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第叁卷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韬光圓瑛講

  

受度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錄

  丙二正報妙分二丁初征釋名號二別釋主伴初分二戊初征二釋今初

  【經】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你的意思如何?你知道那尊佛祖的法號叫做阿彌陀,你知道嗎?底下說:

  【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那麼這本經,的示就是標示,如何持名的妙行,【故特征釋名號。】一問一答叫做征釋,自己問,自己答叫做征釋,征釋,我們說征求,是不是?那麼征釋就是說一問一答,自己假設的問,佛才自己答叫做征釋名號,最主要是解釋阿彌陀是什麼意思,【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就是無二心,不會懷疑,無複疑貳也,要讓我們一心專修。

  【講】此經乃是如來。的確指示。】指示什麼呢?【持名念佛之妙行。故特征】就是特別問【佛名而解釋之。

  持名而稱妙行者:一但持一句佛號。而得叁界橫超。此簡捷妙。】最簡單,第一只要你好好持這句佛號你就可以超出叁界。

  【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此殊特妙。】在座諸位!這帶業往生要注意聽,帶善業,帶清淨業,不是叫你整天跑去殺人放火,偷盜邪淫,這樣我也會往生,不是這意思,聽到佛法,聽到這淨土法門,要好好去行善,帶善業來往生。此殊特奧妙。

  【叁但得往生淨土。便證叁種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叁種不退,【此圓頓妙。故稱妙行。

  此文釋正報妙。正報有主有伴。】主就是阿彌陀佛,伴就是菩薩跟聲聞跟那些人民。【先征釋化主名號。故問當機。】當機,旁邊寫:舍利弗,講《彌陀經》這本經哪個是當機者?當機就是舍利弗,舍利弗就是這本經的當機者,適合講這本經典。【在汝之意。以爲雲何?彼佛因何之故。號爲阿彌陀?就此一征。正欲人因名思義。深信萬德洪(大也)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之心也。

  初征竟。

  戊二釋分二己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

  【解】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翻譯作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光就是我們所講的空間,壽就是我們所講的時間,這確實是很奧妙,無量光,無量壽,就是空間無量,生命無量,時間也無量。【(確妙。)。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法界的體不是講橫就是講直。【舉此體作彌陀身土。】叁身跟四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速須信入。)[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每一個衆生都有無量光,無量壽,這就是我們本覺,本性裏面大家都有的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我們開始持名就開始有這個覺性出來,合本就是始覺合這個本覺,始覺配合本覺,【始本不二。生佛不二。】衆生就是佛,佛就是衆生。【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要記得!這句是很深奧,一念相應一念佛,簡單講,你若念不相應你就沒有佛,你看這句很單純,但是這句就是功夫,要特別這句,我在念佛的時候,我清清楚楚,我一心求生淨土,我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我知道有一尊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在等我們,一心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我一念相應,一念佛本性的佛就現前,念念相應就念念佛,你若念念有相應,你念念佛性就跑出來,阿彌陀佛就現前,這句話若相反就不同了,一念不相應,千百萬念就沒有用,就沒有佛,這句話就要反過來,你若念得不相應,你再怎樣用功,沒有作用,沒有用,念佛當中沒有帶有願力,念佛當中沒有帶著清淨的心,沒有帶著慈悲心,只想:我念一念要消災,我念一念要消災,用這種心,這樣就不對,不對,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講】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釋迦本師。以光壽無量二義。收盡一切無量之義。非彌陀但具光壽二義也。光則橫遍十方。(如日光徹上、徹下、遍照十方。)壽則豎窮叁際。(過去、現在、未來。)光壽二義。即彌陀心性。光則寂而常照。】把筆拿起來,那個常照要加強那個“照”字,這個光是形容這個照字,光是形容那個“照”字。【不變常隨緣也。】把筆拿好,那個“隨緣”要加強筆記,畫一條杠,尤其是那個“隨緣”兩個字,簡單講,光是形容照,是形容隨緣,所以應該這樣念,光則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法師讀“光則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這兩句時,把“照”和“隨緣”讀的很重),那麼這樣子就可以襯托出光就是在形容照的力量,不變就是在形容隨緣的重要。【壽則照而常寂。隨緣常不變也。】我們的生命是無量壽,雖然有照而常寂,“常寂”這兩個字要畫好,常常清清淨淨,永遠如此,就是說你若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永遠得到清淨,無量無限的生命,簡單講一句,就是不會死,隨緣常不變。注意那個不變兩個字,你若有隨緣,常不變,所以這壽就是教我們念佛念到後來,本性感應到佛現前,佛的願力接引我們,那麼我們到極樂世界也無量壽,無量光,也可以照而常寂,隨緣而常不變,所以壽是說寂寂不變,加重這兩個字。【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之全體。爲十界之綱宗。乃諸法之實相。故舉此作彌陀叁身四土。叁身四土。乃此體之所現。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光壽無量。】生命也是無量,【亦此體之所成也。

  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者。本覺理性。即衆生人人本有之佛性。此性橫遍豎窮。寂照照寂。即光壽無量之義。持名即始覺合本者。執持名號。能持之心即始覺。所持佛號即本覺。始覺不離本覺。本覺具足始覺。故曰始本不二。如摩尼珠。】摩尼寶珠【珠具光明。還照珠體。光不離珠。珠不離光。光珠不二也。

  生佛不二者。生心如是。橫遍豎窮。寂照照寂。佛心亦如是。佛號亦如是。故念佛衆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即相契合。)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也。

  

己初約光明釋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那尊佛祖就是光明無量照著十方國土,沒有任何的障礙,這叫做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在講阿彌陀佛照十方國,我怎麼沒看到,我們無明遮住怎麼看得到,就像一個瞎子看不到太陽光,但是他感覺得出來,感覺得出來春天到了,夏天到了,冬天到了,只能用感覺的,不然瞎子他沒看到,沒有太陽,沒有日光,實在是有日光,他沒有看到,無明就是這樣,心,本性被遮住,與佛不相應。

  【解】心性寂而常照。(一切諸佛之心要。)故爲光明。】我們這個本性寂而常照就是一切諸佛的心要,所以叫做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

  【講】此釋佛光無量。先約證釋。首句爲一切諸佛心要。諸佛心性。悉皆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故爲光明。遍照法界。今彌陀從因至果。複本心源。徹證心性無量之體。稱體起用。故光明無量也。】【()

  【解】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就是說諸佛都徹悟到他的本性,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願力不同,釋迦牟尼佛他就跟娑婆世界有緣,藥師佛他就跟東方琉璃世界有緣,阿彌陀佛他就跟極樂世界有緣,所以說隨因緣而立別名。【彌陀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他有發四十八大願,他成佛之後他的光要照百千萬億諸佛國土,【今果成如願也。(可悟心佛。)】【

  【講】此約願釋。前叁句佛佛道同。無有差別。而欲立別名者。必約差別因緣。如彌陀因中。爲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所以他【第十二願雲:設我得佛。】成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那由他就是億,【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那麼阿彌陀佛【今果成得如所願。可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

  【解】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方是極樂淨宗。)故別名無量光。然叁身不一不異。爲令衆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這段是在解釋法身、報身跟應化身,有的人照一由旬,有的人照十由旬,有的人是照千百由旬,有的人照一世界,有的人照十世界,有的人照千百世界,只有阿彌陀普照,叫做無量光,普照就是十方世界全都到,所以叁身,報身、化身、應身,不一就是說不能同一身,因爲叁身,不異就是也不能諱疾忌醫叁身,本來就同一體,爲衆生得四益,所以作此分別耳,我們剛才講的四悉檀,四悉檀就是四益。

  【講】此約叁身。簡】就是分別。分別這個【法身橫遍豎窮。】橫遍豎窮,【故光明亦無分際際限。】分際就是沒有界限,因爲法身是橫遍十方,豎窮叁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下、上,十方,所以十方也有,叁際也有,當然他是無分際,無,沒有一個界限。【報身以智慧爲身。乃稱性所現。】這個報身簡單講就是智慧爲身,以本性所顯現出來,【故光明】就是本性所顯現出來,【亦稱合真性。】簡單講光明就是本性叫做亦稱合真性,光明就是本性的光明,本性所顯現出來的光明,智慧之身。【法報二身。諸佛一如。】本性就有報身,清淨莊嚴之身,所謂清淨莊嚴之身,就是無相的法身,無相的法身又有無量的莊嚴,因爲他悟到空性。【應身光明。乃有差別。】應身就是應化身,【有照一由旬者。由旬無正翻。乃輪王巡狩】去打獵或是巡察,【停留之處。如此方驿館。】這個驿館就是以前沒有這個車子,這個馬若跑幾裏…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