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達理。便是理持。了達所信西方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理具。】我的心就是無相,所以我的心本性就是有這個阿彌陀佛,因此我的心若證悟到無生,阿彌陀佛就現前,就通達一心不亂,【即是我心事造。即以自心理具事造萬德洪名。以爲系心之境。以心緣境。以境系心。心境不相舍離。令不暫時或忘。悟明全境是心。全心即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此亦思慧。即是理持。】理持。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一心不亂。【中根二叁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叁二日不定。](此初學要期之法,下根則有若幹七日,亦是隨樂克期之法。)
【講】此別明修慧。先明七日克期。】所以我們現在打佛七都是七日,七日就是圓滿的意思,圓滿的意思。【一日至七日者。乃克定期限。以辦生死大事也。念佛叁昧得成。即生死大事所作已辦。何以故。一心不亂。即念佛叁昧(此雲正定。)功成。不亂即正定也。七之爲數。世間所重。】就是圓滿日。【故齋戒則定七日。持咒則定七遍。薦親】就是拔度。拔度【則定七七。】四十九日,【今念佛亦定七日。以驗根機之利鈍。而分叁昧之淺深。】薦親,超度亡者,七七,四十九天。底下說:
【利根一日即不亂者。根機靈利。天性敏捷。于克期取證中。才經一日念佛之功。即得一心不亂。非謂受持念佛法門第一日。乃謂平時或散或定。不得一心。于克期取證中。勇猛精進。一日念佛。叁昧功成也。
○鈍根要經七日精進。方得不亂。中根或二日叁日四五六日不定。此亦大略分之。
又利根者。志性堅固。平日工夫純熟。于克期辦事中。萬緣放下。一念精專。能經七日。皆得一心不亂。安住叁昧之中。
○鈍根者。于克期七日。僅得一日不亂。中根或能經六日五日四叁二日。而能一心不亂。亦不一概。
以上乃據本經而言。其它諸部。克期念佛。長短不定。大本則定十日。文雲: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十晝夜,十天,【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刹。】只要你十天,這是大本的,【此文似指在家之衆。若于克期之中。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日。亦得往生。
○又《鼓音王經》:亦定十日。文雲。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大集經》。定四十九日。文雲: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現生之身。)即得往生。】現身就是這輩子。
○【又《般舟叁昧經》。定九十日。文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常行常立就是不坐,繞佛,般舟叁昧,【一心系念。于叁昧中。得見阿彌陀佛。】這不可能,九十天不睡不可能,一般的人怎麼有這種的定力,一天沒睡就昏沈了,怎麼有辦法九十天不睡覺,所以說我們這裏叁月二十九要打這個佛七,諸位!一定要參加,無論如何一定要參加,我們講這麼多經典,這麼好,打一、二次佛七。
○【又《文殊般若經》。亦定九旬。文雲: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于佛。即成叁昧。此與般舟。克期雖同。行法全異。】般舟叁昧【彼則半行半立。此則全坐也。】都坐著。《文殊般若經》是全坐著;《般舟叁昧經》是站著,要不然用走的。
【如上所引。皆以念佛功深。淨業成就。然彌陀悲願難量。即一日。或十念稱名者。亦皆願垂接引也。】接引,願垂接引。【大本法藏願雲: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一晝夜不斷。必生我刹。】【()
○若世俗之人。俗務不能擺脫。未得處于空閑。】不能有空閑,【專念彼佛。但每日早晚。】每一天,這要不間斷才可以,每日早晚就是不能間斷,【端身西向。】身西邊合掌,【念十口氣者。】十口氣有的人都認爲十念,十念法有的人說念十念,十聲,十聲,不是,念十口氣,十念法是說吸一口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這口氣盡,再吸第二口氣,這樣十次叫做十念法,沒時間了,要上班了,五點多他爬不起來,六點多還在棉被裏面,七點多才開始准備梳洗,看一看來不及,十念最快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念……,一口氣,所以算一算,這方法對我而言最好,最好,這叫做藉氣束心,藉著氣來束我們的心,這樣臨命終十念就念得出來。【臨終亦得往生。總而言之。念佛之法。但能一心。不論時之久暫。皆得往生。惟品位高下之分矣。
【解】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可訂久僞。)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爲見思所亂。(字字引商刻羽。)理一心不爲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講】此別明修慧。】我們說聞、思、修,聞慧、思慧跟修慧,現在在講修慧。【念佛以一心不亂。方爲極則。】最重要叫極則,【方是真修。】這才是真正在修行。【一心不亂者。即純一其心。專念彌陀。叁昧現前。而不動亂。不起妄念。不落知解。】不落入知解。【然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別。故曰一心亦二種。
不論事持理持者。事持。如聞說念佛法門。可以橫超叁界。帶業往生。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二念。即以一念。而除衆念。由未達理。故曰事持。】整段的意思就是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每一念全都分明,而且行住坐臥都按照這種念,這叫做事持,簡單講就是這樣。
【理持。如聞說念佛法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極而空。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能所雙忘。】就是能念跟所念全都忘記,【心佛一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由達理故。是曰理持。
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者。念佛是圓頓修法。下事理二持。皆約圓教判。持名至圓五品位。】前面有講過了,【伏見惑煩惱。至圓初信。除見惑煩惱。乃至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斷。爲見思先盡。此皆事一心也。】這是分位,藏、通、別、圓教所判教的稍微有點不同,稍微有點不同,以前都有講過了。
○【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者。】理一心不亂,【由事持。持至圓初住位。】圓教的初住就見法身了,【破一品無明。】見法身,【藏心開顯。藏心。乃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藏之心。】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這是無相法,般若德就是智慧,解脫德就是自在,叁德密秘之心,【此心向爲無明所覆。不得顯現。今念佛功深。能破一品無明。藏心開顯。即證一分叁德。可以親見本性法身佛。名理一心也。
○事一心我執亡。不爲見思所亂者。】見惑、思惑所亂,【如念到事一心。則我執已亡。見思, 惑盡。故不爲見思所亂。理一心法執盡。不爲二邊所亂者。若念到理一心。則法執已盡。無明亦破。雙舍空有二邊。全歸中道。】所以說事一心就是我執破,事一心不亂就是斷第六意識,伏第七意識的一半,若念到事一心不亂,我執就沒有,見思惑就了,所以就不會被見思惑所擾亂,若念到理一心不亂,法執也沒有,就沒有空有的東西,全都盡,【故不爲二邊所亂。】空有兩邊,不爲兩邊所亂,【此一心不亂。乃爲修慧。
此中一心不亂。該括《觀經》叁種心:
○一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無僞無妄故。此一心不亂。惟精惟一。更無僞妄。即至誠心也。】簡單講我今天拜佛、念佛只爲一個目的,要了生脫死,往生極樂世界,人家說名,爭奪這個名,沒這個必要,我來到這個地方,有的人拜佛拜面子的,要讓人覺得我很有修行,沒有用,你現在騙別人騙得過,臨命終騙不過,所以至誠心就是沒有虛僞,我來到這個地方我不爲名也不爲利,只爲了一項,爲了往生極樂世界,了生脫死,我是老老實實的人。
○【二深心。具足善法故。此一心不亂。諸妄不起。萬善同歸。即深心也。
○叁回向發願心。回向有叁:
一回向真如。此一心不亂。念念旋元自歸真如實際。即回向真如。
二回向佛道。此一心不亂。念念相應。念念佛。即回向佛道。
叁回向衆生。此一心不亂。自性衆生。悉皆得度。】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有人來問這個,信徒來問:師父!自性衆生誓願度,我這句話聽不懂,我講給你聽:衆生、衆生就是集煩惱之所生,自性衆生誓願度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煩惱一直生起來,一直生起來就是衆生,用這個般若智慧,自性有般若的智慧,悟到,悟到之後就放下,就破我執、法執,衆生就化作我們的佛,佛心,所以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所産生的智慧就破這個煩惱,超越這個生死,這叫做自性衆生誓願度。悉皆得度,【自行化他。即回向衆生。
合此叁者。即回向發願心也。
又即起信論之叁心。
○一直心。正念真如故。此一心不亂。不落有念。(有佛處不得住。)不落無念】沒有落入有念,也沒有落入無念。“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不落入無念。【有無不著。全歸中道。即直心正念真如也。
○二深心。樂集諸善法故。此一心不亂。六度齊修。萬行具足。(《那先經》雲: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爲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一心就全都清淨了,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了,了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噢!我發現生命就是這樣,真正的生命就是安詳,真正的生命就是安詳,你在安祥當中會發出無量的智慧,你在安祥當中你會過著很快樂的日子,你受一切的,怎麼樣子的侮辱傷害,你都若無其事,什麼東西若來到安祥的心態裏面就沒有恨,安詳可以解決一切的嫉妒、恨、不滿,安詳就是我們真正的生命,《六祖壇經》讓我悟到很深,緣起性空,空性,一切時空當中都用這個空性去修行,無往不利,煩惱沒辦法動搖我們的內心,逆境,歡喜心,順境,沒有感覺,人家贊歎你,也這樣而已,只要你內心安詳,我沒有對不起良心,非常地安詳,天地萬物與我了不相幹,…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