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曰法藏比丘。】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叫做法藏比丘,名叫做法藏比丘,他就【对】这个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依正二报。】依报就是环境,环境,正报就是他的生命跟色身,依报很庄严,那么这个色身跟这个生命很长,所以叫做依正二报。【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他若成佛的时候,他的生命跟他的人民跟他的国土,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生命就是全都无量无边,下至百千万亿那由他,把笔拿起来,这个就是兆的意思,兆,我们现在讲的万亿兆,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十兆、百兆、千兆、兆……,那个兆字,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那由他就是兆,一兆、两兆的兆,第比利斯、很长的时间就是了,不取正觉,他若成佛他本人的生命,佛陀的生命包括他的人民的生命很久、很久。【第十二愿云:设我得佛。】阿弥陀佛,高我得佛就是说,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时候,叫做设我得佛,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时候。【光明有限量。】阿弥陀佛的光明它若是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他是说光明,第一个说生命,第二个说光明,这就是他的第十二愿,光明无量愿。【因愿后历劫修行。】历劫哦!阿弥陀佛不是修一天、二天,是历劫哦!看清楚哦!很久、很久地修行。【行满果圆。】果报圆满。【故寿光悉皆无量。弥陀如是。我等若能发大愿。立大行。亦可随愿所成也。】发这个愿也要看自己的力量,看自己的力量。当时我去忏云法师那里,忏公都教我们要发愿,要发愿,发愿。我想:地狱,地藏王菩萨先发愿了,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也发完了,对不对?若开大智慧,文殊师利菩萨发愿要开众生的智慧,若接引往生也是阿弥陀佛,我们要发什么愿?每样人家都占去了,我们要发什么愿,我那时候傻傻的,傻傻的,好!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众生若要生病,都由我来生病,谁知道这样不得了了,这样不得了,到后来说这样不行,不可以让我生病,要让众生生病,我来讲经才可以,我若生病就无法讲经,这样不行,不要发这个愿,发这个愿没办法,每天都在生病,痛苦,那时候随便发愿,随便发愿,我们一个朋友他也是发愿,他去打佛七,他发愿,他想说每种愿诸佛菩萨都发愿了,他就发愿说:这样我这七天不洗澡。我七天不洗澡,他睡在我隔壁,都闻到臭味,这种愿最好不要发,懒人发这种愿,所以我们发的愿都要利益众生的愿,利益众生的愿,我们发的愿:从今以后听到佛法,我不造是非,这是愿,讲堂有缺人手,我就全心帮忙,我从今天起一天要念多少佛,一心一意求往生极乐世界,遇到有缘的就拿录音带给他听,这就是愿,有的是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呢?有的人发一个大愿,怎么发法呢?我一天要持大悲咒五百遍,唉!不知死活,五百遍,你算算看时间多长,大悲咒念一遍要四……,我在念要念三十七秒钟,若诸位在念或许要四十五秒念一遍,念咒超过三十遍舌头会打结,因为会累,他发愿一天要五百遍,脑袋有问题,过去有人发愿,我们在结夏安居的时候有人发愿,往生咒一天要念五千遍,五千遍,结果念两天而已就躺平了,两天而已就去躺在床上,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佛祖我确实没办法,念到后来变成这样,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不是在念咒,所以没办法,没办法,他发这个愿发得太大了,乱发愿,不可以,没那个能力硬要发那个愿,所以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上讲别题竟。】现在讲:
乙二通题
【再讲通题经字。】现在讲这个“经”字,通就是每一本经典全都叫做“经”字,叫做通,通题,共同,通就是共同用的就是“经”字,《阿弥陀经》是经,《妙法莲华经》也是一个“经”字,《华严经》也是一个“经”字,都有一个“经”字,经就是通题的意思,共同在用的。【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乃是我佛。契理契机之教。】什么叫做契理呢?【上契诸佛所说之理。】很契机,上契诸佛所说之理,很合的意思,契就是合的意思,很合佛讲的道理,所以讲经不能用自己的意思,讲经要按照经典下去解释,我们每个都是凡夫,我们不是佛,不是圣人,我今天也不能说是讲经,人家讲我照这样念,若写错是圆瑛法师要下地狱,我不用,你要了解,我照他的意思念而已,我不是在讲经,他注解是这样写,他不对他下地狱,这句话李炳南老居士讲的,他错他下地狱,我不必,我照他意思念。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机。】度这个众生,契合这个根机他就要度,【故曰契经。有教经、行经、理经之别。】意思经分作三种:教、行、理,底下先解释这个教经,什么叫做教经呢?教经就是说【此经能诠之声名句文。】我们讲话要用声音,声音一字、一字的名相写起来叫做名,名凑起来叫做一句、一句,一句、一句造成文章,所以声、名、句、文不是连贯的,是顿号,顿号,顿号,顿号,意思就更说声音讲一讲就产生名相,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这个名相凑起来就是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把它连接起来,咦!就是文章的意思,文章的意思。【与所诠】,诠就是解释,能诠,能诠就是有那个能力,我们要用声音或是用名相,或是用句,或是用文来解释,所解释的是什么呢?与所诠,所解释的,就是要解释这本经,教我们要相【之信】佛祖,要发【愿持名。】持阿弥陀佛这个圣号,所以能,能诠,就是能够解释的这个声音、名相、句跟文章,所解释的是阿弥陀佛的这个信愿持名念佛,就是教我们要相信,要发愿,要持名。【皆是对机之教。】针对这众生的根机的教化。【为教经。】这叫做教经。【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所谓执持名号就是说不用观想也不用看佛像,一心一意只听自己在念佛,我用一个办法很好用,诸位!你可以试试看,我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三声,三声,前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声加起来刚好十声,所以十声,十、十、十,十个十刚好一百,这样心都不会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都不用看佛祖的像,只听自己的声音听得很清楚,每一个念头念得很清楚,这是在修三昧,念佛三昧,最好是明心见性,在座诸位!你若明心见性,他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他在跟你讲话,他佛号就跑出来,所以《六祖坛经》要看,我在《六祖坛经》里面悟到缘起性空的道理,悟到绝对无争的道理,世间只有一种人他可以活得很快乐,就是与世无争,与世无争的人不是跟世间都没有斗争,不是这个意思,与我们心所产生的空间、时间无所争端,是不要跟自己过意不去,意思是说不懂得生命的人生命对我们是一种惩罚,我们不要惩罚自己,那就要无争,简单讲就是说你在《六祖坛经》里面,你就会发现到你若以清净心别人害不死你,以清净心,所以我在《六祖坛经》悟到很多道理,我深深感到安详很重要,我们这个心安详很重要,所以我们的戒挸(挸jiǎn:拭。字幕是“戒挸”,从法师的语言中听起来像是“戒规”二字)第一条就是说:真观照,保持妙妙安详,我们要观照每一秒都保持得很快乐,这样就接近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每一秒都这么快乐,都这么快乐,这样慢慢我们就会了解到平等心,无所执著的心,无相的心,无斗争心,这是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今天有很多这个外境,建这个道场的逆境,包括落成时这样捣乱,为什么我会那么冷静,我就是在《六祖坛经》当中悟到,悟到冤冤相报这不是办法,只要我们有悟性,我们学佛就是学两个字,学佛就是学两个字:心安。我们若能够……,我们的心能够安,其他不重要,学佛就是学这两个字而已,我的心确实没有对不起众生,众生要怎么攻击没有关系,我的心很安详,我确实不是这种人,你怎么讲都没有关系,我就是在《六祖坛经》里面悟到这句,所以争与道相违,斗争跟我们修行互相违背,所以我们要欢喜心接受这个逆境,欢喜心接受这个逆境,这样我们的活得很清凉,别人是希望我们气得半死,我们却是很欢喜来接受,我们就没有感觉,所以我说虽然我们学净土,所以我认为这个,我很赞叹这本《六祖坛经》,非常赞叹,我一辈子所得到的,《印光大师全集》让我得到最多,第二本就是《六祖坛经》,这是两本经典让我得到感触最大,最大的利益,所以说我们若要执持名号,我们要放得下,要观空,观无常,观世间无常唯一的办法要从空性下手,从本性下手,本性下手,所以说若要明心见性要有相当的智慧的人,必须要透过研究《六祖坛经》,去参,去回光返照,很快你就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以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清净三业之行。为行经。】要怎么做呢?要执持名号,要清净三业,清净三业,很简单,在座诸位!你若清净这颗心,三业都清净,身、口、意嘛!色身,你若心清净,身绝对不会去造业,杀、盗、淫绝对不会去做,你若心清净你就不可能去讲是非,不可能去讲恶口,不可能去两舌让人斗争,离间人家的感情,不可能这样,口业清净,若意业清净的人他就无贪、无嗔、无痴,他虽然有家庭,有夫妻,但是他本身而言三业清净,心清净你即使是有家庭的这个在家人照样清净,心若不清净,即使让你剃度出家照样不清净,所以心的清净就是本性,本性你要去观照才有可能,观照,所以我们若要上课以前为什么要诵这个清净的戒规,清规,就是要让诸位三业清净,要先学修养,学修养才来学这个道,没有修养光是要学道哪有可能,做人都不够资格怎么学道?所以要怎么行呢?要执持名号,三业清净,为行径。【所有依正庄严。】依报跟正报庄严,【不出一心实相之理。】一心就是我们的…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