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P16

  ..續本文上一頁的事情全部放下,生死比較重要,所以我若遇到逆境我都說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聖人,不要跟你計較,我要去當聖人了,我哪要在這裏跟你打轉,不要,報怨仇,沒有這個必要,你要報仇你自己去六道輪回,你要繼續六道輪回中,你自己去輪回,我不要,我要跑出六道輪回,與衆生沒有恩怨,你可以傷害到我,但是我不可以,我是要往生的人,你不要往生是你的事情,我是要往生的人,我不可以跟你結怨仇,所以若往生的人,頂門未冷,【此即往生之驗。往生之人。第八識從頂門而出。識離即冷。】意識若是離開就冷。【(古偈雲:佛頂眼生天,】若往生佛道的人,頭頂就是熱的,若眼睛熱的,眼生天就是眼睛最慢冷,意識從眼睛出來,那就是投生天上。【人心餓鬼腹,】我們人的心髒那裏若是熱的就是當人,餓鬼腹就是服務部最慢冷,全身都冷冰冰,腹部還熱的,這就是出世爲餓鬼道。【旁生在兩膝,】我們的雙膝,膝蓋,旁生就是畜生,畜生,若出世當畜生的人他的膝蓋最慢冷,【地獄腳板出。】腳底,我們踩在地上的那個腳底,若腳底出來就糟了,那就是惡業深重。【)即得往生。不經中陰】身【。】中陰身就是此生時,來生投胎以前,中間,還沒有出世的靈魂叫做中陰身,簡單講就是這樣。【不逾頃刻。】不會超出很短的時間,【一念之間。生極樂國。托質寶蓮。】將我們這個意識帶到極樂世界,【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養。】不用吃奶,【得清虛之身。】清靜像虛空的色身,【相好具足。純丈夫相。隨功行之淺深。分品位之高下。故有四土之分。

  【解】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最快,最圓滿,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每一念就是佛,【不勞觀想。】你也不用經過觀想。【不必參究。】你也不用去參禅,【當下圓明。無余無欠。】當下就是圓滿清淨,無余無欠。

  【講】此二段。乃結前正釋。啓後破疑。當知持名一法。但持一句佛號。何等簡單。一教便會。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往生。何等直捷。仍至頓至圓者。橫出叁界。頓超生死。一生同居。圓證叁不退也。何以有此奇勳。】勳就是功。爲什麼有這麼多奇妙之功力呢?【以念念即佛故。】每一念就是佛,【不勞別作觀想。】也不用觀想。【不必更加參究。】你就是不用參禅,你就是不用參禅,【一念當下圓明。具足無量法門。即觀想參究。亦不出一句名號中。無有盈余。】沒有剩下,【亦無欠阙。此一句佛號。即是大總相法門也。】【()

  【解】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以念念即佛故。)】阃就是界限。根機很利的人他也不能超過這個界限。【下下根亦(得)[能]臻其域。】根機比較差的人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叫做下下根亦(得)(能)臻其域,也可以達到那個範圍,以念佛就好,【(以念念即佛故。)】下根的人也是念念即是佛故,一樣,【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往往勝進就是說可以跳躍,凡夫一下子可以進入不可思議的淨土。這就是說我們所講的圓教接這個別教,圓接別,或者別接通,圓教接這個別教,就是別教直接通到圓教,這是往往勝進,別教接通就是別教接這個通教,【(方是極樂淨宗。)】往往勝進簡單講就是跳一級的意思,【亦不一概。】也是不能一概而論,意思是說下下根的人,鈍根的人有時候在修持,修淨土的一下子就會達到很高超的境界。【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圓收所以圓超。)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可以說橫該八教,就是包括八教,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豎徹五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所以徹底悲心,不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意思就是說這種淨土法門是很難相信。

  【講】上上根。如文殊普賢。皆發願求生極樂。二偈見前。不能逾(越也。)其阃者。】不能走過那個界限,上上根的等覺菩薩也要念佛,【謂等覺菩薩。尚不能超越其範圍。下下根。如鹦鹉八哥。學念彌陀。亦得往生。以臻(到也。)其域。】也可以“到也”達他的範圍,【極樂稱爲蓮域。】極樂世界稱爲蓮邦。

  【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者。所感應現之佛。有應化身。受用身之不同。所生土。有同居。方便。實報。寂光之不一。】沒有統一,不一定,【皆由能感叁慧之力。有勝有劣故。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各見所見。不往而往。各生所生矣。】不妨不來而來,不來,本性本來就不來,那麼本性不來,但是就凡夫來講方便講來,各見所見,不往而往,我們說往生極樂世界實在是不往,那麼方便說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各生所生,所以不來而來就各見所見,不往而住就各生所生,法身是同一體,大家都平等。

  【往往勝進。亦不一概者。此論蒙佛接引。往往有勝進接。如圓教接別教。】圓教接引這個別教,意思是說別教因緣根機若夠一下子就達到圓教,【別教接通教。】就是通教根機若夠,一下子就跳到別教。【不按位接者居多。】不按照藏、通、別、圓來接,【亦不是一概如是也。

  此持名念佛法門。圓滿具足。可謂橫該(包括。)頓。漸。秘密。不定。】可以包括頓、漸、秘密、不定。【(化儀四教。)藏。通。別。圓。】化儀四教就是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別、圓,【八教。】那麼這些我們五時八教裏面都講得很清楚,在這裏不再重複。【豎而論之。亦可徹于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涅槃時。)。所以如來徹底悲心。不待問而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解】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有人這樣懷疑這樣問,《十六觀經》都教人要作這個觀想,爲什麼你說持名念佛不用觀想呢?

  【答:此義即出《觀經》。】這個義理是出自《十六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因爲觀這個諸佛的像,極樂世界清淨觀,不是凡夫的心力可以做得到的,凡夫都是妄想心,怎麼有辦法觀想那個微細清淨的極樂世界觀得出來,或是觀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不來,【故于第十叁。別開劣像之觀。】就觀比較差勁的,觀比較差勁的。【而障重者。】障礙很重的人,障重者,障礙很重的人,【猶不能念彼佛。】還是沒辦法念,【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意思是說勝觀,佛像觀不出來,再來,在第十叁觀再開出,劣觀,劣像,就是說比較小尊的,更小尊的,還是沒辦法觀,所以在第十六觀就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業障很深重,【故專主第十六觀。】最重要就是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丈六就是勝觀,八尺就是劣觀之像觀,【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這意思就是說無量壽的名,未嘗不是,未嘗不是,心是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意思就是這樣,心作就是是心作佛,心是就是是心是佛,這個心就是佛,【故觀劣者。】觀比較差勁的,【不勞勝觀。而稱名者。】只要你執持名號,【並不勞觀想也。】也不用觀想。

  【講】此下釋疑。因前雲。不勞觀想。】不必經過觀想,【故假設疑問。而解釋之。

  問:《觀經》專明作觀。】專門作觀想,專門作觀想,【此是佛說。】這是佛說,【今何謂不勞觀想?】現在爲什麼你說不用觀想呢?

  【答。以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殊勝之觀法。非凡夫心力所能及。勝觀者。即觀彼佛報身之相。】報身一尊佛的頭就比我們地球還大,你怎麼有辦法觀呢?你怎麼有可能呢?對不對?不可能,我們根本就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在池水上。】在池子的上面,【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佛一根白毫就是一根白毛,宛轉這樣繞、這樣繞,五大須彌山,像須彌山那麼大,佛的一根毛五大須彌山就是五座須彌山那樣,我們所說的喜瑪拉雅山,佛的一根毛繞這樣。绀目澄清四大海,佛祖,绀就是紅帶藍,藍色帶紅色這叫做绀,gàn,幹掉他的幹,那個音是一樣的,這個不是念gan,gan目澄清四大海,不對,要念gàn,這個绀目就是紅帶藍,藍色帶紅色,绀目澄清四大海,【此相豈凡夫心力所能觀想耶?】一根毛就像五座須彌山那樣繞,一個眼睛,佛的眼睛就像太平洋那麼大,你要怎麼觀想,不可能的事情。

  【故于第十叁。別開劣像(八尺金身。)之觀。而障重之人。心粗念雜。仍不能觀。故于第十六觀。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人根淺薄。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執持名號。

  ○《觀經•下品往生章》雲: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跟諸位講:諸位!你保證會往生極樂世界,保證,你若死後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來找我算帳,我在這兒等你,死了之後若再爬起來,這是開玩笑的話,當然死了之後是不會再回來,是跟你講保證會往生極樂世界,諸位!不用擔心,但是也不能因爲聽到我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而不修行,不要這樣想,要說我們深信,發願就會往生,要拼高一點的品位,拼高一點,我若到極樂世界遇到慧律法師說:我也中品以上。持這八關齋戒,我那天沒有講話,持戒清淨,所以有的人來這裏打八關齋戒打得很好,說我們這裏戒規很嚴格,二百拜,二萬佛,拜得很歡喜,回到家裏都不講話,她先生問她……,都微笑一下而已,她心裏持戒規,都沒有在講話,回去也沒有講話,洗好澡跑去睡,睡醒,戒律清淨,戒律清淨,一般的人打八關齋戒都誤會,認爲那天持戒清淨,不是,那天持戒之後還要用功,還要用功,若我那天我受八關齋戒,我到深山林中,沒有惡緣也不可能造業,沒有人跟我講話,這樣就是持戒清淨了,不是這樣,還要拜佛、念佛才是,一般的人都誤會,持八關齋戒只要持那八條戒,過午不食,這樣就是六十世吃穿不用愁,…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