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前文圓證叁不退之別名。只一生補佛位者。只此蓮華化生之身。是最後身。】最後一身,一定成佛的。只要你【一生精進。】一生精進,【即補佛位。如此土之彌勒。在兜率內院。候補作佛。極樂之觀音。彌陀正法滅盡。即補佛位。非只觀音一人。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壽命無量。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菩薩。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知。但可總說無量無邊阿僧祇也。】阿僧祇劫。
【解】複次。釋迦一代時教。(惟)[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衆。
【講】此亦點示勝異超絕也。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即說法四十九年。天臺判爲五時。八教。故稱一代時教。其中所說諸經。惟華嚴一經。明一生圓滿成佛之因。此指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初參文殊菩薩。得根本智。後參五十二員善知識。得差別智。】差別智就是後得智,【而一生圓滿之因。以最後參普賢菩薩。行願品中。以十大願王。】就是我們在讀的【(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乃至十者普皆回向)導歸安養。】導歸安養。安養【(即極樂世界,又名安養國。)圓滿一生成佛之因。此經非獨勸善財一人。乃華藏海衆。】佛藏海衆,【同聞共禀。】共禀就是說共遵,【以前九願。】九大願,【所積功德。于第十願。普皆回向。求生淨土。疾趣菩提。故曰且以此淨土法門。勸進華嚴海會。一切聖衆。若宏華嚴。而不信淨土者。恐于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之旨。而未深思也。】所以說而未深思,意思就是說凡是講《華嚴經》的人,到最後全都要導歸,導歸就是歸向,歸向極樂世界,所以說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就是導歸極樂世界,說《華嚴經》那境界都是大菩薩,他都還要求往生極樂世界,何以我們這些凡夫不求往生極樂世界,佛再一次的悲心開示。
【《行願品》偈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諸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這讀起來很好聽。【此偈即導歸安養之鐵證也。】到最後要回向極樂世界,【華嚴一生成佛。惟有善財。此經則一生補處。非是算數之所能知。其勝異超絕。爲何如耶?
【解】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凡夫一下子就登入補處佛,這就是奇倡極談,就是不可思議極妙之談,不可測度,六方佛全都贊歎。【華嚴所禀。】華嚴海會佛菩薩全都遵守。所禀就是共同遵守。【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尠就是少,海鮮的鮮,新鮮的鮮。(尠xiǎn:同“鮮”。)信尠疑多,信的人很少,懷疑的人很多,所以我在六月初一還要補講《淨土十疑論》,上次在大雄精舍講,沒有講完,後面還剩一點點,這次又趕,叁天,一直趕、一直趕,現在要好好講,六月初一,請期待,請期待。信尠疑多,信的人很少,疑問的人很多。【辭繁義蝕。】把筆拿起來,蝕就是缺。信淨土的人很少,信極樂世界的人很少,信有這種不可思議念佛往生就登補處佛很少,懷疑的人比較多,若經典辭繁義蝕,文字是很多,義理又缺,講不清楚叫做義蝕,蝕,侵蝕的蝕,就是缺的意思,義理缺陷。【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這個瀝就是滴的意思,我只有挖我的心肝,血一直滴,剖心滴血,心的血滴出來,到那種程度。
【講】嗟乎。是慨歎辭。凡夫例登補處者。謂同居土凡夫。比例實報土補處菩薩。下下與上上同一例。而無異也。】沒有差別。【此爲他經他土所未有。故爲奇特之倡。極妙之談。乃爲法門大事因緣。不可測度。故六方諸佛雲: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者。以此。
○華嚴海衆所禀。一生成佛之旨。末後導歸安養者。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之者尠(少也。)。而疑之者多也。如《華嚴合論》。】有錯誤的講法。【尚雲西方是權。華藏是實等。言辭既繁。(多也。)將凡夫例登補處。念念即佛之義遂蝕】很【(缺也。)。余。】就是【蕅公】蕅益大師【自稱。唯有剖心瀝血而已者。謂此種無上大因緣。既是信少疑多。余唯剖(以刀剖開也。)】拿刀子剖開自己的【心瀝(滴也。)血。】剖開來看,【而昭告于人而已。】告訴世間人。【故此解字字。】《彌陀要解》每一個字【皆蕅公心血也。可不信欤?】大家要相信。
【初揭示無上因緣竟。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經】舍利弗。(如上無上大事因緣。)】就是上面這些種種因緣,【衆生(幸得。)聞者。】衆生聞者,幸運的人遇到,【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要趕快求往生回向極樂世界,【所以者何。】爲什麼呢?【得與如是(不可算數一生補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解】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補處佛因位,比如說十信、十向、十行,或是說十住,或是說十地,其中是十地最高,十地再上面就是補處佛,所以這是補處居因位之極,所有的因就是補處佛最高,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什麼十地,就是補處佛最高,所以說因位之極,在因地上來講,補處佛是已經到達最高的,接近佛了,叫做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其數甚多。故雲諸。
【講】此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故重呼當機。告以如上一生成佛。無上大事因緣。衆生幸而得聞。必宜深信。既已深信。若不發願。亦複無益。如人深信。飯可養身。若不想吃。何能滋養?】意思就是說要你自己去修,若沒有發願沒有用,【故如來苦口悲心。殷殷垂勸。】勸告你,垂,長輩對晚輩叫做垂勸,殷殷就是很苦口婆心勸告你,【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願之爲力。不可思議。】願力,願力,有願必成。【極樂淨土。亦由法藏願力所成。臨終往生。全仗願力。《行願品》雲:是人欲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六根全都敗壞,【以致親屬威勢。】有權有力的人,【象馬珍寶等。】印度當時是在比象、比馬、比珍寶最多的,就像現在在比勞斯萊斯,雷諾,奧迪,不是比車子,以前沒有車子,佛若現在在講經他就不會這樣了,他就說:以致親屬威勢,勞斯萊斯、樓房、一切鑽石,全都【悉皆散滅。】佛就會這樣講,佛以當時情況講經,印度當時沒有這個勞斯萊斯,你跟他講這個,他怎樣聽得懂,對不對?他連裕隆的都聽過,他怎麼聽過勞斯萊斯。【惟有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刹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此。則發願求生。自屬當務之急。非願無以導行也。】若沒有這個願力沒辦法引導他修行。
【所以者何下。乃征釋發願所以。征有二意。一娑婆亦屬佛國。何爲勸其舍此趣彼?】娑婆世界也是這個佛國,爲什麼要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往生淨土(極樂世界),【二十方無量佛國。何必勸其定求極樂?】爲什麼?爲什麼?在問你,爲什麼?以前有一首歌:爲什麼?
【得與如是下。出其勸願之意。得與如是補處菩薩。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也。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與妙覺佛位相鄰。乃可稱上善人。得與同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爲勝友。則熏陶有自。成佛無難。】觀音菩薩大家跟你手牽手,大家走在街上。民權路,你若在民權路走,你怎麼跟觀世音菩薩牽手,修淨土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作這個勝友,你的朋友是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不是黑道的當朋友,不是這些朋友,這些不正當的,都是那些大菩薩,極樂世界的好處,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往生,世間都是壞人,惡心毒行,心肝都被狗咬了,沒幾個有良心的,我看到極樂世界有這麼多好朋友,【可不願生欤?】一定要去,薰陶有自,成佛無難。第一個,再來:
【解】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把筆拿起來,什麼叫尋常呢?就是佛前佛後,沒有佛的時候,尋常就是沒有佛的時候,由這實聖過去有小漏業,也就是【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沈碩異。】碩異就是大異,大異,【苦樂懸殊。乃暫同(石火電光。)非究竟同也。又。天壤】天壤就是地,天地【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親近的人少。我現在先從(講)解釋一下,再來解釋大字(《要解》的這部分),黑(體)字的,這樣你就會清楚:
【講】俱會一處。即是凡夫與聖人。同居一處。進求佛果。故曰猶言凡聖同居。】凡聖同居土。【尋常。指普通佛前佛後而言。】就是沒有佛的時候,【實聖有漏業者。謂實行現證初二叁果之聖人。見道】位,見道位,【所斷之惑雖除。修道】位,你在旁邊加一個字:見道位所斷之惑雖除,修道位【所斷之惑未盡。故曰有漏業。】見道位,見道,初果、二果、叁果,修道位之惑未盡,所以這叫做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者。即上叁土之聖人。權巧方便。示現受生。】留惑潤生,再來這娑婆世界示現,【則由大慈悲願力。有欲饒益衆生。如觀音叁十二應。示現界內外身。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在一起。
【至實聖灰身者。初二叁果斷思惑盡。】斷這個見思惑,【證阿羅漢果。則有漏之業既盡。凡情亦空。灰身泯智。】就是入涅槃,【不受後有。(不經中有身,不受來生後有果報。)】入涅槃,不受後有,不再來出世。【權聖機盡者。】權巧的聖人,【大權示現之聖。應機出世。機緣既盡。】也沒了,【所應度者。皆已度畢。大願亦滿。感(屬機。)應(指聖。)道息。】停了,道息就是停,“感”屬“機”,“應”就是“聖”,機跟聖感應停止了,【即機薪既盡。應火亦滅。】機薪就是凡夫衆生,應火也滅,這火就是聖人,也沒有了,沒有了。【便升沈碩(大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