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达理。便是理持。了达所信西方阿弥陀佛。即是我心理具。】我的心就是无相,所以我的心本性就是有这个阿弥陀佛,因此我的心若证悟到无生,阿弥陀佛就现前,就通达一心不乱,【即是我心事造。即以自心理具事造万德洪名。以为系心之境。以心缘境。以境系心。心境不相舍离。令不暂时或忘。悟明全境是心。全心即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此亦思慧。即是理持。】理持。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一心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此初学要期之法,下根则有若干七日,亦是随乐克期之法。)
【讲】此别明修慧。先明七日克期。】所以我们现在打佛七都是七日,七日就是圆满的意思,圆满的意思。【一日至七日者。乃克定期限。以办生死大事也。念佛三昧得成。即生死大事所作已办。何以故。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此云正定。)功成。不乱即正定也。七之为数。世间所重。】就是圆满日。【故斋戒则定七日。持咒则定七遍。荐亲】就是拔度。拔度【则定七七。】四十九日,【今念佛亦定七日。以验根机之利钝。而分三昧之浅深。】荐亲,超度亡者,七七,四十九天。底下说:
【利根一日即不乱者。根机灵利。天性敏捷。于克期取证中。才经一日念佛之功。即得一心不乱。非谓受持念佛法门第一日。乃谓平时或散或定。不得一心。于克期取证中。勇猛精进。一日念佛。三昧功成也。
○钝根要经七日精进。方得不乱。中根或二日三日四五六日不定。此亦大略分之。
又利根者。志性坚固。平日工夫纯熟。于克期办事中。万缘放下。一念精专。能经七日。皆得一心不乱。安住三昧之中。
○钝根者。于克期七日。仅得一日不乱。中根或能经六日五日四三二日。而能一心不乱。亦不一概。
以上乃据本经而言。其它诸部。克期念佛。长短不定。大本则定十日。文云: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十昼夜,十天,【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只要你十天,这是大本的,【此文似指在家之众。若于克期之中。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日。亦得往生。
○又《鼓音王经》:亦定十日。文云。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大集经》。定四十九日。文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现生之身。)即得往生。】现身就是这辈子。
○【又《般舟三昧经》。定九十日。文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常行常立就是不坐,绕佛,般舟三昧,【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这不可能,九十天不睡不可能,一般的人怎么有这种的定力,一天没睡就昏沉了,怎么有办法九十天不睡觉,所以说我们这里三月二十九要打这个佛七,诸位!一定要参加,无论如何一定要参加,我们讲这么多经典,这么好,打一、二次佛七。
○【又《文殊般若经》。亦定九旬。文云: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此与般舟。克期虽同。行法全异。】般舟三昧【彼则半行半立。此则全坐也。】都坐着。《文殊般若经》是全坐着;《般舟三昧经》是站着,要不然用走的。
【如上所引。皆以念佛功深。净业成就。然弥陀悲愿难量。即一日。或十念称名者。亦皆愿垂接引也。】接引,愿垂接引。【大本法藏愿云: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断。必生我刹。】【()
○若世俗之人。俗务不能摆脱。未得处于空闲。】不能有空闲,【专念彼佛。但每日早晚。】每一天,这要不间断才可以,每日早晚就是不能间断,【端身西向。】身西边合掌,【念十口气者。】十口气有的人都认为十念,十念法有的人说念十念,十声,十声,不是,念十口气,十念法是说吸一口气,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这口气尽,再吸第二口气,这样十次叫做十念法,没时间了,要上班了,五点多他爬不起来,六点多还在棉被里面,七点多才开始准备梳洗,看一看来不及,十念最快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念……,一口气,所以算一算,这方法对我而言最好,最好,这叫做藉气束心,藉着气来束我们的心,这样临命终十念就念得出来。【临终亦得往生。总而言之。念佛之法。但能一心。不论时之久暂。皆得往生。惟品位高下之分矣。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可订久伪。)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字字引商刻羽。)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讲】此别明修慧。】我们说闻、思、修,闻慧、思慧跟修慧,现在在讲修慧。【念佛以一心不乱。方为极则。】最重要叫极则,【方是真修。】这才是真正在修行。【一心不乱者。即纯一其心。专念弥陀。三昧现前。而不动乱。不起妄念。不落知解。】不落入知解。【然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别。故曰一心亦二种。
不论事持理持者。事持。如闻说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即以一念。而除众念。由未达理。故曰事持。】整段的意思就是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每一念全都分明,而且行住坐卧都按照这种念,这叫做事持,简单讲就是这样。
【理持。如闻说念佛法门。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忘。】就是能念跟所念全都忘记,【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由达理故。是曰理持。
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者。念佛是圆顿修法。下事理二持。皆约圆教判。持名至圆五品位。】前面有讲过了,【伏见惑烦恼。至圆初信。除见惑烦恼。乃至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断。为见思先尽。此皆事一心也。】这是分位,藏、通、别、圆教所判教的稍微有点不同,稍微有点不同,以前都有讲过了。
○【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者。】理一心不乱,【由事持。持至圆初住位。】圆教的初住就见法身了,【破一品无明。】见法身,【藏心开显。藏心。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心。】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这是无相法,般若德就是智慧,解脱德就是自在,三德密秘之心,【此心向为无明所覆。不得显现。今念佛功深。能破一品无明。藏心开显。即证一分三德。可以亲见本性法身佛。名理一心也。
○事一心我执亡。不为见思所乱者。】见惑、思惑所乱,【如念到事一心。则我执已亡。见思, 惑尽。故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法执尽。不为二边所乱者。若念到理一心。则法执已尽。无明亦破。双舍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所以说事一心就是我执破,事一心不乱就是断第六意识,伏第七意识的一半,若念到事一心不乱,我执就没有,见思惑就了,所以就不会被见思惑所扰乱,若念到理一心不乱,法执也没有,就没有空有的东西,全都尽,【故不为二边所乱。】空有两边,不为两边所乱,【此一心不乱。乃为修慧。
此中一心不乱。该括《观经》三种心:
○一至诚心。】至诚心就是【无伪无妄故。此一心不乱。惟精惟一。更无伪妄。即至诚心也。】简单讲我今天拜佛、念佛只为一个目的,要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世界,人家说名,争夺这个名,没这个必要,我来到这个地方,有的人拜佛拜面子的,要让人觉得我很有修行,没有用,你现在骗别人骗得过,临命终骗不过,所以至诚心就是没有虚伪,我来到这个地方我不为名也不为利,只为了一项,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了生脱死,我是老老实实的人。
○【二深心。具足善法故。此一心不乱。诸妄不起。万善同归。即深心也。
○三回向发愿心。回向有三:
一回向真如。此一心不乱。念念旋元自归真如实际。即回向真如。
二回向佛道。此一心不乱。念念相应。念念佛。即回向佛道。
三回向众生。此一心不乱。自性众生。悉皆得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有人来问这个,信徒来问:师父!自性众生誓愿度,我这句话听不懂,我讲给你听:众生、众生就是集烦恼之所生,自性众生誓愿度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烦恼一直生起来,一直生起来就是众生,用这个般若智慧,自性有般若的智慧,悟到,悟到之后就放下,就破我执、法执,众生就化作我们的佛,佛心,所以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所产生的智慧就破这个烦恼,超越这个生死,这叫做自性众生誓愿度。悉皆得度,【自行化他。即回向众生。
合此三者。即回向发愿心也。
又即起信论之三心。
○一直心。正念真如故。此一心不乱。不落有念。(有佛处不得住。)不落无念】没有落入有念,也没有落入无念。“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不落入无念。【有无不著。全归中道。即直心正念真如也。
○二深心。乐集诸善法故。此一心不乱。六度齐修。万行具足。(《那先经》云:诸善之中,独有一心,最为第一,【一其心者,诸善随之。)】一心就全都清净了,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了,了悟到缘起性空的道理,噢!我发现生命就是这样,真正的生命就是安详,真正的生命就是安详,你在安祥当中会发出无量的智慧,你在安祥当中你会过着很快乐的日子,你受一切的,怎么样子的侮辱伤害,你都若无其事,什么东西若来到安祥的心态里面就没有恨,安详可以解决一切的嫉妒、恨、不满,安详就是我们真正的生命,《六祖坛经》让我悟到很深,缘起性空,空性,一切时空当中都用这个空性去修行,无往不利,烦恼没办法动摇我们的内心,逆境,欢喜心,顺境,没有感觉,人家赞叹你,也这样而已,只要你内心安详,我没有对不起良心,非常地安详,天地万物与我了不相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