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P11

  ..續本文上一頁他一輩子都誹謗出家人,誹謗叁寶,到臨命終佛又來接引他,你打開《淨土聖賢錄》,每個過去有誹謗叁寶的,每個都趕快求忏悔,從今以後嘴都閉起來,沒有人敢再說,對不對?看千百萬個往生極樂世界,他沒有寫一生一世謗佛又謗法,謗釋迦牟尼佛是邪知邪見,謗僧,臨命終的時候往生處在,阿彌陀佛現前,不曾看過,絕對沒有,但是殺生殺這麼多,還有往生,你甯可去殺人放火,你甯可去犯到偷盜,你甯可去犯到邪淫,你可不要犯到這個誹謗,穩死的。再來,所以雖然今生業重,上輩子善根不少,所以遇到善知識教他仿佛法門,神識不昏,故能稱念,【亦善根之力。與信願行叁力。及以佛力。故得帶業往生。惟望及早念佛。信願行叁種資糧。早辦爲要。】有一個菩薩聽我這樣講,聽錄音帶,他跑來這裏,跪著跟師父頂禮說:請問師父!爲什麼誹謗叁寶的業這麼重?我說:很簡單,人家本來要進來信佛了,你聽得懂嗎?你去跟他講這個法師的壞話,他沒有信心,出去,這樣叫斷衆生的慧命,你殺死人的罪比較輕,你殺死人是一輩子的業,你可要記得,聽得懂嗎?我今天拿刀殺人是一輩子,你今天誹謗叁寶,讓他退失信心,殺死他的什麼?慧命,慧命是生生世世,你今天誹謗叁寶,換他再來誹謗,八識田中就斷掉這個佛種,沒有緣,殺掉生命是一輩子,殺掉人家的慧命,你甯可自己……,菩薩戒講的你甯可拿起刀子割掉你自己的舌頭,都不可以誹謗叁寶,我拿起一把馬子自己……,舌頭都割破、割爛,我這輩子舌頭爛掉而已,誹謗叁寶生生世世下地獄,拔舌地獄,所以說我們自己有修,沒有修,沒有關系,你影響到衆生,衆生又失去信心,拉都拉不進來了,你還把他推出去,這非同小可,這罪很重,所以說謗……,若欲不下無間地獄,莫謗如來的正*輪,因此就是這樣,老菩薩:哦!這樣我懂,這樣我懂,就是這樣,斷掉衆生的慧命。

  再來:【若無信願。縱使念佛。將一聲佛號。持得綿綿密密。】綿綿密密,【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美則美矣。】好是很好,【亦無得生淨土之理。何以故?以不信西方。】念佛散心雜念,是念怎樣的,念無聊的,不然閑著不曉得做什麼,對不對?一面念佛,一面吃甜不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面吃甜不辣,一面念佛。【不願求生。故不得生。如人于海中駕一舟。】開一艘船,【開足機器。】開足機器。他這譬喻譬喻得很好,像我們在海中開一艘船,馬力開足,【若不想到西方。決不能到。】在海中,馬力開很強不曉得開往哪裏,念佛念得很好,沒有發願往生,找不到目標。

  【念佛不願生淨土之人。如問他:子念佛何爲?】你是爲什麼要念佛?【答曰:修修來世。此人臨終。一定不得往生。轉生人間受福。福中作業。仍要墮落。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信願爲往生之慧行。不可不重也。

  《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爲要者。

  菩提願。即四弘誓願: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求生淨土。正欲度生。行願品偈雲: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也就是《華嚴經》講的。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若不求生淨土。見思尚不易斷。況塵沙無明乎?】不可能。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求生淨土。諸善俱會。則觀摩有自。】有自就是我們若要學習就有所依靠,有自就是有所依靠,我們若要觀摩,觀摩,我們要學習,觀摩就是學習就有所依靠,你到極樂世界全都是那些聖人,當然你要向他學習,觀摩有自就是你要學習就有所依靠,有個對象。【可以廣學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求生淨土。可以橫出生死。圓證叁不退。一生成佛。發菩提願。正與此信願相同。

  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竟。】【()

  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二丙初正示無上因緣二重勸

  

今初正示無上因緣

  【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親因就是重要的因,親因是對疏因緣講的,疏就是疏導的疏,疏就是力量比較小的。親因,最重要的因叫做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布施、持戒、禅定簡單講叫做施戒禅,全部講叫做布施、持戒、禅定等等,布施、持戒、禅定,名叫做福田,【即助緣。聲聞(獨)[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但是還有煩惱,有漏那個漏就是不是究竟,還會繼續六道輪回,漏就是煩惱的別名,還有煩惱,他修一些福,但是還有煩惱,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何況說一心不亂。

  【講】此文初正釋善根福德。聲聞下別明得生不得生。菩提正道名善根者。菩提二字。通因徹果。】因地也叫做菩提,【因中發菩提心。】果叫做菩提果,菩提心,菩提果,因中發菩提心,【而修持名念佛之正行。爲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因者種義。爲成菩提果之種子。種種助道。乃助成正道之法。如布施。持戒。禅定等諸度。名福德。即助緣。助成種子。生根發苗。】這個幼苗,【開花結果。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者。因但求己利。】自己求自己而已,【得少爲足。不發菩提心。故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者。因修諸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爲。】無爲就是無相、無作、無願、空的思想,空、無相、無作,就是無爲。【未得無漏。】還沒辦法到究竟沒有煩惱的地方,【故福德少。皆不得生淨土。故曰不可以少善根(因。)福德(緣。)因緣。得生彼國。】善根不夠的人不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福報不夠的人沒辦法往生極樂世界,【唯以下明得生所以。欲生彼國。須具信願行。叁種資糧。】資糧的意思是說我要去爬山,我身上要帶一些什麼,要帶一些資糧,肚子餓可吃,我要去爬山,我要帶一些禦寒的東西,這個就是資糧,要帶一些泡面,泡面,都要帶好,帶到山上,要不然就能煮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若是要修行也要有資糧,路才走得遠,才達得到目的地,像背背包准備幹糧。【信願執持名號。即是叁資糧。信吾人心性不可思議。西方依正。種種莊嚴。不出吾人心外。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爲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持名念佛。爲善中善。故多善根。福中福。故多福德。此理人多不信。當爲證釋。

  何爲善中善?以發菩提心念佛。具足智度論五菩提心故。

  ○一發心菩提。】發菩提心意思就是說發這個覺悟的心,自覺,覺他的心叫做菩提心,人家說:你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就是覺悟的心,慈悲心,知道嗎?【謂于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

  ○二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正念佛起來煩惱就沒有。

  ○【叁明心菩提。謂明了諸法。不外一心也。而持名。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要記得!要念得相應,這句話要很注意,要念得相應,不要佛珠拿著一直數,沒有專心念,鹦鹉也會學講話,但是無心,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句話你可要好好去體會,我今天坐在這裏念,我念,有相應嗎?我有沒有相應地在念佛,或是說我在應付一下而已,師父叫我定早、晚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睡著了,看電視,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看到好看的,噢!很好,很好(法師鼓掌),那有相應嗎?這樣佛就沒有現前,讓你念再多也沒有用,所以我跟諸位建議:若在念佛半小時、一小時,門都閉起來,電話不要接,不過,火災你要記得跑出來倒是真的,你不要念得連火災都忘了跑出來,慘了,若在念佛的時候,一切都斷掉,那半小時我就是用生命,那半小時就像什麼,像煮開水,這半小時一定要熟煮,對不對?仿佛這樣才有用,這樣才有用,我們現在人不是,一串念珠拿著,樓上、樓下這樣走動,晃來晃去的,晃過來又晃過去,去市場,念珠拿在後面,這一斤多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散心雜念的念,散心雜念的念,到市場,拿一串念珠去買豬肉,豬肉一斤多少?咦!念佛的人怎麼在吃葷。沒有,我超度。所以說我們在念佛爲什麼不會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這句話體會不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不相應怎麼會有佛呢!他不能一心不亂怎麼會有佛呢!念那麼久都不會往生,沒有感應,他不會說我這半小時要念佛,門關起來,不理會,死了人也不管,這樣就是成就了。

  ○【四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離叁界。到薩婆若】海【(此雲一切種智,即佛果也。)也。而持名。即得一二叁忍。】這是次第性的一忍、二忍、叁忍,初忍、二忍、叁忍,這是境界愈來愈深的意思,【捷超生死。】捷就是速超,【趨一切智故。】趨向一切智。

  ○【五無上菩提。謂坐大道場。成最正覺也。而持名。則圓證叁不退。直至成佛故。是謂善中之善。爲多善也。】【()

  何謂福中福?以彌陀名號。具足萬德。而持名念佛。如蓮池大師所雲:舉其名兮。兼衆德以俱備。】只是那個名號起來,所有的德行都具足在這個地方,無量壽,無量光,無量的時間,無量的空間,對不對?這個名你不要小看它,是非常重要,雖然這名是假的,對不對?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你今天有一張慧律法師的相片,又有一張崔苔青的相片,你知道這慧律法師,上面寫南無慧律法師,你這邊:南無崔苔青,南…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