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蓋的,成龍的電影我也很喜歡看,真的,打那個鶴拳,什麼醉拳,真的吃了不少苦,成龍真的不簡單,那確確實實是工夫,人家吃很多苦,人家演電影兩個鍾頭打成這樣,練十年、二十年才有這樣,念佛的人也是這樣,臨命終十念、一念。【(確確)(從)[縱]下下品逆惡之人。】縱然是下下品的逆惡之人,造惡業的人,【並是夙因成熟。】這就是生生世世因緣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聽到之後便相信有佛,相信有極樂世界,願意往生,【此事萬中無一。】這種事情是一萬個找不到一個,【豈可僥幸?】不可以有這種僥幸的話,僥幸臺灣話怎麼講?僥幸,這個人很僥幸,這麼年輕就死了丈夫,僥幸,臺灣話來講是很難聽,很僥幸是說這個人很淒慘的意思,你知道嗎?所以豈可僥幸,豈可僥幸,這要問看看,這要去問看看這兩個字要怎麼讀,僥幸,僥幸。(僥幸 jiǎo xìng: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災害,很幸運。1.企求非分。2.意外獲得成功或免除災害。猶幸運。)【《淨土或問》。】有一本書叫做《淨土或問》,【斥此最詳。】就是排斥這種最詳細的。(斥:斥責)【今人不可不讀。】昨天我跟周羅漢先生,以後也會講到《淨土或問》,反正我們這講堂這輩子就一直講淨土法門,將來會講到《楞嚴經》、《金剛經》跟這個《心經》,跟《六祖壇經》,這一定會講到,淨土一直講,淨土法門一直講。
【講】此段文雖明顯。事極切要。】這很重要。【每見世人。以爲念佛不必早念。且待年老再念。並不思古人雲:“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半是少年人。”】諸位!你們曾聽過嗎?不要等到老來才學道,墳墓那些都是年輕人,你若不相信,你若不相信,掃墓節到了,你去元亨寺納骨堂看,隨便都好,義永寺去看,或是開證法師那裏納骨堂,媾不曉得有沒有,宏法寺有沒有?有,宏法寺有,去那裏看,甕,骨灰甕算看看,民國幾年出世,民國幾年死,你算算看,超過七十歲的有幾個,超過七十歲的,你算算看,比例,七十歲沒有幾個,沒有幾個,真的,算一算要像我活到叁十八歲就很困難,真的,很少,不然十歲,十二歲,二十五歲當兵,有的當後騎摩托車當場死亡,二十五歲,叁十出頭,我算一算叁十八歲也排在中間,中間的,真的,不簡單,真的,生命長真的是福報,所以說不簡單,不要到老了才學道。【又聞說臨終念佛。十念一念。並得往生。遂不肯平時念佛。欲待臨終時。再發心念。此是很錯誤的。故蕅公雲: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那裏能有。)臨終十念一念。到臨終時。百苦交煎。就是要十念一念。都不容易。定要平時念佛工夫純熟。臨終方能提起正念。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者。謂五逆十惡之人。臨終而能十念一念者。皆是夙世善根之因成熟。故能感善緣。臨終時遇善友。開示念佛法門。聞便信願。發心持名。雖十念一念。其行不多。而當時心力猛利。惟佛是念。惟佛是求。故得仗佛願力。慈力。接引往生。此事一萬人中。難逢一人。】很不簡單去遇到。【豈可待臨終方念。】怎麼可以等待臨命終的時候才念,【而存僥幸之心哉。《淨土或問》一書。呵斥此事最詳。人人不可不讀此書。】我一定會講這本。
【解】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西方離我們這麼遠,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叁千大千世界,就是十萬億的銀河系,十萬億個銀河系以上,簡單講就是這樣,何得即生,十萬億的娑婆世界,佛土,怎麼有辦法刹那間就往生?
【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何難即生,怎麼會有困難?十萬億佛土也是我們的本性,本性外……都包括在我們的本性裏面,沒有在本性外,所以藉著自心,我們自己的心跟佛力的接引,哪有很困難呢?
【講】此疑遙遠即到。】很遠的地方怎樣可以馬上到。
【問:西方去此娑婆世界。相隔十萬億佛土。何得即生?
答。以十萬億土。雖隔甚遠。實在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豎窮叁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下、上十個方向。心包那個虛空,量周沙界,沙界就是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叫做沙界,周就是包括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叫做量周沙界。【太虛尚在心中。況十萬億土乎?故曰: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往生自心之淨土。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何難即生?
【解】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現在用這個鏡子來比喻,藉著鏡子來照著十幾層山水的樓閣,每一層都清清楚楚,但是在鏡中不遠也不近,一照馬上就現前,見無先後。
【講】此以喻顯法。法中心性包括太虛。此理難知。借喻顯之。以鏡喻心。以數十層山水樓閣喻十萬億土。一照俱了。實無遠近。一見俱周。亦無先後。同在一時。故往生者。如一念頃生極樂國。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來去宛然。來去無性。如鏡中之境。顯現宛然。顯現無性也。
【解】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講】此以法合喻。西方依報。極樂世界。與彌陀說法。正報之佛生。亦如鏡中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層數無性。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彌陀聖衆現前。衆生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亦如鏡中來去宛然。來去無性。一念俱了。見無先後也。
【解】當知。字字皆海印叁昧。】把筆拿起來,海印叁昧出自《華嚴經》,《華嚴經》,海印叁昧就是說像海那麼大,所有經過海的他就印入海中,海印叁昧像大海那麼大,只要在虛空當中走過都可以印在海中,同時顯現的意思,簡單講就是海印叁昧就是四個字:同時顯現,沒有先後,出自《華嚴經》。【大圓鏡智之靈文也。】大圓鏡智之靈文。
【講】此總結唯心。當知二字。】我們要知道:【要即事以明理。此經字字行行。皆心性之靈文。】我們的本性所顯現出來很清楚的文章。【海印叁昧。與大圓鏡智。皆心性之異名。】我們的本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可以同時顯現無量的事相,就像大圓鏡智,就像鏡子裏面充滿了智慧,叫做大圓鏡智,像鏡子這樣而充滿了智慧,都是心性的異名,【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名海印叁昧。即萬衆森羅海印含。此理具也。】萬衆森羅海印含,此理具也,全都包含在森羅萬象裏面,同時顯現。【心性圓現一切依正。名大圓鏡智。即圓光普照。無法不現。】就像圓滿的光普照,無法不現,【此事造也。】事造,事造,所以講經要法師領導、解釋比較聽得懂,若沒有解釋,自己看有時候一些名詞出自哪裏就不曉得。
【解】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叁。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叁。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我先解釋:
問:持名判行行,我們說信跟願是判……,慧行,智慧之行,信跟願是慧行,那麼行就是持名念佛,判爲行行,所以說挂名判爲行行,第一個行字就是我們慧跟行,第二個這個行字是我們所謂的信、願、行的行,這是助行,助行,那麼挂名是行行,這是助行,那麼什麼叫做正行呢?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一心就是不亂,深信切願,一心不亂持名,依一心說這個信願行,非先後,非定叁,沒有一個前面後面,意思是說這叁個都有關系,也不一定是說叁個,講實在的是一個,所以說非先後,非定叁,就是說講到信,願和行具足,講到願,信和行具足,講到行,信和願具足,所以非先後,因爲一心不亂,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沒有先後,方便才分作信願行,所以這叫做非先後,非定叁,不可以說一定是叁種,說起來是叁就是一,一就是叁。底下就是解釋:你若是沒有願和行,你這種信就不是真信,所以說無願行,不名真信,你沒有行跟信,這是不名真願,你沒有行跟信,你不是真正的願,願都是虛願,若沒有信跟願,你所行的就不是真行,所以講到信就離不開願跟行,講到行就離不開這個信跟願,所以說,講到信,就願跟行具足,講一就是叁,講叁就是一,今全由信跟願持名,所以信願行叁,聲聲圓具,圓具就是圓滿具足叁項,念一尊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聲佛,就是具足信願行,這叫做圓具,我相信有極樂世界,我也要往生,我照這樣去做,念一聲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信願行同時具足,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講】此疑二行差別。】二行就是慧行跟行行,信願行分兩種行,信跟願是慧,行是行行。【問持名判行行者。因前文判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
故此問曰:持名既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什麼才是正?正行就是什麼叫做最重要?最重要就是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者。叁資唯是一心也。】信願行就是一心,一心不亂。【既是一心。故非有先後。亦非定叁也。
○蓋下明非定叁之理。】就是說不可以說一定是叁種的,你要說叁就是一,一就是叁,【無有願行。不名真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真信離不開願行,你若是真的信,當然你就有願又會去行,你若沒有這個願跟行,你這個信就不是真信。底下說,【無有行信。不名真願。】沒有行跟信你就不是真正地願。再來,【無信願。】你所有的行【不名真行。】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沒有用,沒有信跟沒有願。【今全由信願持名。】信願持名,【故信願行叁。舉一即叁。】舉一個就是包括叁個,【全叁是一。】叁個合起來就是一個,【念一聲佛號。圓具信願行。聲聲悉皆圓具。】圓滿具足,【正助皆不出一心。】所以【二行】就是慧行…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