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P9

  ..續本文上一頁異。】碩異就是“大也”異,有的升,有的沈,沈。所以說【苦樂懸(遠也。)殊。】苦跟樂差別很大。【升指權聖。】權巧方便的聖人,【實報寂光樂。沈謂實聖。沈空滯寂】沈空滯寂的【苦。現前同居。乃暫同。】暫同,暫時一樣,【如石火電光。非究竟同。】意思是說娑婆世界雖然有聖人來度化我們,我們跟聖人住在一直,但是不是究竟,時間到人家就回去了,入涅槃了。【又天壤(地也。)下。明天上人間。天。謂四禅天中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就是叁果,叁果。【壤。謂人間名山聖道場地。見聞者少。】聖人不再來了,凡夫比較多。【如《楞嚴經》雲:此不還天。】不還天就是叁果聖人在這個四禅天的五不還天修行,直接要跳出叁界,【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才有聽到,【不能知見。】不能了解。【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如天臺山五百羅漢所居,雁蕩山萬羅漢所居等。)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走靠近的,【如此生有幸。】如此生有幸【獲見獲聞。】這輩子有福氣,有看到也有聽到,【如文喜禅師之見文殊。闾丘胤之見豐幹。】(闾)這不是念yán,念lǘ,闾邱胤之見豐幹,豐幹就是【(彌陀應世。)雖得一時親近。而得同居一處。亦步亦趨。】亦步亦趨就是跟隨在步後,【不相遠離者亦少。】現在再來,我現在讀(《要解》這部分內容)一遍,你就清清楚楚: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土,現在在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不一樣,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什麼呢?尋常,就是佛前佛後,沒有佛的時候,是由這個産聖,實實在在有證到聖果,初果、二果、叁果的羅漢,過去因爲他還有有漏業,所以不能斷一切煩惱,又娑婆世界權聖的大慈悲願的菩薩來示現,所以這娑婆世界的凡夫才可以跟聖人住在一起,但是到聖人,實聖,灰身泯智就是入涅槃,權巧的聖人機盡,已經盡了,這個升沈碩大,要浮要沈就差別很大,差別很大,意思是說娑婆世界這些聖人,人家來,人家就要回去了,若樂懸殊,若跟快樂差別很大,乃是暫同,聖人是暫時的跟我們住在一起,不是究竟凡聖同居土,若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永遠住在一起。又,天壤之間,天地之間,看到的人少,那麼我們也很幸運,見聞,親近,能接近的人更少,這樣聽得懂吧!所以這樣就很清楚,這若自己看可能穩死的,保證看不懂,這真的很困難。

  還沒有結束。【解】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珍就是很珍貴,瑞就是很祥瑞。但是卻【不能遍滿國土。】不能【如衆星】擡頭眼睛就看到很多星,【微塵】之多,【。】微塵,到處都有。【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講】上明佛前佛後。此明佛世。】意思是說【輔揚佛化之聖人。縱使是多。亦不過如珍寶之罕。】像很吉祥,珍寶般,【如祥瑞之奇。總不能遍滿國土。如衆星羅列普天。如微塵飛揚世界也。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不同。】跟極樂世界完全不同,【不能如極樂世界。上善俱會。作辦皆同也。】【()

  【解】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多善根福德因緣。)感生俱會一處。(得生彼國。)爲師友。如埙如(箎)[篪]。】那個(“箎”)念chí,有的人寫成下面一個(“篪”)字。(此處“箎”的“篪”二個選一。)【同盡無明。同登妙覺。】現在先看這個解釋:

  【講】此明勝異。】這是很殊勝,跟別人不一樣。【凡往生極樂者。同以無漏不思議業(解見前。)爲能感。得生彼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以爲師友。竟如兄弟。不相舍離。埙篪】那個是水池的池,這個水池的音,就是竹製成的管樂器,埙箎【是樂器名。】竹子所製的樂器的名。【詩雲】有詩這麼說【:伯氏(兄。)吹埙。】埙xūn,埙,一聲埙,吹埙,把筆拿起來,用土製成的樂器。箎是用竹子所製的樂器,埙是土製用的樂器。所以伯氏吹埙,【仲氏(弟。)】他大哥就吹這個埙,他弟弟就【吹篪。】箎就是用竹子製的,【和諧葉奏。】一個口再一個十,那個念xié,和諧的諧,和諧葉奏,【喻諸善俱會。作辦皆同。此即勝異。前文作辦不同。不得亦步亦趨也。】趨向,沒辦法一步、一步接近。

  【同盡無明者。即圓斷五住之惑。由圓證叁不退。圓淨四土。同發妙覺極果。一生成佛。圓證叁身。圓顯四智。一切力用。自在其中。其勝異爲何如耶?】看《要解》這段內容:現在同樣以無漏不思議業來感應生極樂世界,與諸善人俱會一處,作這個師友,如埙如箎,就像樂器全都一樣,兄弟,如埙如箎就是像兄弟那麼好,同樣都是樂器,同樣都是樂器,雖然它是竹製的,它是土製的,但是它同樣是樂器,雖然他是大菩薩,我們是凡夫,但是都住在一起,同盡無明,同登妙覺,這太不可思議。

  【解】是則下凡衆生。于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四十一因位,四十一因位就是住、行、向、地,超越這四十一因位,是則下凡的衆生,在念不退當中,超盡四十一位,不用經過那麼多菩薩位。【(者)[若]謂是凡夫。卻不曆異生。】就是第二生,來世,你若說他是凡夫,他不用經過第二世,他這輩子往生到極樂世界他一定成佛,【必補佛職。】一定補佛的位。【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我再解釋一遍:是則下凡的衆生,于念不退中,一下子超過四十一位的菩薩位,若說他是凡夫,他不用再經過第二生他就可以補佛的位,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樣,若是他是一生的補處,他是實實在在的凡夫,不可名爲等覺菩薩,這都是所有的教不能收,所有十方叁千大千世界都不能例,沒有這種例子。【刹網所不能例。(方是極樂淨宗。)

  【講】此明超絕。即頓超佛地。絕待無比。是則淨土衆生。即下凡帶業往生者。(如五逆十惡之類。)一生彼國。圓證叁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盡四十一因位。此等衆生。非凡非聖。若謂是凡夫。卻不曆異生。(不必經曆第二生。)一生必補佛職。(佛之職位。)與觀世音大勢至。無二無別。故非凡。若謂是一生補處菩薩。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故非聖。】所以非聖,【而又即凡即聖也。】凡夫跟聖人一樣。【此皆教網所不能收。】所有的教網,佛所講的法門無量全都不能像淨土這樣,【刹網所不能例者。】所有的十方世界都沒有這種例子,【佛所說之教。法門無量。猶如網孔之多。故曰教網。撈摅有情故。】把筆拿起來,撈摅就是度盡,度盡一切衆生。【一切教中皆無此等名相。此等階位。是謂所不能收。

  ○十方佛刹之多。亦如網孔。故曰刹網。諸佛刹中。亦皆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同居。不能與極樂同一例也。是謂所不能例。方見淨士法門。極樂同居。超絕無有倫匹也。】無有倫匹。因爲這它不困難,所以我們不必再耽誤時間,不必再耽誤時間,很快,你看,很快,很快這本經就講完,後面就很快,這文字不像前面那麼困難,不會,不會那麼困難。

  【解】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實話。)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我現在解釋一下,我們要知道我們人這個大事因緣,大事因緣就是要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悟佛的知見跟入佛的知見,所以開、示、悟、入這是《法華經》講的,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讓人了解;悟佛的知見,悟到佛他的知見;入,到後來就證到佛的知見,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同居淨土,我們這娑婆世界也有同居淨土,凡聖同居土,娑婆世界也有四土,極樂世界也有四土,藥師琉璃世界也有四土,但是我們這娑婆世界同居土也是很痛苦,不能像極樂世界這樣,所以說最難透脫,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超出十方凡聖同居土之外,意思是說每一尊佛就是度化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度化叁界,度化六道,度化九有、二十五有,四生九有,唯有極樂世界的了殊勝,超出十方凡聖同居土之外。了此,我們若能了解這些,才能深信彌陀的願力,方能,才可以了此,才可以深信彌陀,阿彌陀佛的願力,信佛的力量,才可以深信名號,念佛的名號功德,信持名,信這個持名,才可以深信我們人的本性本來就是不可思議,簡單講你若信佛力才可以深信名號不可思議功德,信願持名念佛,你就會了解我們人的本性不可思議。

  【講】此結顯叁不思議。勸人當知。不可或昧。】就是迷迷糊糊。【大事因緣者。】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之知見。】現在開示悟入就是簡略說,照理是要講四句: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悟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現在簡單講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此爲諸佛出世大事因緣。了脫生死。疾趣菩提。】了脫生死,直接趨向菩提。【此爲吾人成佛大事因緣。同居一關。即凡聖同居土。見思之惑難斷。分段生死難出。故以關名。最難透脫也。唯極樂同居。圓】滿【具】足【上叁土。】就是方便、實報、常寂光淨土,【圓證叁不退。故能圓斷諸惑。一生圓成佛道。超出十方同居之外。】簡單講每一尊佛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就是我們所講的六道輪回,就是我們所講的四生九有,就是我們所講的二十五有,就是我們所講的四土,娑婆世界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若對佛來講沒有差別,四土就是一土,若是對凡夫來講凡聖同居土,像我們現在就是住在凡聖同居土,凡夫跟聖人住在一起,但是聖人已經入涅槃了,空無一物,對不對?像我們今天要斷惑,斷這個見、思惑請到阿羅漢果,一個也沒有,目前我們知道的一個也沒有,一個也沒看到,沒那麼簡單,唯有極樂世界那個凡聖同居土,才是最尊、最貴的,最了不起的。

  【了此者。即了悟極樂同居。乃彌陀種智所現…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