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P21

  ..续本文上一页跟行行叫做二行,【亦不出一心。所以名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也。

  【解】观经称佛名故。】这《十六观经》讲,讲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什么有办法这样呢?这就是声声句句圆满具足信愿行,福善若是多,所以灭罪就多。【此之谓也。】这就是这样说,【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你若福不够,善不够,你怎么有办法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呢!意思是说我们声声句句圆满具足了信愿行,所以福善才会这么多,才会灭这么多的罪。

  【讲】此引经作证。观经称佛名故。于念念中。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声声圆具信愿行。福善既多。所以灭罪亦多。末二句反言者。福善不多。安能灭罪如此之大。】【()

  【解】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我们临命终猛切念佛能够除罪,那么平时我们若至心念佛是不是有办法除罪呢?因为都强调这个临命终,现在人家就在怀疑,那么平时呢?

  【答:如日出。】就像日光出来黑暗全都消失,【群(暗)[闇]消。】现在觉悟到仿佛就像日光出来一样,觉悟到一心念佛,信愿行具足,所有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中有佛就像日光一出来黑暗全都消失,智慧之力就现前,愚痴的惑业就灭,所以说【称(佛)[洪]名。万罪灭。】因为我们有觉悟到。

  【讲】此疑临终猛切念佛。能除多罪。平日至心念佛。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者。此以喻明。谓众生将心造罪时。依惑起业。无明惑起。智慧日落。则全明成暗。今觉悟念佛。如日一出。群暗自消。智慧之日既现。愚痴惑业自灭。故曰称佛名万罪灭也。】【()

  【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现在又开始在怀疑,临命终猛切去念可以除罪,平时至心念佛是不是除罪?答案是肯定,现在问:请问散心杂念,不专心的,那些散心杂念就是一边拿念珠一边看电视,一边去菜市场,一边讲话那种念佛,这句话要注意!散心持名也除罪否?

  【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这句话就是说平时你不专心念佛,一面讲话一面念佛,一面看电视一面念佛,不专心,每天到外面乱跑,东奔西跑,这样是不是能够除罪?名号功德是不可思议,宁不除罪,宁,怎么会不除罪,也是会除罪,底下那句,but,but,but,不不一定往生,这句就最麻烦了,你念佛、念佛很多功德,可以灭罪,但是不一定往生,这样就很麻烦了,不能决定往生,意思是说散心杂念没有力量,有结善缘会除罪,但是没有力量,底下说【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你散心杂念,散心杂念,散心没有办法抵挡无始劫以来累积的习气,我们无始劫以来累积的习气就是什么?你知道吗?就是说我们的心很想要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但是我们的欲望或是我们的习气控制不住,控制不住,简单讲就是散心念佛控制这习气,这业力,控制不住,世间人所讲的克服不了,所以还要再继续六道轮回中,念佛有一些善根,下辈子当皇后,下辈子做股票马上涨停板,有钱,下辈子他做事情的时候遇到贵人,初出来唱歌他就遇到导演,马上唱歌演电演,一炮而红,就是念佛有福德因缘,所遇到的都是好人,但是就不能往生,这辈子,下辈子的福,你又没有来信佛,没有来拜佛,福报享受完了,又不晓得到哪一道了?又迷迷糊糊了,若又没有听到法师开示他又迷迷糊糊,又迷糊了,所以念佛不能散心念佛,要坚心念佛,义无反顾拿死做赌注,用你生命去赌,用生命,世间最可贵的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我们若能用生命去念佛,生死决定会了。

  【讲】此疑散心称名。能否除罪?答。佛之名号。具足万德。不可思议。岂有不除罪之理。但不一定往生净土。下二句明不往生之故。以悠悠(心不专也。)散善。散心称名为悠悠散善。力不充分。所以难敌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众罪也。

  【解】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我现在解释:当知积罪,假使有体有相,我们累劫所造的恶业,我们累劫所造的恶业若是有体、有相,就是有这个硬的东西,有形相的东西,所以《华严经》说业若有形,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我们所造的业若是有形的,那无量无边的这个业,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这《华严经》讲的。

  【讲】此引证。当知是叮咛告诫。】所以说【应当知识。积罪假使是有体相者。则尽虚空界。皆不能容受。】太多了,无始劫来的罪业太多,虽百年昼夜,【虽然于百年中。昼夜称念弥陀十万声。一一声皆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其所已灭罪。不过如爪上土。(印度呼手,多呼为爪。)】佛在讲经的时候,大众当中:你们在用功,那么念佛,我这泥土,佛祖抓起来,指甲,抓上就是指甲,指甲,指甲所黏的泥土比较多还是大地的泥土比较多,当然是说【未灭之罪。如大地之土。】比较多,泥土比较多,他说: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业就像大地的土,我们若散心念佛,虽然说我们有在念佛,散心念佛,我们不能得到利益,得到利益就像爪上土,就像指甲里面一点而已,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罪业就像泥土那么多,现在念阿弥陀佛灭罪像指甲上面的泥土,【其相去几何?】

  【解】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讲】此专重一心不乱。唯有念佛。念到事理二种一心不乱。则有殊胜力用。必得往生。譬如健人。指勇健之将被围。】他很强健,他受到外围被包,但是因为他【以有勇健之力。可以突破重围。(言娑婆世界。)】把我们围起来,所以【挺身而出。非复三军之力所能制耳。三军。】因为太强健,【喻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也。】我们要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乱,这样力量才会强大,才会强大,讲实在的坚信,坚信切愿决定往生。

  【解】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我们前面有讲金刚就是很坚固,终不可坏。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有一个老人要出家。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要来求出家,五百个阿罗汉都说这个人没有善根,【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佛说【: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这个逼就是跟那个逼迫一样,【失声称南无佛。】失声就是不经意,不是念到失声,沙哑,不是这意思,失声就是不经意,像我们走楼梯走得滑倒,阿弥陀佛,滑倒,或是脸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是盘子被打破,不经意被他念出来,为虎所逼,不经意被他念出来,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刚好遇到我成道,刚好遇到我成道,【非二乘】二乘就是声闻跟缘觉,他的【(慧)】眼跟他的【[道]眼所知也。】由他所看的五百世,有的大阿罗汉就看得比较远,所以他藉着二乘人的眼宿命通所观察,还不能了解这个人有善根,佛才有办法说无量劫以前。

  【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者)。】法华就是《法华经》,《法华经》说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都已经成佛,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了解,散心念佛他是作未来的远因,也会成佛,成佛,但是力量比较慢。【岂不信(欤)[哉]?

  【讲】此喻证。念佛便为成佛种子。永劫不坏。如金刚之坚固。终不可坏。引佛世一老人为证。失声念佛一声。当为得度之因。况专心念。一心不乱念耶。又引法华经。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塔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寺,我们现在讲塔就是指纳骨塔,纳骨堂,所以现在中国人若在讲塔就是讲死人的地方,讲实在的,不是,塔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寺院,寺院,所以我们若到泰国看,人家寺庙都建榙的形状,我们现在建塔的形状都放死人,放骨头,所以变成不了解的人看到:入于塔庙中,他就不了解塔庙,佛当时在世叫做塔,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寺院的意思,寺院的意思,【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岂有不信哉。】我们难道不相信吗?意思是说称名,只要你有念佛就是成佛的种子,金刚种不坏,他就举例老人要求出家,罗汉观察没有,佛就说有,这就是无始劫来所念佛一句而已。

  【解】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讲】此诫劝也。伏愿缁素智愚者。】缁就是黑色,素就是白。就是【缁指出家人。著染衣曰缁。素指在家人。著白衣为素。】唯愿出家人、在家人,你若到泰国看,在家人去寺庙都穿白色的衣服,【无论上智下愚。】上,智慧的人,下是愚痴的人,【于此至简易。至直捷之无上圆顿法门。勿(不可也。)视为圆顿难修。】很难修他就不敢修,【而辄生退却推诿。】而辄就是往往,辄生退却推诿,辄就是往往,往往会生退却推诿,诿,那个念wěi,就是推辞的意思,诿。【勿视为直捷易行。】也不可以觉得它太过于简单,不要觉得净土法门很简单,太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而已,【而漫不策励精勤。】就不要用功,不要精进,【勿视为简易浅近。】不要认为那太过于简单,【而妄致】妄致就是狂妄,【藐(小也。)视轻慢。】妄致就是狂妄,藐视轻慢,【勿视为无上高深。】也不要认为那很深奥,无限地深奥,【而不敢承当担任。】这样就不能荷担如来的家业,【此句明第一义谛。即心即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之理。

  【解】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即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即佛故。)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读者当知此优昙钵罗花出现时也。)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讲】此文明三要。所念之佛。即境要。以一句佛号为系心之境。】将这个心抓住,【不可思议者。以佛即是心故。能念之心。即心要。心为诸法之本也。不可思议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