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跟行行叫做二行,【亦不出一心。所以名爲多善根福德因緣也。
【解】觀經稱佛名故。】這《十六觀經》講,講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爲什麼有辦法這樣呢?這就是聲聲句句圓滿具足信願行,福善若是多,所以滅罪就多。【此之謂也。】這就是這樣說,【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你若福不夠,善不夠,你怎麼有辦法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呢!意思是說我們聲聲句句圓滿具足了信願行,所以福善才會這麼多,才會滅這麼多的罪。
【講】此引經作證。觀經稱佛名故。于念念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聲聲圓具信願行。福善既多。所以滅罪亦多。末二句反言者。福善不多。安能滅罪如此之大。】【()
【解】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我們臨命終猛切念佛能夠除罪,那麼平時我們若至心念佛是不是有辦法除罪呢?因爲都強調這個臨命終,現在人家就在懷疑,那麼平時呢?
【答:如日出。】就像日光出來黑暗全都消失,【群(暗)[闇]消。】現在覺悟到仿佛就像日光出來一樣,覺悟到一心念佛,信願行具足,所有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中有佛就像日光一出來黑暗全都消失,智慧之力就現前,愚癡的惑業就滅,所以說【稱(佛)[洪]名。萬罪滅。】因爲我們有覺悟到。
【講】此疑臨終猛切念佛。能除多罪。平日至心念佛。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者。此以喻明。謂衆生將心造罪時。依惑起業。無明惑起。智慧日落。則全明成暗。今覺悟念佛。如日一出。群暗自消。智慧之日既現。愚癡惑業自滅。故曰稱佛名萬罪滅也。】【()
【解】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現在又開始在懷疑,臨命終猛切去念可以除罪,平時至心念佛是不是除罪?答案是肯定,現在問:請問散心雜念,不專心的,那些散心雜念就是一邊拿念珠一邊看電視,一邊去菜市場,一邊講話那種念佛,這句話要注意!散心持名也除罪否?
【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甯不除罪?但不定往生。】這句話就是說平時你不專心念佛,一面講話一面念佛,一面看電視一面念佛,不專心,每天到外面亂跑,東奔西跑,這樣是不是能夠除罪?名號功德是不可思議,甯不除罪,甯,怎麼會不除罪,也是會除罪,底下那句,but,but,but,不不一定往生,這句就最麻煩了,你念佛、念佛很多功德,可以滅罪,但是不一定往生,這樣就很麻煩了,不能決定往生,意思是說散心雜念沒有力量,有結善緣會除罪,但是沒有力量,底下說【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你散心雜念,散心雜念,散心沒有辦法抵擋無始劫以來累積的習氣,我們無始劫以來累積的習氣就是什麼?你知道嗎?就是說我們的心很想要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但是我們的欲望或是我們的習氣控製不住,控製不住,簡單講就是散心念佛控製這習氣,這業力,控製不住,世間人所講的克服不了,所以還要再繼續六道輪回中,念佛有一些善根,下輩子當皇後,下輩子做股票馬上漲停板,有錢,下輩子他做事情的時候遇到貴人,初出來唱歌他就遇到導演,馬上唱歌演電演,一炮而紅,就是念佛有福德因緣,所遇到的都是好人,但是就不能往生,這輩子,下輩子的福,你又沒有來信佛,沒有來拜佛,福報享受完了,又不曉得到哪一道了?又迷迷糊糊了,若又沒有聽到法師開示他又迷迷糊糊,又迷糊了,所以念佛不能散心念佛,要堅心念佛,義無反顧拿死做賭注,用你生命去賭,用生命,世間最可貴的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我們若能用生命去念佛,生死決定會了。
【講】此疑散心稱名。能否除罪?答。佛之名號。具足萬德。不可思議。豈有不除罪之理。但不一定往生淨土。下二句明不往生之故。以悠悠(心不專也。)散善。散心稱名爲悠悠散善。力不充分。所以難敵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衆罪也。
【解】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我現在解釋:當知積罪,假使有體有相,我們累劫所造的惡業,我們累劫所造的惡業若是有體、有相,就是有這個硬的東西,有形相的東西,所以《華嚴經》說業若有形,盡虛空界,法界不能容,我們所造的業若是有形的,那無量無邊的這個業,盡虛空界,法界不能容,這《華嚴經》講的。
【講】此引證。當知是叮咛告誡。】所以說【應當知識。積罪假使是有體相者。則盡虛空界。皆不能容受。】太多了,無始劫來的罪業太多,雖百年晝夜,【雖然于百年中。晝夜稱念彌陀十萬聲。一一聲皆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其所已滅罪。不過如爪上土。(印度呼手,多呼爲爪。)】佛在講經的時候,大衆當中:你們在用功,那麼念佛,我這泥土,佛祖抓起來,指甲,抓上就是指甲,指甲,指甲所黏的泥土比較多還是大地的泥土比較多,當然是說【未滅之罪。如大地之土。】比較多,泥土比較多,他說: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業就像大地的土,我們若散心念佛,雖然說我們有在念佛,散心念佛,我們不能得到利益,得到利益就像爪上土,就像指甲裏面一點而已,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罪業就像泥土那麼多,現在念阿彌陀佛滅罪像指甲上面的泥土,【其相去幾何?】
【解】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複叁軍能製耳。
【講】此專重一心不亂。唯有念佛。念到事理二種一心不亂。則有殊勝力用。必得往生。譬如健人。指勇健之將被圍。】他很強健,他受到外圍被包,但是因爲他【以有勇健之力。可以突破重圍。(言娑婆世界。)】把我們圍起來,所以【挺身而出。非複叁軍之力所能製耳。叁軍。】因爲太強健,【喻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也。】我們要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亂,這樣力量才會強大,才會強大,講實在的堅信,堅信切願決定往生。
【解】然稱名便爲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我們前面有講金剛就是很堅固,終不可壞。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有一個老人要出家。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人要來求出家,五百個阿羅漢都說這個人沒有善根,【五百聖衆皆謂無善根。佛言】佛說【:此人無量劫前爲虎逼。】這個逼就是跟那個逼迫一樣,【失聲稱南無佛。】失聲就是不經意,不是念到失聲,沙啞,不是這意思,失聲就是不經意,像我們走樓梯走得滑倒,阿彌陀佛,滑倒,或是臉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是盤子被打破,不經意被他念出來,爲虎所逼,不經意被他念出來,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剛好遇到我成道,剛好遇到我成道,【非二乘】二乘就是聲聞跟緣覺,他的【(慧)】眼跟他的【[道]眼所知也。】由他所看的五百世,有的大阿羅漢就看得比較遠,所以他藉著二乘人的眼宿命通所觀察,還不能了解這個人有善根,佛才有辦法說無量劫以前。
【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者)。】法華就是《法華經》,《法華經》說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都已經成佛,意思就是說我們要了解,散心念佛他是作未來的遠因,也會成佛,成佛,但是力量比較慢。【豈不信(欤)[哉]?
【講】此喻證。念佛便爲成佛種子。永劫不壞。如金剛之堅固。終不可壞。引佛世一老人爲證。失聲念佛一聲。當爲得度之因。況專心念。一心不亂念耶。又引法華經。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塔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寺,我們現在講塔就是指納骨塔,納骨堂,所以現在中國人若在講塔就是講死人的地方,講實在的,不是,塔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寺院,寺院,所以我們若到泰國看,人家寺廟都建榙的形狀,我們現在建塔的形狀都放死人,放骨頭,所以變成不了解的人看到:入于塔廟中,他就不了解塔廟,佛當時在世叫做塔,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寺院的意思,寺院的意思,【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豈有不信哉。】我們難道不相信嗎?意思是說稱名,只要你有念佛就是成佛的種子,金剛種不壞,他就舉例老人要求出家,羅漢觀察沒有,佛就說有,這就是無始劫來所念佛一句而已。
【解】伏願缁素智愚。于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爲難。而辄生退诿。勿視爲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爲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爲深。而弗敢承任。
【講】此誡勸也。伏願缁素智愚者。】缁就是黑色,素就是白。就是【缁指出家人。著染衣曰缁。素指在家人。著白衣爲素。】唯願出家人、在家人,你若到泰國看,在家人去寺廟都穿白色的衣服,【無論上智下愚。】上,智慧的人,下是愚癡的人,【于此至簡易。至直捷之無上圓頓法門。勿(不可也。)視爲圓頓難修。】很難修他就不敢修,【而辄生退卻推诿。】而辄就是往往,辄生退卻推诿,辄就是往往,往往會生退卻推诿,诿,那個念wěi,就是推辭的意思,诿。【勿視爲直捷易行。】也不可以覺得它太過于簡單,不要覺得淨土法門很簡單,太簡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而已,【而漫不策勵精勤。】就不要用功,不要精進,【勿視爲簡易淺近。】不要認爲那太過于簡單,【而妄致】妄致就是狂妄,【藐(小也。)視輕慢。】妄致就是狂妄,藐視輕慢,【勿視爲無上高深。】也不要認爲那很深奧,無限地深奧,【而不敢承當擔任。】這樣就不能荷擔如來的家業,【此句明第一義谛。即心即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之理。
【解】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即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即佛故。)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讀者當知此優昙缽羅花出現時也。)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講】此文明叁要。所念之佛。即境要。以一句佛號爲系心之境。】將這個心抓住,【不可思議者。以佛即是心故。能念之心。即心要。心爲諸法之本也。不可思議者…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