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時俱進”與“契理契機”:中國佛教教團製度的現代化之路▪P14

  ..續本文上一頁 id=ftn9>

  [⑨] 東晉法顯《高僧法顯傳》,《大正藏》第51卷,第857頁。

  

  [⑩]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877頁,正聞出版社1994年修訂3版。

  

  [11] 唐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之一〈序〉,《大正藏》第40卷,第2頁下。

  

  [12] 曹仕邦《戒律與僧製之間——弘1律師的兩難之局》,傅偉勳主編 《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第177頁。

  

  [13] 唐義淨原著、王邦維校注《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王邦維撰《義淨與〈南海寄歸內法傳〉——代校注前言》第90頁,中華書局,1995年4月第1版。

  

  [14] 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第147頁。

  

  [15] 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第146-147頁。標點酌有改動。

  

  [16] 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第117頁。

  

  [17] 譚世保《從佛教與中國傳統禮俗文化之相互影響看未來》,《普門學報》第3期,第60頁,2001年5月出刊。

  

  [18] 上述引文均見《景德傳燈錄》卷6〈懷海傳〉所附〈禅門規式〉,《大正藏》第51卷,第250-251頁。

  

  [19]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6〈懷海傳〉所附〈禅門規式〉,《大正藏》第51卷,第250頁。

  

  [20] 勞政武《佛教戒律學》第9頁,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1] 孫永豔《楊文會與近代佛教複興》,《普門學報》第5期,第122-123頁。

  

  [22] 周學農《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8冊第1頁,佛光出版社,2001年元月初版。

  

  [23] 藍吉富先生在《呂瀓的生平與學術成就》一文中,對于支那內學院之歐陽竟無,特別是呂瀓,在現代佛教中的境遇,作了准確的描述、分析,頗可參照。此文先刊發于臺灣《福報》周刊1989年8月28日第8號,後來收入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于1990年10月出版的《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一書中。

  

  [24] 周學農《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8冊,第119頁。

  

  [25] 釋東初《東初老人全集》之一《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第4頁,東初出版社,1974年9月版。

  

  [26] 太虛《建僧大綱》,《太虛大師全書》第33卷,第204頁。

  

  [27] 太虛《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太虛集》,第40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8] 太虛《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太虛集》,第406頁。

  

  [29] 關于太虛大師佛教革新的4個曆史階段,學界1貫依照太虛之自述,作大致相同的劃分,唯具體年代略有出入。在此可參見周學農博士論文《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導言》,載《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8冊。周先生所歸納的太虛之4個階段如下:“第1期,是從19歲到26歲之間,即光緒33年(公元1907年)到1914年。這是太虛早期激進的佛教革命時期。”“第2期,是從26歲到41歲之間,即1914年到1929年。這是太虛佛教改革理論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第3期,是從41歲到51歲,即1929年到1939。這是太虛積極從事于世界佛教運動和參與中國佛教會建設的時期。”第4時期爲抗戰以後至1947年圓寂。(第5-10頁)

  

  [30] 參見周學農《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8冊,第44頁。

  

  [31]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第235頁,東初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32] 江燦騰《太虛大師前傳》,第234頁,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4月版。

  

  [33]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第264頁。

  

  [34] 可參見鄧子美先生的看法: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建構是近代佛教教理改革的重大成就﹐但其進1步成功運作不能不依賴僧製改革。……確實﹐太虛提出的僧製改革方案11遭挫﹐甚至縮爲1“菩薩學處”在他生前也未實現。這說明當時佛教現代化的機緣未熟﹐說明理論的實現需要其製度化的配套﹐需要新時代的佛教領袖。”(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智慧結晶》(上),《法音》,1998年第6期)太虛所開創的人間佛教理論,在具體運作即製度建構方面“必然遇到的不少問題,太虛只是提出了思路,未能解決。”(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智慧結晶》(下),《法音》,1998年第7期。)

  

  [35] 洪金蓮 《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 頁3  

  

  [36] 洪金蓮 《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 頁3 

  

  [37] 周慶華《順應現代化/對治現代化》,《佛學新視野》第21頁,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2月初版。

  

  [38] 周學農《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8冊,第120-121頁。

  

  [39] 太虛《佛法之真精神》,《太虛大師全書》第44卷,第1195頁。

  

  [40] 譚世保《從佛教與中國傳統禮俗文化之相互影響看未來》,《普門學報》第3期,第61頁。

  

  [41] 周慶華《順應現代化/對治現代化》,《佛學新視野》第23頁。

  

  [42] 周慶華《順應現代化/對治現代化》,《佛學新視野》第29-30頁。

  

  [43] 周慶華《順應現代化/對治現代化》,《佛學新視野》第29-30頁。

  

  [44] 周慶華《佛學新視野》,第30-31頁。

  

  [45] 周慶華先生又在《佛教的當代變貌與俗化迷思》一文中,對于臺灣佛教發展中所出現的“世俗化”傾向或者事實作了較爲尖銳的批評。文中所言有不少是切中時弊的,但本人仍然堅持佛教現代化所伴生的這些“世俗化”的弊端並非不可避免,而是可以依靠教團製度的逐步完善而逐步得到克服。當前尤其重要的是要鼓勵佛教現代化的努力與探索,而不是因噎廢食地去阻止。《佛教的當代變貌與俗化迷思》一文載《臺東師院學報》第9期,1998年4月出版。

  

  [46] 太虛《人生佛學的說明》,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太虛集》,第226-227頁。

  

  [47] 可詳參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第258-264頁之論述。

  

  [48] 太虛《對于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辭》,《太虛全書》第17冊,第599-600頁。

  

  [49] 太虛《對于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辭》,《太虛全書》第17冊,第599頁。

  

  [50] 太虛《對于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辭》,《太虛全書》第17冊,第603頁。

  

  [51] 太虛《複李蔭亭居士書》,《太虛全書》第26冊,第258頁。

  

  [52] 周學農《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8冊,第149-150頁。

  

  [53] 太虛《複李蔭亭居士書》,《太虛全書》第26冊,第258頁。

  

  [54] 太虛《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太虛全書》第29冊,第62頁。

  

  [55] 太虛《新與融貫》,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太虛集》,第73-74頁。

  

  [56] 太虛《新與融貫》,黃夏年…

《“與時俱進”與“契理契機”:中國佛教教團製度的現代化之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