟头打成这样,练十年、二十年才有这样,念佛的人也是这样,临命终十念、一念。【(确确)(从)[纵]下下品逆恶之人。】纵然是下下品的逆恶之人,造恶业的人,【并是夙因成熟。】这就是生生世世因缘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听到之后便相信有佛,相信有极乐世界,愿意往生,【此事万中无一。】这种事情是一万个找不到一个,【岂可侥幸?】不可以有这种侥幸的话,侥幸台湾话怎么讲?侥幸,这个人很侥幸,这么年轻就死了丈夫,侥幸,台湾话来讲是很难听,很侥幸是说这个人很凄惨的意思,你知道吗?所以岂可侥幸,岂可侥幸,这要问看看,这要去问看看这两个字要怎么读,侥幸,侥幸。(侥幸 jiǎo xìng: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很幸运。1.企求非分。2.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犹幸运。)【《净土或问》。】有一本书叫做《净土或问》,【斥此最详。】就是排斥这种最详细的。(斥:斥责)【今人不可不读。】昨天我跟周罗汉先生,以后也会讲到《净土或问》,反正我们这讲堂这辈子就一直讲净土法门,将来会讲到《楞严经》、《金刚经》跟这个《心经》,跟《六祖坛经》,这一定会讲到,净土一直讲,净土法门一直讲。

  【讲】此段文虽明显。事极切要。】这很重要。【每见世人。以为念佛不必早念。且待年老再念。并不思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半是少年人。”】诸位!你们曾听过吗?不要等到老来才学道,坟墓那些都是年轻人,你若不相信,你若不相信,扫墓节到了,你去元亨寺纳骨堂看,随便都好,义永寺去看,或是开证法师那里纳骨堂,媾不晓得有没有,宏法寺有没有?有,宏法寺有,去那里看,甕,骨灰甕算看看,民国几年出世,民国几年死,你算算看,超过七十岁的有几个,超过七十岁的,你算算看,比例,七十岁没有几个,没有几个,真的,算一算要像我活到三十八岁就很困难,真的,很少,不然十岁,十二岁,二十五岁当兵,有的当后骑摩托车当场死亡,二十五岁,三十出头,我算一算三十八岁也排在中间,中间的,真的,不简单,真的,生命长真的是福报,所以说不简单,不要到老了才学道。【又闻说临终念佛。十念一念。并得往生。遂不肯平时念佛。欲待临终时。再发心念。此是很错误的。故蕅公云: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那里能有。)临终十念一念。到临终时。百苦交煎。就是要十念一念。都不容易。定要平时念佛工夫纯熟。临终方能提起正念。

  纵下下品。逆恶之人者。谓五逆十恶之人。临终而能十念一念者。皆是夙世善根之因成熟。故能感善缘。临终时遇善友。开示念佛法门。闻便信愿。发心持名。虽十念一念。其行不多。而当时心力猛利。惟佛是念。惟佛是求。故得仗佛愿力。慈力。接引往生。此事一万人中。难逢一人。】很不简单去遇到。【岂可待临终方念。】怎么可以等待临命终的时候才念,【而存侥幸之心哉。《净土或问》一书。呵斥此事最详。人人不可不读此书。】我一定会讲这本。

  【解】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西方离我们这么远,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十万亿的银河系,十万亿个银河系以上,简单讲就是这样,何得即生,十万亿的娑婆世界,佛土,怎么有办法刹那间就往生?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何难即生,怎么会有困难?十万亿佛土也是我们的本性,本性外……都包括在我们的本性里面,没有在本性外,所以藉着自心,我们自己的心跟佛力的接引,哪有很困难呢?

  【讲】此疑遥远即到。】很远的地方怎样可以马上到。

  【问:西方去此娑婆世界。相隔十万亿佛土。何得即生?

  答。以十万亿土。虽隔甚远。实在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竖穷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就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下、上十个方向。心包那个虚空,量周沙界,沙界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沙界,周就是包括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量周沙界。【太虚尚在心中。况十万亿土乎?故曰: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往生自心之净土。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何难即生?

  【解】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现在用这个镜子来比喻,藉着镜子来照着十几层山水的楼阁,每一层都清清楚楚,但是在镜中不远也不近,一照马上就现前,见无先后。

  【讲】此以喻显法。法中心性包括太虚。此理难知。借喻显之。以镜喻心。以数十层山水楼阁喻十万亿土。一照俱了。实无远近。一见俱周。亦无先后。同在一时。故往生者。如一念顷生极乐国。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来去宛然。来去无性。如镜中之境。显现宛然。显现无性也。

  【解】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讲】此以法合喻。西方依报。极乐世界。与弥陀说法。正报之佛生。亦如镜中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层数无性。一照俱了。见无先后。弥陀圣众现前。众生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亦如镜中来去宛然。来去无性。一念俱了。见无先后也。

  【解】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把笔拿起来,海印三昧出自《华严经》,《华严经》,海印三昧就是说像海那么大,所有经过海的他就印入海中,海印三昧像大海那么大,只要在虚空当中走过都可以印在海中,同时显现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海印三昧就是四个字:同时显现,没有先后,出自《华严经》。【大圆镜智之灵文也。】大圆镜智之灵文。

  【讲】此总结唯心。当知二字。】我们要知道:【要即事以明理。此经字字行行。皆心性之灵文。】我们的本性所显现出来很清楚的文章。【海印三昧。与大圆镜智。皆心性之异名。】我们的本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可以同时显现无量的事相,就像大圆镜智,就像镜子里面充满了智慧,叫做大圆镜智,像镜子这样而充满了智慧,都是心性的异名,【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名海印三昧。即万众森罗海印含。此理具也。】万众森罗海印含,此理具也,全都包含在森罗万象里面,同时显现。【心性圆现一切依正。名大圆镜智。即圆光普照。无法不现。】就像圆满的光普照,无法不现,【此事造也。】事造,事造,所以讲经要法师领导、解释比较听得懂,若没有解释,自己看有时候一些名词出自哪里就不晓得。

  【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我先解释:

  问:持名判行行,我们说信跟愿是判……,慧行,智慧之行,信跟愿是慧行,那么行就是持名念佛,判为行行,所以说挂名判为行行,第一个行字就是我们慧跟行,第二个这个行字是我们所谓的信、愿、行的行,这是助行,助行,那么挂名是行行,这是助行,那么什么叫做正行呢?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一心就是不乱,深信切愿,一心不乱持名,依一心说这个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没有一个前面后面,意思是说这三个都有关系,也不一定是说三个,讲实在的是一个,所以说非先后,非定三,就是说讲到信,愿和行具足,讲到愿,信和行具足,讲到行,信和愿具足,所以非先后,因为一心不乱,一心求生极乐世界,没有先后,方便才分作信愿行,所以这叫做非先后,非定三,不可以说一定是三种,说起来是三就是一,一就是三。底下就是解释:你若是没有愿和行,你这种信就不是真信,所以说无愿行,不名真信,你没有行跟信,这是不名真愿,你没有行跟信,你不是真正的愿,愿都是虚愿,若没有信跟愿,你所行的就不是真行,所以讲到信就离不开愿跟行,讲到行就离不开这个信跟愿,所以说,讲到信,就愿跟行具足,讲一就是三,讲三就是一,今全由信跟愿持名,所以信愿行三,声声圆具,圆具就是圆满具足三项,念一尊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声佛,就是具足信愿行,这叫做圆具,我相信有极乐世界,我也要往生,我照这样去做,念一声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信愿行同时具足,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讲】此疑二行差别。】二行就是慧行跟行行,信愿行分两种行,信跟愿是慧,行是行行。【问持名判行行者。因前文判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故此问曰:持名既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什么才是正?正行就是什么叫做最重要?最重要就是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者。三资唯是一心也。】信愿行就是一心,一心不乱。【既是一心。故非有先后。亦非定三也。

  ○盖下明非定三之理。】就是说不可以说一定是三种的,你要说三就是一,一就是三,【无有愿行。不名真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真信离不开愿行,你若是真的信,当然你就有愿又会去行,你若没有这个愿跟行,你这个信就不是真信。底下说,【无有行信。不名真愿。】没有行跟信你就不是真正地愿。再来,【无信愿。】你所有的行【不名真行。】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没有用,没有信跟没有愿。【今全由信愿持名。】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举一即三。】举一个就是包括三个,【全三是一。】三个合起来就是一个,【念一声佛号。圆具信愿行。声声悉皆圆具。】圆满具足,【正助皆不出一心。】所以【二行】就是慧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