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36

  ..续本文上一页大白牛车。指一乘实教菩萨。】所谓一乘的实教菩萨就是说不是权巧,是直接趣入佛的本怀,进入我们的本性,清净的本性,不是权巧方便,全都不是,是实实在在与佛相应,所以说指一乘,一乘这个一是绝对的意思,我们佛教讲的不二门,不二就是一,但是一就是不二,但是不二就是不能讲二,也不能讲一,一,佛教讲的一,佛教讲的这个一跟世间人讲的数目的观念是不同,世间人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一是从零去比较,有零才有一,才有二,才有三,才有四,若佛教在讲这个一不是从比较,说从零去比较,有零就有一,就有二,不是,因为是绝对的,绝对的东西,因为它没办法讲只有用一,所以《华严经》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因为这没办法讲,所以你说一真法界是什么?就是画一个圆圈圈里面什么都没有,表示说宇宙当中去掉一切的执著,你就是一乘的实教菩萨,所以你要讲一,说这圆圈一也对,你要说无量无边也对,一切法就包括在圆圈里面,这绝对的圆圈里面就是说表示我们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经过任何的权巧直趣佛的本怀,这叫做一乘的实教菩萨,一乘的实教菩萨【可从前三土。运载至常寂光净土。

  诸大乘经。谈理深广。故皆以一乘实相为正体。】所以说这本经就是以一乘的实相为正体。【如《妙法莲华经》。以实相为体。】所以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无相就是空一切相,无不相就是不能否认一切相,建立一切相。【《楞严经》:以如来藏为体。】这如来藏的解释就是凡夫蕴藏如来的本性,如果要直接解释,转回来解释就比较清楚,如来藏那个藏拿到前面来叫做藏如来,意思是说凡夫有蕴藏如来清净的本性,有这种体。【《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其余不必广举。】一真法界,真就是不假,与一切空性相应,与一切法相应,意思是说一真法界是空无一切相,却具足一切的庄严,所以说一真法界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绝对的清净,进入无量无边清净的法界里面,这就是一真,一就是绝对的,真就是不假,意思就是说绝对的清净是真实的法界,这叫做《华严经》,简单讲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不是理事无碍的法界,所谓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说我们众生若讲到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意识就会膨胀,就会感受到很大的体,我们若讲到微尘,我们的意识就会讲一根针,我们的头脑里面马上显现一根针很小的范围,所以说虚空也好,一根针也好,对我们脑海里面全都是不增不减,这是藉着意识来解释,所以因为我们众生有我执,他执著住了,所以他这个三度空间里面他就肯定有这个零点,zero,所以因为他有这个零点,所以产生X轴、Y轴跟Z轴的三度空间,当这个零点去掉的时候就进入不可思议的阶段,你无法用X、Y跟Z的任何一个定点,去描述这个三度空间的东西,本性就是这种东西,本性无法让你用任何的数学去描写,任何的逻辑学去推论,任何的哲学去形容,任何的语言来描写,都不可能,所以这事事无碍的法界没有经过理体的东西,每一种物质的现象就是通达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小就是大,大就是小,比如说我们这个意识,我们可以观想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这个意识却是没有膨胀也没有减少,所以说事事无碍的法界是没有经过理体,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说,我们没有经过三度空间的我执跟法执,有这个点、线、面的东西,所以每一种颗粒微尘它就代表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它会显现无量无边的相,庄严相,但是每一相每一点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对众生而言,若是成佛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的当下就是一切法,所以我们若是悟到我们的本性,我们没有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名词,这个尽虚空遍法界是因为我们没有悟到本性,要让我们了解本性的伟大,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很大、很大,这是站在我们思维错误去开展本性的伟大,才讲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就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就包括一切的法,每一个法,每一点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小能容大,大能容小,每一点就是表示我们的法界清净的心,法界清净心不离这一点,不离我们这一点,所以一点也是本性,尽虚空遍法界也是本性,所以本性与本性当然是光光相摄,互为光明,互相无碍,因此一真法界它就包括四个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法界就是我们讲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达我们的本性去发挥,事法界,我们若讲到事相的时候,就是每一个……一切法也是我们本性的显现,现事无碍法界意思就是说讲到理当下就提到事,讲到事相就会归这个本体,这叫做理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每一个事相当下就是本性,不用经过理体的这个桥梁来扩大这个思想,它当下这个事相就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就是我们的事相,所以每个事相他就能够柔软去交换一切法界的东西,因为在一点就表示一切无量的法界,无量的法界不能离开当下这一念,没什么眼神,你看看!不是要要求师父讲深奥一点,像瞌睡鸡一样,其余不必广举,【名异体一。】名不同,名不同,但是本体是相同,要说【如来藏。】也好,【一真法界。】也好,【亦实相也。】这就是我们在讲的,讲我们的本性,看你要藉着哪一本经的角度来解释都可以。

  【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就是平等,在平等的旁边多写二个字:绝对平等。绝对的平等,所谓绝对的平等他是证悟到空性,就是实相。【实相之体最深。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讲明。静心察听。自能领会。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实相就是真实之相,我们所讲的平等,实相这个本体是很重要,最为要紧,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东西,我们清净心,冷静来观察,自能领会,但是我觉得要悟到这个本性不是很简单,在座诸位!一个开悟的圣者他怎么过日子,开悟的圣者他照常吃饭,他若有业障,照常会眼睛痛,会腹泻,但是他的心非常、非常地平静,他没有恨,没有一切嗔恨心,虽然他对一切众生态度不同,但是他绝对去体会平等的东西,他不曾动一个念头去害人,不曾动这个念头去恨人,开悟的人他二十四小时就是享受他的生命,从他的本性散发出这个无诤的念头,散发出这个慈悲的念头,散发出这个不怕死的念头,他对生死非常地达观,生死当下一念,证悟本性的人他不怕死,因为他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是凡夫之相,生就是不生,死也不死,这是圣人的阶段,所以我们若要修持《六祖坛经》非常重要,我们要能体会这个本性,但是本性又不是用体会的,本性要去悟,简单讲若要领悟本性必须要去回光返照,要慢慢慢慢,一天一天去去掉这个烦恼,事实上本性不是说一天一天去去掉这个烦恼,他就能达到开悟的境界,绝对没有办法,我们说去掉这个习性,这是凡夫小乘,用到唯识学在讲的,还是渐教小根器,若真的说我们的本性没有渐渐去掉这个习气,渐渐去掉这个习气,一悟,就到如来地,所以我们这个天台宗的思想,说: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这是很大的问题,过去很多人研究这个天台宗,但是天台宗成就的人却非常有限,非常有限,为什么呢?他不是和禅宗……,这个天台宗的意思修这个三止三观,空、假、中,从这个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却是在禅宗的顿悟的这个佛法当中,这样讲是不对,无明不能分分破,无明分分破,那是枝末无明,若根本无明一断,就像头被砍下来,人的生命阐失去,意思是说无明被斩断的时候当下见到本性,这个无明不能一样一样破掉,无明当下若破掉,能够一样一样去掉,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若根本无明一破下去,马上见到本性,人马上成佛,一悟即入如来地,所以天台宗的思想有很多地方须要再研究,须要再参考,当然它有了不起的地方,实实在在来讲,禅宗才是最接近我们佛性的东西,所以禅宗在讲这个无明不能一品一品来破,既然无明能一品一品来破,这样就形成对立,变成我们这个本性能够一样一样,慢慢慢慢来见,慢慢慢慢来见,这个不对,你永远见不到本性,本性最强烈的东西就是我们这微细的根本无明,这个根本无明斩下去就像我们头颅砍下去一样,头砍下去人一定要死,无明斩下去一定要破,马上见到本性,人头颅砍下去一定要死,绝对没有救,无明砍下去,根本无明砍下去,断,他马上见到酌情,一悟,马上入如来地,所以在这个天台宗讲是讲无明会分分破,在禅宗讲这是不对的,没有人这样破法,这样要破到何时,无明切成四十二分,你要破到何时才能见到我们的本性,意思是说污染的东西可以一分、一分破,若这样我们的本性就变成不是绝对的东西,所以天台宗,人家讲的这个思想有问题,思想有问题,他的看法一些禅宗不能苟同,所以禅宗的人不修天台宗,修天台宗,今天跟修禅宗你能看,修禅宗的人成就的会很多,成就的人很多,修天台宗成就的人也有,智者大师、慧思禅师也有,这我们也不能否认的,因为天台宗的思想跟禅宗的思想完全不同,天台宗的思想承认无明能够分分破,禅宗来讲这样解释根本就不对,无明这是根本的东西它不能一分、一分来破,一分、一分来破是对立性的东西,这样不能见到本性,见到本性当下斩下去,根本无明去掉就见到本性,不能慢慢来破,所以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大乘的道理。

  【先讲无相之实相。无相者。离虚妄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诸法)相。皆是虚妄。】所谓虚妄就是这个相【(有生有灭故属虚妄)】的东西。【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如来就是本性,不是释迦牟尼佛,你若看到种种的相,非相,离开这个相,简单讲非相就是无所著,不要执著这个相,若见诸相,不执著这个相,非相不是否认的意思,是离相,若见诸相而能够离这个相的执著,即见到本性,就看到我们的本性,这句话的意…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