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36

  ..續本文上一頁大白牛車。指一乘實教菩薩。】所謂一乘的實教菩薩就是說不是權巧,是直接趣入佛的本懷,進入我們的本性,清淨的本性,不是權巧方便,全都不是,是實實在在與佛相應,所以說指一乘,一乘這個一是絕對的意思,我們佛教講的不二門,不二就是一,但是一就是不二,但是不二就是不能講二,也不能講一,一,佛教講的一,佛教講的這個一跟世間人講的數目的觀念是不同,世間人這個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個一是從零去比較,有零才有一,才有二,才有叁,才有四,若佛教在講這個一不是從比較,說從零去比較,有零就有一,就有二,不是,因爲是絕對的,絕對的東西,因爲它沒辦法講只有用一,所以《華嚴經》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因爲這沒辦法講,所以你說一真法界是什麼?就是畫一個圓圈圈裏面什麼都沒有,表示說宇宙當中去掉一切的執著,你就是一乘的實教菩薩,所以你要講一,說這圓圈一也對,你要說無量無邊也對,一切法就包括在圓圈裏面,這絕對的圓圈裏面就是說表示我們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經過任何的權巧直趣佛的本懷,這叫做一乘的實教菩薩,一乘的實教菩薩【可從前叁土。運載至常寂光淨土。

  諸大乘經。談理深廣。故皆以一乘實相爲正體。】所以說這本經就是以一乘的實相爲正體。【如《妙法蓮華經》。以實相爲體。】所以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空一切相,無不相就是不能否認一切相,建立一切相。【《楞嚴經》:以如來藏爲體。】這如來藏的解釋就是凡夫蘊藏如來的本性,如果要直接解釋,轉回來解釋就比較清楚,如來藏那個藏拿到前面來叫做藏如來,意思是說凡夫有蘊藏如來清淨的本性,有這種體。【《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爲體。其余不必廣舉。】一真法界,真就是不假,與一切空性相應,與一切法相應,意思是說一真法界是空無一切相,卻具足一切的莊嚴,所以說一真法界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絕對的清淨,進入無量無邊清淨的法界裏面,這就是一真,一就是絕對的,真就是不假,意思就是說絕對的清淨是真實的法界,這叫做《華嚴經》,簡單講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不是理事無礙的法界,所謂事事無礙的法界,就是說我們衆生若講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意識就會膨脹,就會感受到很大的體,我們若講到微塵,我們的意識就會講一根針,我們的頭腦裏面馬上顯現一根針很小的範圍,所以說虛空也好,一根針也好,對我們腦海裏面全都是不增不減,這是藉著意識來解釋,所以因爲我們衆生有我執,他執著住了,所以他這個叁度空間裏面他就肯定有這個零點,zero,所以因爲他有這個零點,所以産生X軸、Y軸跟Z軸的叁度空間,當這個零點去掉的時候就進入不可思議的階段,你無法用X、Y跟Z的任何一個定點,去描述這個叁度空間的東西,本性就是這種東西,本性無法讓你用任何的數學去描寫,任何的邏輯學去推論,任何的哲學去形容,任何的語言來描寫,都不可能,所以這事事無礙的法界沒有經過理體的東西,每一種物質的現象就是通達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小就是大,大就是小,比如說我們這個意識,我們可以觀想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這個意識卻是沒有膨脹也沒有減少,所以說事事無礙的法界是沒有經過理體,事事無礙的法界就是說,我們沒有經過叁度空間的我執跟法執,有這個點、線、面的東西,所以每一種顆粒微塵它就代表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它會顯現無量無邊的相,莊嚴相,但是每一相每一點也就是我們的本性,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這是對衆生而言,若是成佛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的當下就是一切法,所以我們若是悟到我們的本性,我們沒有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名詞,這個盡虛空遍法界是因爲我們沒有悟到本性,要讓我們了解本性的偉大,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很大、很大,這是站在我們思維錯誤去開展本性的偉大,才講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本來就沒有什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就是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就包括一切的法,每一個法,每一點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小能容大,大能容小,每一點就是表示我們的法界清淨的心,法界清淨心不離這一點,不離我們這一點,所以一點也是本性,盡虛空遍法界也是本性,所以本性與本性當然是光光相攝,互爲光明,互相無礙,因此一真法界它就包括四個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理法界就是我們講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能夠通達我們的本性去發揮,事法界,我們若講到事相的時候,就是每一個……一切法也是我們本性的顯現,現事無礙法界意思就是說講到理當下就提到事,講到事相就會歸這個本體,這叫做理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每一個事相當下就是本性,不用經過理體的這個橋梁來擴大這個思想,它當下這個事相就是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就是我們的事相,所以每個事相他就能夠柔軟去交換一切法界的東西,因爲在一點就表示一切無量的法界,無量的法界不能離開當下這一念,沒什麼眼神,你看看!不是要要求師父講深奧一點,像瞌睡雞一樣,其余不必廣舉,【名異體一。】名不同,名不同,但是本體是相同,要說【如來藏。】也好,【一真法界。】也好,【亦實相也。】這就是我們在講的,講我們的本性,看你要藉著哪一本經的角度來解釋都可以。

  【實相者。真實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實相就是平等,在平等的旁邊多寫二個字:絕對平等。絕對的平等,所謂絕對的平等他是證悟到空性,就是實相。【實相之體最深。最關緊要。不得不詳細講明。靜心察聽。自能領會。若明實相。是爲悟大乘理。】實相就是真實之相,我們所講的平等,實相這個本體是很重要,最爲要緊,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東西,我們清淨心,冷靜來觀察,自能領會,但是我覺得要悟到這個本性不是很簡單,在座諸位!一個開悟的聖者他怎麼過日子,開悟的聖者他照常吃飯,他若有業障,照常會眼睛痛,會腹瀉,但是他的心非常、非常地平靜,他沒有恨,沒有一切嗔恨心,雖然他對一切衆生態度不同,但是他絕對去體會平等的東西,他不曾動一個念頭去害人,不曾動這個念頭去恨人,開悟的人他二十四小時就是享受他的生命,從他的本性散發出這個無诤的念頭,散發出這個慈悲的念頭,散發出這個不怕死的念頭,他對生死非常地達觀,生死當下一念,證悟本性的人他不怕死,因爲他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這是凡夫之相,生就是不生,死也不死,這是聖人的階段,所以我們若要修持《六祖壇經》非常重要,我們要能體會這個本性,但是本性又不是用體會的,本性要去悟,簡單講若要領悟本性必須要去回光返照,要慢慢慢慢,一天一天去去掉這個煩惱,事實上本性不是說一天一天去去掉這個煩惱,他就能達到開悟的境界,絕對沒有辦法,我們說去掉這個習性,這是凡夫小乘,用到唯識學在講的,還是漸教小根器,若真的說我們的本性沒有漸漸去掉這個習氣,漸漸去掉這個習氣,一悟,就到如來地,所以我們這個天臺宗的思想,說: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這是很大的問題,過去很多人研究這個天臺宗,但是天臺宗成就的人卻非常有限,非常有限,爲什麼呢?他不是和禅宗……,這個天臺宗的意思修這個叁止叁觀,空、假、中,從這個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卻是在禅宗的頓悟的這個佛法當中,這樣講是不對,無明不能分分破,無明分分破,那是枝末無明,若根本無明一斷,就像頭被砍下來,人的生命闡失去,意思是說無明被斬斷的時候當下見到本性,這個無明不能一樣一樣破掉,無明當下若破掉,能夠一樣一樣去掉,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若根本無明一破下去,馬上見到本性,人馬上成佛,一悟即入如來地,所以天臺宗的思想有很多地方須要再研究,須要再參考,當然它有了不起的地方,實實在在來講,禅宗才是最接近我們佛性的東西,所以禅宗在講這個無明不能一品一品來破,既然無明能一品一品來破,這樣就形成對立,變成我們這個本性能夠一樣一樣,慢慢慢慢來見,慢慢慢慢來見,這個不對,你永遠見不到本性,本性最強烈的東西就是我們這微細的根本無明,這個根本無明斬下去就像我們頭顱砍下去一樣,頭砍下去人一定要死,無明斬下去一定要破,馬上見到本性,人頭顱砍下去一定要死,絕對沒有救,無明砍下去,根本無明砍下去,斷,他馬上見到酌情,一悟,馬上入如來地,所以在這個天臺宗講是講無明會分分破,在禅宗講這是不對的,沒有人這樣破法,這樣要破到何時,無明切成四十二分,你要破到何時才能見到我們的本性,意思是說汙染的東西可以一分、一分破,若這樣我們的本性就變成不是絕對的東西,所以天臺宗,人家講的這個思想有問題,思想有問題,他的看法一些禅宗不能苟同,所以禅宗的人不修天臺宗,修天臺宗,今天跟修禅宗你能看,修禅宗的人成就的會很多,成就的人很多,修天臺宗成就的人也有,智者大師、慧思禅師也有,這我們也不能否認的,因爲天臺宗的思想跟禅宗的思想完全不同,天臺宗的思想承認無明能夠分分破,禅宗來講這樣解釋根本就不對,無明這是根本的東西它不能一分、一分來破,一分、一分來破是對立性的東西,這樣不能見到本性,見到本性當下斬下去,根本無明去掉就見到本性,不能慢慢來破,所以若明實相,是爲悟大乘理,大乘的道理。

  【先講無相之實相。無相者。離虛妄相也。《金剛經》雲:凡所有(諸法)相。皆是虛妄。】所謂虛妄就是這個相【(有生有滅故屬虛妄)】的東西。【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如來就是本性,不是釋迦牟尼佛,你若看到種種的相,非相,離開這個相,簡單講非相就是無所著,不要執著這個相,若見諸相,不執著這個相,非相不是否認的意思,是離相,若見諸相而能夠離這個相的執著,即見到本性,就看到我們的本性,這句話的意…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