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究。自問自己是誰。何異以敲門瓦子。打親生爺娘也。參究之人。原欲善順諸祖。】祖師大德是要叫你參有的,參是心是作佛,【因不達祖意。反成惡逆。違背祖師一猛提醒之意。非善順也。
【解】進問。】繼續問,【此在肯心者則可。】肯心就是說死心要念佛的人你這樣告訴他,這是可以。【未肯者何得相應。】他若不肯死心念佛要怎麼相應呢?
【曰:噫。正(是)[唯]未肯。】感慨,正是他就是不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只要你肯念佛,死心念佛,這可以說嘔心瀝血在勸告你,只要你肯念佛,自然心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你這種就是正信未開,汝等正信未開就是說我們這衆生,芸芸的衆生,正信,對佛的信心,我執跟法執都不存在像生的牛皮。如生牛皮就是不柔軟,不屈服,不接受人家勸告叫你死心塌地地念佛,不可屈折,折不軟,固執自己的看法,佛祖,諸祖師大德苦口婆心勸告我們,我們這輩子生命很短,你不要修別種宗教,你不要修別種宗派,你可要一心念佛,這就是你的正信,結果如生牛皮,不柔軟,壓不下去,不肯屈折。【當知有目者。】把筆拿起來,有目就是正信已開,正信的心已經開,了解說:這樣好,從這以後我絕對相信佛的話就是有目,有眼睛的人,有眼睛的人,【固無日下(然)[燃]燈之理。】有眼睛的人當然他不可能在日光下點燈,笑死人,眼睛很亮,日光也很明亮,哪裏須要點燈,【而無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而無目,無目就是正信未開,他對這個正信還沒有開,又何必在日光中苦覓燈炬,意思就是說何必苦苦去參禅,去了解,去找這顆心,不用,欲覓燈炬,燈炬就是我們的自性,你沒有眼睛,你正信還沒有開,因爲你智慧不夠,又何必在日中苦覓燈炬。我現在把這句全部再解釋一下: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只要你死心去仿佛,這樣就沒有話講,則可,就沒有話講,未肯者何得相應,不肯,你怎麼有辦法相應呢?曰噫,就是很感慨,正是唯未肯,他就是不肯聽我們的勸告,不肯聽佛,聽祖師大德的勸告,就是不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就是要你肯答應,肯死心念佛,現在在勸告,汝等正信未開,你根本正信沒有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折不軟,勸告你就是不聽,你就是有我執跟法執,叫你念佛,你就講一大堆的理由:那太慢了,那老太婆。我藏經看完我才要念佛,藏經看完你在觀音山,你在納骨堂了,藏經看完你在納骨堂了,當知有目的人,固無日下燃燈之理,就是說有正信的人他不用在日下點燈,意思就是說不用再經過,因爲他有正信,他清清楚楚,當然他也知道要念佛,若沒有正信就是而無目的人,沒有正信的人又何必在日中苦覓燈炬,苦苦去參禅找我們的自心,這段意思就是說無論正信的人(已開),無論沒有正信還(未開),要死心塌地去念,這句話意思就是這樣,有目的的人,沒有目的人,正信已開,正信沒有開,你全都要死心塌地地念佛,。【(平常之極愚者,未免驚其孤峻所謂難信之法也。)】【()
【講】此兼破不肯死心。更進而問曰。前此所說。乃在能肯死心念佛之人則可。如未肯者。何得與釋迦徹底悲心相應。曰噫。(歎恨聲。)謂我所說者。非爲肯心者說。正唯(獨也。)對未肯者。要你發起肯心念佛。與釋迦悲心相應也。汝等正信未開者。即唯心之正信尚未開發。我法二執堅固。喻如生牛皮。不柔軟。不可屈折也。當知有目者。喻正信已開之人。深信即佛即心。即心即佛。自肯死心念佛。不必更加參究。故曰固無日下燃燈之理。
而無目者。喻正信未開之人。正好死心念佛。自得心開。何必苦苦參究。于心中更去覓心。故曰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火。)也。】【
【解】大勢至法王子雲】大勢至法王子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叁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甯不被燒。】大勢至法王子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用藉任何其他的條件,自得心開,他的心自然會開,此一行叁昧,一行叁昧就是說行、住、坐、臥全都念佛,大火聚語,這就是像很多火,敢有觸者,甯不被燒,只要有人敢去摸到,一定會被燒到的道理。
【講】此引證不必參究。《楞嚴經》:大勢至法王子雲: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只要你憶佛、念佛,每天想佛,每天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即不假觀想,參究,諸方便。)】全都不用,【自得心開。(但要死心念去,工夫一到,自得藏心開顯,】藏心就是我們的本性,【見本性佛。)即此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二語。乃一行叁昧(念佛叁昧。)】行、住、坐、臥一心念佛,【中。大火聚(大火焰。)語也。】大火就是大火焰,像“大火焰”,【誰敢有觸之者。若有觸者。】意思是說只要你念佛,所到之處若有人遇到每一個就會成佛的意思。敢有觸者,【那有不被燒之理。】只要你接觸到念佛這個法門,每一個都度,到將來甯不被燒,每個都會被念佛感化到,一定會成佛的意思。
【解】問:臨終佛現。甯保非魔?】意思是說臨命終佛現前你敢保證說不是魔現前,意思就是說臨命終若佛現前,敢肯定跟著他去就是佛,不會著魔嗎?
【答:修心人不作佛觀。】沒有任何觀想,【而佛忽現。】突然間現前,【非本所期。】不是我們本來所期待的,修心的人就是說參禅的人,平時不作觀想的人,突然間跑出佛那就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沒有觀想,他自己跑出來。【故名魔事。】這就是著魔,【念佛見佛。已是相應。】若念佛的人見到佛才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況臨命終的時候又不是著魔,著魔的時候都是在世的時候,在我們這輩子的時候,因爲我們的意識混亂,先控製我們的神經,所以著魔,光是著魔我看至少好幾百個,不計其數,來找師父的,若到臨命終的時候是宿世所造的業都現前,那就是第八意識的力量跑出來,平時著魔差不多都是第六意識在作用,若到臨命終的時候業全都顯現出來,那就是第八意識在作用,最後第八意識在作用。【何須疑慮。】你不用擔心。
【講】修心人。指參禅之士。平時不作佛觀。而佛忽現。定屬魔事。】著魔,【如《楞嚴》所雲:“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奢摩他就是定多慧少,定太多,智慧比較少,一種是智慧比較多,定比較少。【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洗心非正,當然我們不了解這個魔事是正的還是邪的,所以說汝不能識,洗心非正,我們不能了解我們的判斷正確還是魔,所以我們會落入邪見。【”又永明大師《四料簡》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十個有九個錯,意思就是說修禅的人若沒有修這個淨土法門,十個有九個錯誤,【陰境(五陰魔境。)忽(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五陰魔突然間現前,瞥爾就是一刹那之間,就跟著他走了。【魔之惱亂行人。種種不一。皆投行人之所好。】皆投其所好,皆投行人之所好,就是修行人要什麼,他就給他什麼,喜歡看到佛,他就【多現佛身。】喜歡看到菩薩,就現這個【與菩薩身。而爲說法。引入魔網。】引入這個魔網,【此非本所期望。忽見佛現。故名魔事。】目前有一個很出名,娶妻生子,自稱是活佛,說他這個佛法都是定中或是夢中,諸佛菩薩來爲他說法的,來爲他說法的,這就是五十陰魔裏面,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平常修持當中無論你看到什麼全都放下,有看到不要太過于高興,沒有看到,也不要撚,有看到不要執著,沒看到也不要執著,一心念佛,所以說印光大師文鈔中說念佛的人只有一句話:但問定不定,不問見不見。只問你心有沒有定,你的心若有定,臨命終百分之一百往生極樂世界。但問定不定,不問見不見,沒有在問你有見到佛沒有見到佛,見到說不定是魔,不曉得,所以你是不是一心在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過去有一個大修行的人一輩子都認真在修行,那麼因爲他有看過很多經典,他知道有這魔事,臨命終的時候他知道他往生,他知道他往生,念佛,他就說:啊!佛現前。旁邊的人很多人在爲他助念,那麼他爲了要試探他是魔還是佛,他說:你若是佛,你若是慈悲的阿彌陀佛,那麼你的手爲我摩頂,證明你確實是佛現前來的,拿金蓮華要來接引我,佛就摩頂,馬上爲他摩頂,馬上就爲他摩頂,手摩頂,我確實是佛,摩頂,授記,所以說念到那種功夫,請佛爲他摩頂就摩頂,我們請佛來摩頂,魔就摩腳,修行不到那程度,人家修到金蓮華,所以自古以來往生看到佛不計其數,若說釋迦牟尼佛妄語,絕對不可能,打死我也不相信,絕對肯定有極樂世界,百分之一萬,一億萬,用生命下賭注,光憑我這一念,我慧律法師就會往生了,所以說你再講什麼我都相信有極樂世界,你再什麼我都相信有一尊阿彌陀佛,要不然不可能,因爲我們去爲人助念這麼多,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往生,對不對?我就有親眼看到,所以說不管什麼,你講什麼都沒有用,我就是要念佛,若有這種決心,恁這個念頭,信跟願就往生了,品位高低當然就要看你平時念佛的功夫了,所以我就要認真一點,我要認真一點。【禅宗有防魔語曰。“魔來也斬。佛來也斬。”】魔來也斬,佛來也是斬。【而念佛見佛。是本所期。是爲相應。不爲魔事。況臨命終時。此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解】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意思是說我們在念七日不亂,一心不亂,是平時一心不亂,還是臨命終一心不亂?
【答:平時也。
問:七日不亂之後。複起惑造業。亦得生耶?
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寶鑒照妖。)無更起惑造業之事。】七天一心不亂這差不多要阿羅漢才有辦法了,不然不可能。
【講】此料簡】料簡就是分別,現在要解釋分別說【七日一心。】料簡就是像人家在抓藥,中藥叫做抓藥,抓藥,配藥,現在是在分別解答七日一心不亂。【第一問答可知。】是平…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