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id=ftn9>
[⑨] 东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卷,第857页。
[⑩]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877页,正闻出版社1994年修订3版。
[11] 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一〈序〉,《大正藏》第40卷,第2页下。
[12] 曹仕邦《戒律与僧制之间——弘1律师的两难之局》,傅伟勋主编 《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77页。
[13] 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王邦维撰《义净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代校注前言》第90页,中华书局,1995年4月第1版。
[14] 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第147页。
[15] 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第146-147页。标点酌有改动。
[16] 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第117页。
[17] 谭世保《从佛教与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之相互影响看未来》,《普门学报》第3期,第60页,2001年5月出刊。
[18] 上述引文均见《景德传灯录》卷6〈怀海传〉所附〈禅门规式〉,《大正藏》第51卷,第250-251页。
[19]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6〈怀海传〉所附〈禅门规式〉,《大正藏》第51卷,第250页。
[20]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第9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1] 孙永艳《杨文会与近代佛教复兴》,《普门学报》第5期,第122-123页。
[22] 周学农《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册第1页,佛光出版社,2001年元月初版。
[23] 蓝吉富先生在《吕瀓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一文中,对于支那内学院之欧阳竟无,特别是吕瀓,在现代佛教中的境遇,作了准确的描述、分析,颇可参照。此文先刊发于台湾《福报》周刊1989年8月28日第8号,后来收入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于1990年10月出版的《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一书中。
[24] 周学农《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册,第119页。
[25] 释东初《东初老人全集》之一《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第4页,东初出版社,1974年9月版。
[26] 太虚《建僧大纲》,《太虚大师全书》第33卷,第204页。
[27] 太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第40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8] 太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第406页。
[29] 关于太虚大师佛教革新的4个历史阶段,学界1贯依照太虚之自述,作大致相同的划分,唯具体年代略有出入。在此可参见周学农博士论文《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导言》,载《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册。周先生所归纳的太虚之4个阶段如下:“第1期,是从19岁到26岁之间,即光绪33年(公元1907年)到1914年。这是太虚早期激进的佛教革命时期。”“第2期,是从26岁到41岁之间,即1914年到1929年。这是太虚佛教改革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第3期,是从41岁到51岁,即1929年到1939。这是太虚积极从事于世界佛教运动和参与中国佛教会建设的时期。”第4时期为抗战以后至1947年圆寂。(第5-10页)
[30] 参见周学农《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册,第44页。
[31] 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第235页,东初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32] 江灿腾《太虚大师前传》,第234页,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4月版。
[33] 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第264页。
[34] 可参见邓子美先生的看法: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是近代佛教教理改革的重大成就﹐但其进1步成功运作不能不依赖僧制改革。……确实﹐太虚提出的僧制改革方案11遭挫﹐甚至缩为1“菩萨学处”在他生前也未实现。这说明当时佛教现代化的机缘未熟﹐说明理论的实现需要其制度化的配套﹐需要新时代的佛教领袖。”(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智慧结晶》(上),《法音》,1998年第6期)太虚所开创的人间佛教理论,在具体运作即制度建构方面“必然遇到的不少问题,太虚只是提出了思路,未能解决。”(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智慧结晶》(下),《法音》,1998年第7期。)
[35] 洪金莲 《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 页3
[36] 洪金莲 《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 页3
[37] 周庆华《顺应现代化/对治现代化》,《佛学新视野》第21页,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2月初版。
[38] 周学农《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册,第120-121页。
[39] 太虚《佛法之真精神》,《太虚大师全书》第44卷,第1195页。
[40] 谭世保《从佛教与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之相互影响看未来》,《普门学报》第3期,第61页。
[41] 周庆华《顺应现代化/对治现代化》,《佛学新视野》第23页。
[42] 周庆华《顺应现代化/对治现代化》,《佛学新视野》第29-30页。
[43] 周庆华《顺应现代化/对治现代化》,《佛学新视野》第29-30页。
[44] 周庆华《佛学新视野》,第30-31页。
[45] 周庆华先生又在《佛教的当代变貌与俗化迷思》一文中,对于台湾佛教发展中所出现的“世俗化”倾向或者事实作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文中所言有不少是切中时弊的,但本人仍然坚持佛教现代化所伴生的这些“世俗化”的弊端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可以依靠教团制度的逐步完善而逐步得到克服。当前尤其重要的是要鼓励佛教现代化的努力与探索,而不是因噎废食地去阻止。《佛教的当代变貌与俗化迷思》一文载《台东师院学报》第9期,1998年4月出版。
[46] 太虚《人生佛学的说明》,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第226-227页。
[47] 可详参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第258-264页之论述。
[48] 太虚《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辞》,《太虚全书》第17册,第599-600页。
[49] 太虚《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辞》,《太虚全书》第17册,第599页。
[50] 太虚《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辞》,《太虚全书》第17册,第603页。
[51] 太虚《复李荫亭居士书》,《太虚全书》第26册,第258页。
[52] 周学农《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册,第149-150页。
[53] 太虚《复李荫亭居士书》,《太虚全书》第26册,第258页。
[54] 太虚《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太虚全书》第29册,第62页。
[55] 太虚《新与融贯》,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第73-74页。
[56] 太虚《新与融贯》,黄夏年…
《“与时俱进”与“契理契机”:中国佛教教团制度的现代化之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