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录》卷57,《大正藏》第48卷,第745页下。
[31] 宋延寿《宗镜录》卷57,《大正藏》第48卷,第745页下。
[32] 吕澂《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载《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1册,第73页,齐鲁书社1992年版。
[33] 此因现存资料有限,难于确断。圆测《解深密经疏》卷3言菩提流支说两种心,即相应心和不相应心(法性心),似乎北道系亦言及真心。
[34] 日本均正说,地论、摄论“两师云,从凡至佛同以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体。”“地论师云,分别而言之,有三种:一是理性,二是体性,三是缘起性。隐时有理性,显时为体性,用时为缘起性也。”以上并见《四论玄义》卷7,《卍续藏经》第74册,第93页上。
[35] 日本均正《四论玄义》卷7,《卍续藏经》第74册,第93页上。
[36] 唐元晓《涅槃宗要》,《大正藏》第38卷,第249页中。
[37] 隋吉藏《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第35页下。
[38] 梁真谛译《佛性论》卷1,《大正藏》第31卷,第787页中。
[39] 梁真谛译《佛性论》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4页上。
[40] 梁真谛译《佛性论》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5页下。
[41] 梁真谛译《佛性论》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6页上。
[42] 梁真谛译《佛性论》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6页上。
[43] 梁真谛译《佛性论》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6页上。
[44] 梁真谛译《十八空论》说:“云何分判法界非净非不净?答: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故,名不净;为客尘尽故立为净。”见《大正藏》第31卷,第863页中。
[45] 梁真谛译《佛性论》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5页中。
[46] 隋慧远《大乘义章》卷3,《大正藏》第44卷,第525页下。
[47] 梁真谛译《十八空论》,《大正藏》第31卷,第864页上。
[48] 宋延寿《宗镜录》卷57,《大正藏》第48卷,第742页下。
[49] 宋延寿《宗镜录》卷56,《大正藏》第48卷,第737页下—第738页上。
[50] 宋延寿《宗镜录》卷56,《大正藏》第48卷,第737页下—第738页上。
[51] 宋延寿《宗镜录》卷56,《大正藏》第48卷,第738页中。
[52] 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1本之中有此语,见《大正藏》第43卷,第229页中。
[53] 宋延寿《宗镜录》卷57,《大正藏》第48卷,第743页上。
[54] 宋延寿《宗镜录》卷76,《大正藏》第48卷,第839页中。
[5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2,《大正藏》第35卷,第510页中。
[56] 唐澄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79,《大正藏》第36卷,第619页上。
[57] 唐宗密《圆觉经略疏》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525页下。
[58] 宋延寿《宗镜录》卷5,《大正藏》第48卷,第440页中。
[59] 隋智顗《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页下。
[60] 隋智顗《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页下。
[61] 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二下,《大正藏》第46卷,第17页中—页下。
[62] 隋智顗《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页下。
[63] 隋智顗《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页下。
[64] 隋慧远《大乘义章》卷19,《大正藏》第44卷,第846页中。
[65] 隋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2页下。
[66] 隋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4页上。
[67] 宋知礼《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2,《大正藏》第39卷,第22页下。
[68] 隋智顗《法华玄义》卷2上,《大正藏》第33卷,第695页上。
[6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5卷,第604页上。
[7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5卷,第602页上。
[71] 宋延寿《宗镜录》卷5,《大正藏》第48卷,第441页上。
[72] 宋延寿《宗镜录·序》,《大正藏》第48卷,第416页下。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