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与时俱进”与“契理契机”:中国佛教教团制度的现代化之路▪P15

  ..续本文上一页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第74页。

  

  [57] 太虚《新与融贯》,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第75页。

  

  [58] 济群《“居士佛教”探究》,《戒幢佛学》第1卷,第204页。

  

  [59] 济群《“居士佛教”探究》,《戒幢佛学》第1卷,第220页,岳麓书社,2002年4月第1版。

  

  [60] 佛日(陈兵)《近现代居士佛教》,《法音》,1998年第5期。

  

  [61] 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引论》,第3页。

  

  [62] 蓝吉富《大乘经典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第57-59页。

  

  [63] 蓝吉富《大乘经典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第49页。

  

  [64] 蓝吉富《大乘经典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第54-55页。

  

  [65] 《台湾居士佛教的展望》为温金柯先生于1992年初在台南市举行的“佛教与台湾社会”学术研究会上宣读的论文,后收入其论文集《生命方向之省思》中。

  

  [66] 温金柯《何谓在家佛教的建立》,《继承与批判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第266页。现代禅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67] 温金柯《何谓在家佛教的建立》,《继承与批判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第266-267页。

  

  [68] 济群《“居士佛教”探究》,《戒幢佛学》第1卷第204页。

  

  [69] 温金柯《何谓在家佛教的建立》,《继承与批判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第267页。

  

  [70] 何劲松《中国佛教应该走什么道路——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

  

  [71] 林倩译、王雷泉校《居士佛教运动》,香港《内明》,1995年8月。

  

  [72] 佛日(陈兵)《近现代居士佛教》,《法音》,1998年第5期。

  

  [73] 大陆学界已经有1部篇幅巨大的《中国居士佛教史》,作者为著名佛教学者潘桂明先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以《中国近代居士佛教》为论题的博士论文也已经正式由巴蜀书社于2002年出版,作者为刘成有。由于这些主要限于从“史”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因此,本文暂不涉及。

  

  [74] 杨曾文《人间佛教的展望》,《普门学报》第8期,地12-1页,2002年3月出版。

  

  [75] 杨曾文《人间佛教的展望》,《普门学报》第8期,第14页。

  

  [76]王雷泉《将终极托付给历史——兼评蓝吉富〈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与〈中国佛教泛论〉》,《闻思·金陵刻经处一百三十周年纪念专辑》,第51页,华文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77]王雷泉《将终极托付给历史——兼评蓝吉富〈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与〈中国佛教泛论〉》,《闻思·金陵刻经处一百三十周年纪念专辑》,第49页。

  

  [78] 方广锠《对下个世纪佛教的几点思考》,《戒幢佛学》第1卷,第199-200页。

  

  [79] 黄夏年《当代中国佛教的批判精神》,《戒幢佛学》第1卷,第171页。

  

  [80] 济群《“居士佛教”探究》,《戒幢佛学》第1卷,第220-221页。

  

  [81] 济群《“居士佛教”探究》,《戒幢佛学》第1卷,第205页。

  

  [82] 常正《“居士佛教”刍议》,《法音》,1998年第7期。

  

  [83] 济群《“居士佛教”探究》,《戒幢佛学》第1卷,第205页。

  

  [84] 济群《“居士佛教”探究》,《戒幢佛学》第1卷,第206页。

  

  [85] 《大智度论》卷98,《大正藏》第25卷,第742页上。

  

  [86] 隋慧远《维摩义记》卷1末,《大正藏》第38卷,第441页中。

  

  [87] 唐智顗、湛然《维摩经略疏》卷3,《大正藏》第38卷,第601页中。

  

  [88] 参见释东初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第808-811页)中的分析、描述。

  

  [89] 太虚《告全国僧寺住持》,《太虚大师全书》,第17册,第428页。

  

  [90] 方广锠《对下个世纪佛教的几点思考》,《戒幢佛学》第1卷,第195页。

  

  [91] 方广锠《对下个世纪佛教的几点思考》,《戒幢佛学》第1卷,第200页。

  

  [92] 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1,《大正藏》第22卷,第227页中。

  

  [93] 曹仕邦《戒律与僧制之间——弘一律师的两难之局》,傅伟勋主编 《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69页。

  

  [94] 曹仕邦《戒律与僧制之间——弘一律师的两难之局》,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74-175页。

  

  [95] 谭世保《从佛教与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之相互影响看未来》,《普门学报》第3期,第61页。

  

  [96] 坚钰《〈大爱道比丘尼经〉女性修道问题的探讨》。此文为反对废弃“八敬法”的人士所撰写,因为上述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引用之。

  

  [97] 释昭慧《八敬法显非佛说》,载《自由时报》“自由广场”头条,2001年4月3日。

  

  [98] 圣严法师《律制生活》,第74-75页,法鼓文化出版社,1996年10月修订版。

  

  [99]江灿腾《从“撕毁八敬法”到“人间佛教思想”的传播溯源──有关近期台湾人间佛教思想与戒律变革的争辩问题》,现代禅网站“江灿腾专集”。

  

  [100]星云《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普门学报》第9期,第238页,2002年5月出版。

  

  [101]星云《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普门学报》第9期,第244页。

  

  [102]星云《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普门学报》第9期,第243-244页。

  

  [103]杨曾文《既仁且智之举——星云法师发表〈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普门学报》第11期,第319-325页,2002年9月出版。

  

  [104] 《弘一大师全集》第1册,第25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05] 《弘一大师全集》第1册,第252页。

  

  [106] 圣严法师《律制生活》,第102页。

  

  [107]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第150页。

  

  [108] 圣严法师《律制生活》,第102页。

  

  [109]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第151页。

  

  [110] 可参见邓子美先生的看法: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是近代佛教教理改革的重大成就﹐但其进1步成功运作不能不依赖僧制改革。……确实﹐太虚提出的僧制改革方案一一遭挫﹐甚至缩为一“菩萨学处”在他生前也未实现。这说明当时佛教现代化的机缘未熟﹐说明理论的实现需要其制度化的配套﹐需要新时代的佛教领袖。”(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智慧结晶》(上),《法音》,1998年第6期)太虚所开创的人间佛教理论,在具体运作即制度落实方面,“必然遇到的不少问题,太虚只是提出了思路,未能解决。”(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智慧结晶》(下),《法音》,1998年第7期。)

  

《“与时俱进”与“契理契机”:中国佛教教团制度的现代化之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