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P8

  ..续本文上一页。即前文圆证三不退之别名。只一生补佛位者。只此莲华化生之身。是最后身。】最后一身,一定成佛的。只要你【一生精进。】一生精进,【即补佛位。如此土之弥勒。在兜率内院。候补作佛。极乐之观音。弥陀正法灭尽。即补佛位。非只观音一人。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寿命无量。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菩萨。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知。但可总说无量无边阿僧祇也。】阿僧祇劫。

  【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讲】此亦点示胜异超绝也。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即说法四十九年。天台判为五时。八教。故称一代时教。其中所说诸经。惟华严一经。明一生圆满成佛之因。此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初参文殊菩萨。得根本智。后参五十二员善知识。得差别智。】差别智就是后得智,【而一生圆满之因。以最后参普贤菩萨。行愿品中。以十大愿王。】就是我们在读的【(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十者普皆回向)导归安养。】导归安养。安养【(即极乐世界,又名安养国。)圆满一生成佛之因。此经非独劝善财一人。乃华藏海众。】佛藏海众,【同闻共禀。】共禀就是说共遵,【以前九愿。】九大愿,【所积功德。于第十愿。普皆回向。求生净土。疾趣菩提。故曰且以此净土法门。劝进华严海会。一切圣众。若宏华严。而不信净土者。恐于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之旨。而未深思也。】所以说而未深思,意思就是说凡是讲《华严经》的人,到最后全都要导归,导归就是归向,归向极乐世界,所以说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就是导归极乐世界,说《华严经》那境界都是大菩萨,他都还要求往生极乐世界,何以我们这些凡夫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佛再一次的悲心开示。

  【《行愿品》偈云: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诸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读起来很好听。【此偈即导归安养之铁证也。】到最后要回向极乐世界,【华严一生成佛。惟有善财。此经则一生补处。非是算数之所能知。其胜异超绝。为何如耶?

  【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凡夫一下子就登入补处佛,这就是奇倡极谈,就是不可思议极妙之谈,不可测度,六方佛全都赞叹。【华严所禀。】华严海会佛菩萨全都遵守。所禀就是共同遵守。【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尠就是少,海鲜的鲜,新鲜的鲜。(尠xiǎn:同“鲜”。)信尠疑多,信的人很少,怀疑的人很多,所以我在六月初一还要补讲《净土十疑论》,上次在大雄精舍讲,没有讲完,后面还剩一点点,这次又赶,三天,一直赶、一直赶,现在要好好讲,六月初一,请期待,请期待。信尠疑多,信的人很少,疑问的人很多。【辞繁义蚀。】把笔拿起来,蚀就是缺。信净土的人很少,信极乐世界的人很少,信有这种不可思议念佛往生就登补处佛很少,怀疑的人比较多,若经典辞繁义蚀,文字是很多,义理又缺,讲不清楚叫做义蚀,蚀,侵蚀的蚀,就是缺的意思,义理缺陷。【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这个沥就是滴的意思,我只有挖我的心肝,血一直滴,剖心滴血,心的血滴出来,到那种程度。

  【讲】嗟乎。是慨叹辞。凡夫例登补处者。谓同居土凡夫。比例实报土补处菩萨。下下与上上同一例。而无异也。】没有差别。【此为他经他土所未有。故为奇特之倡。极妙之谈。乃为法门大事因缘。不可测度。故六方诸佛云: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以此。

  ○华严海众所禀。一生成佛之旨。末后导归安养者。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之者尠(少也。)。而疑之者多也。如《华严合论》。】有错误的讲法。【尚云西方是权。华藏是实等。言辞既繁。(多也。)将凡夫例登补处。念念即佛之义遂蚀】很【(缺也。)。余。】就是【蕅公】蕅益大师【自称。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者。谓此种无上大因缘。既是信少疑多。余唯剖(以刀剖开也。)】拿刀子剖开自己的【心沥(滴也。)血。】剖开来看,【而昭告于人而已。】告诉世间人。【故此解字字。】《弥陀要解》每一个字【皆蕅公心血也。可不信欤?】大家要相信。

  【初揭示无上因缘竟。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经】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就是上面这些种种因缘,【众生(幸得。)闻者。】众生闻者,幸运的人遇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要赶快求往生回向极乐世界,【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补处佛因位,比如说十信、十向、十行,或是说十住,或是说十地,其中是十地最高,十地再上面就是补处佛,所以这是补处居因位之极,所有的因就是补处佛最高,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什么十地,就是补处佛最高,所以说因位之极,在因地上来讲,补处佛是已经到达最高的,接近佛了,叫做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讲】此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故重呼当机。告以如上一生成佛。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而得闻。必宜深信。既已深信。若不发愿。亦复无益。如人深信。饭可养身。若不想吃。何能滋养?】意思就是说要你自己去修,若没有发愿没有用,【故如来苦口悲心。殷殷垂劝。】劝告你,垂,长辈对晚辈叫做垂劝,殷殷就是很苦口婆心劝告你,【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愿之为力。不可思议。】愿力,愿力,有愿必成。【极乐净土。亦由法藏愿力所成。临终往生。全仗愿力。《行愿品》云:是人欲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六根全都败坏,【以致亲属威势。】有权有力的人,【象马珍宝等。】印度当时是在比象、比马、比珍宝最多的,就像现在在比劳斯莱斯,雷诺,奥迪,不是比车子,以前没有车子,佛若现在在讲经他就不会这样了,他就说:以致亲属威势,劳斯莱斯、楼房、一切钻石,全都【悉皆散灭。】佛就会这样讲,佛以当时情况讲经,印度当时没有这个劳斯莱斯,你跟他讲这个,他怎样听得懂,对不对?他连裕隆的都听过,他怎么听过劳斯莱斯。【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此。则发愿求生。自属当务之急。非愿无以导行也。】若没有这个愿力没办法引导他修行。

  【所以者何下。乃征释发愿所以。征有二意。一娑婆亦属佛国。何为劝其舍此趣彼?】娑婆世界也是这个佛国,为什么要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净土(极乐世界),【二十方无量佛国。何必劝其定求极乐?】为什么?为什么?在问你,为什么?以前有一首歌:为什么?

  【得与如是下。出其劝愿之意。得与如是补处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与妙觉佛位相邻。乃可称上善人。得与同会一处。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则熏陶有自。成佛无难。】观音菩萨大家跟你手牵手,大家走在街上。民权路,你若在民权路走,你怎么跟观世音菩萨牵手,修净土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作这个胜友,你的朋友是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不是黑道的当朋友,不是这些朋友,这些不正当的,都是那些大菩萨,极乐世界的好处,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往生,世间都是坏人,恶心毒行,心肝都被狗咬了,没几个有良心的,我看到极乐世界有这么多好朋友,【可不愿生欤?】一定要去,薰陶有自,成佛无难。第一个,再来: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把笔拿起来,什么叫寻常呢?就是佛前佛后,没有佛的时候,寻常就是没有佛的时候,由这实圣过去有小漏业,也就是【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硕异就是大异,大异,【苦乐悬殊。乃暂同(石火电光。)非究竟同也。又。天壤】天壤就是地,天地【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亲近的人少。我现在先从(讲)解释一下,再来解释大字(《要解》的这部分),黑(体)字的,这样你就会清楚:

  【讲】俱会一处。即是凡夫与圣人。同居一处。进求佛果。故曰犹言凡圣同居。】凡圣同居土。【寻常。指普通佛前佛后而言。】就是没有佛的时候,【实圣有漏业者。谓实行现证初二三果之圣人。见道】位,见道位,【所断之惑虽除。修道】位,你在旁边加一个字:见道位所断之惑虽除,修道位【所断之惑未尽。故曰有漏业。】见道位,见道,初果、二果、三果,修道位之惑未尽,所以这叫做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者。即上三土之圣人。权巧方便。示现受生。】留惑润生,再来这娑婆世界示现,【则由大慈悲愿力。有欲饶益众生。如观音三十二应。示现界内外身。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在一起。

  【至实圣灰身者。初二三果断思惑尽。】断这个见思惑,【证阿罗汉果。则有漏之业既尽。凡情亦空。灰身泯智。】就是入涅槃,【不受后有。(不经中有身,不受来生后有果报。)】入涅槃,不受后有,不再来出世。【权圣机尽者。】权巧的圣人,【大权示现之圣。应机出世。机缘既尽。】也没了,【所应度者。皆已度毕。大愿亦满。感(属机。)应(指圣。)道息。】停了,道息就是停,“感”属“机”,“应”就是“圣”,机跟圣感应停止了,【即机薪既尽。应火亦灭。】机薪就是凡夫众生,应火也灭,这火就是圣人,也没有了,没有了。【便升沉硕(大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