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錄》卷57,《大正藏》第48卷,第745頁下。
[31] 宋延壽《宗鏡錄》卷57,《大正藏》第48卷,第745頁下。
[32] 呂澂《論莊嚴經論與唯識古學》,載《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第1冊,第73頁,齊魯書社1992年版。
[33] 此因現存資料有限,難于確斷。圓測《解深密經疏》卷3言菩提流支說兩種心,即相應心和不相應心(法性心),似乎北道系亦言及真心。
[34] 日本均正說,地論、攝論“兩師雲,從凡至佛同以自性清淨心爲正因佛性體。”“地論師雲,分別而言之,有叁種:一是理性,二是體性,叁是緣起性。隱時有理性,顯時爲體性,用時爲緣起性也。”以上並見《四論玄義》卷7,《卍續藏經》第74冊,第93頁上。
[35] 日本均正《四論玄義》卷7,《卍續藏經》第74冊,第93頁上。
[36] 唐元曉《涅槃宗要》,《大正藏》第38卷,第249頁中。
[37] 隋吉藏《大乘玄論》卷3,《大正藏》第45卷,第35頁下。
[38] 梁真谛譯《佛性論》卷1,《大正藏》第31卷,第787頁中。
[39] 梁真谛譯《佛性論》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4頁上。
[40] 梁真谛譯《佛性論》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5頁下。
[41] 梁真谛譯《佛性論》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6頁上。
[42] 梁真谛譯《佛性論》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6頁上。
[43] 梁真谛譯《佛性論》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6頁上。
[44] 梁真谛譯《十八空論》說:“雲何分判法界非淨非不淨?答: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但爲客塵所汙故,名不淨;爲客塵盡故立爲淨。”見《大正藏》第31卷,第863頁中。
[45] 梁真谛譯《佛性論》卷2,《大正藏》第31卷,第795頁中。
[46] 隋慧遠《大乘義章》卷3,《大正藏》第44卷,第525頁下。
[47] 梁真谛譯《十八空論》,《大正藏》第31卷,第864頁上。
[48] 宋延壽《宗鏡錄》卷57,《大正藏》第48卷,第742頁下。
[49] 宋延壽《宗鏡錄》卷56,《大正藏》第48卷,第737頁下—第738頁上。
[50] 宋延壽《宗鏡錄》卷56,《大正藏》第48卷,第737頁下—第738頁上。
[51] 宋延壽《宗鏡錄》卷56,《大正藏》第48卷,第738頁中。
[52] 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1本之中有此語,見《大正藏》第43卷,第229頁中。
[53] 宋延壽《宗鏡錄》卷57,《大正藏》第48卷,第743頁上。
[54] 宋延壽《宗鏡錄》卷76,《大正藏》第48卷,第839頁中。
[5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2,《大正藏》第35卷,第510頁中。
[56] 唐澄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79,《大正藏》第36卷,第619頁上。
[57] 唐宗密《圓覺經略疏》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525頁下。
[58] 宋延壽《宗鏡錄》卷5,《大正藏》第48卷,第440頁中。
[59] 隋智顗《觀音玄義》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頁下。
[60] 隋智顗《觀音玄義》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頁下。
[61] 隋智顗《摩诃止觀》卷二下,《大正藏》第46卷,第17頁中—頁下。
[62] 隋智顗《觀音玄義》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頁下。
[63] 隋智顗《觀音玄義》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頁下。
[64] 隋慧遠《大乘義章》卷19,《大正藏》第44卷,第846頁中。
[65] 隋智顗《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2頁下。
[66] 隋智顗《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4頁上。
[67] 宋知禮《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卷2,《大正藏》第39卷,第22頁下。
[68] 隋智顗《法華玄義》卷2上,《大正藏》第33卷,第695頁上。
[6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14,《大正藏》第35卷,第604頁上。
[7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14,《大正藏》第35卷,第602頁上。
[71] 宋延壽《宗鏡錄》卷5,《大正藏》第48卷,第441頁上。
[72] 宋延壽《宗鏡錄·序》,《大正藏》第48卷,第416頁下。
《以《宗鏡錄》爲例論永明延壽對唯識思想的攝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