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追思录▪P6

  ..续本文上一页然在外面渡来渡去,渡不了众生,反而众生渡了去,那就太辜负自己啦!」

  

  

这时大师仍然闭看眼睛作吉祥卧,说话声响微弱低沉。过去,我给大师记述回忆录时,有许多问题不明白的,经常随时入室去请教,大师有时一谈几小时,现在大师有病,当然不敢让他老多辛苦,不过想到大师这是最后了,为利众生计,仍然要请示几句,我说:

  

  

「老法师一生弘法利生,教导学人,对于修持方面,还有什么话说吗?

  

  

「修行并没有什么巧妙方法。」只是「回生换熟」。离开本性生疏了,回头来换成熟的,恶习气熟练了,回头来把它放下换成生的。其实,都是原有的,自己不认识罢了。

  

  

「平素我常劝人「看破!放下!自在」!这说是「回生换熟的好方法。世间事千差万别,烦恼多端,看的破说放的下,放的下就得自在。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不自在,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自在了。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一个人能顺逆缘中,无取无舍,喜怒法内,无忧无瞋,时时检点身口意,念念息灭贪瞋痴,修行能事,毕于斯矣。」

  

  

接着我又问大师:

  

  

「你老以因缘示现,未出家前,即修持佛法,出家后仆仆于弘法道上,舍己度人,所证者何」?

  

  

大师一无含糊的说:「我有病,几天没吃东西,肚里饿的难过,弄两碗来吃下去,肚子就不饿了。」

  

  

「现在体弱,坐起来觉气短,躺下来把枕头放的不高不低正合适」。

  

  

说过这话之后,约莫沉静了有五分钟,继续说:

  

  

「未证言证,妄指点人,瞎人眼目者,是大妄语,该堕无间狱。

  

  

在我眼里看你们都是佛,只有我是凡夫。」

  

  

「我和平常人一样,一顿饭不吃说饿的难过。在佛法里我们所见到的也一样。譬如一大群,出远门走险道,我譬如是一个带路的人,走在头前,大家手牵着手,前边的望着后边的,后边的望着前边的,遇山跋山,逢水涉水,大家同出险境。如果头前人失了群,走的太快,距离太远,使得大家连影也望不到了,也失掉带路的意义了。

  

  

「佛法里面,初果不知二果事,初地不知二地事,遑论其他。」

  

  

说完了上面一些话,大师又乘性发挥,说二谛法,大约断断续续的说了约一小时多。这时有同门诸师站在大师房门口,几次用手势告诉我不要和大师说太多的话,以免老人家辛苦。但是,大师却健谈不休。后来,一位同学,佯称外面有事把我叫出去,这才使大师休息不再谈下去。这正所谓:「雁过长空影寒水,雁水无心影宛然,」大师本来无心留遗嘱的,这些棒呵之词,正好作了大师的最后遗言。

  

  

大师到香江后,八十岁,和八十五岁两年,都生过病,病情严重的时侯,弟子们都掉看眼泪念佛送往生。当时我独没流泪,似乎有一种特别感觉,知大师不会就去的。

  

  

旧历六月十九,这一天立秋,我回南普陀照料学生过观音诞,廿和廿一两天,又忙着招生,廿一夜晚,忽睹一境,见一圆脸胖和尚,乘骡到一寺门口,拴缰休息,旋乘之而去。遂猛然而醒,亮电灯一看,正是十二点半。当时大师法体远和,已由图书馆回荃湾准备后事。这时我忽然想起,大师降生时,母梦一梵僧乘骡而至,翌日遂生师,今僧乘骡而去,知大师化事已尽,必生西去了。遂将此事记之于桌上日历以为证。

  

  

第二天,即旧历六月二十二,我将此事告诉曾经候过大师五年的王元令居士,王居士说:「请师速去荃湾,事不宜迟。」于是先到香港,再去荃湾。在香港时,即接荃湾电话,知大师气虚已极,等我到荃湾见大师时,他老还在床上躺着,下午二时,大师摸了摸自己的脉膊说:

  

  

「脉已乱了,请你们把我扶起,结跏趺坐,我要走了。」这时港九四众弟子闻讯,早已赶来给大师助念,楼上楼下都挤满了念佛的人,大师的多年同参,乐果老法师,另有二埋法师不断在耳边赞扬大师一生功德,给大师说法。

  

  

由下午二时起,大师气息先由促而短,至六点十五分,大师一生净业圆成,娑婆印离,极乐印成,在说法及大众念佛声中,最后一息气断,大众顶礼送驾,悲泣不已。一代名满天下,望重佛门,中兴台教一代大师,从此示寂永离人间。

  

  

大师圆寂后,弘法精舍监院师即忙着找人向外埠各有关方面打电报,港九四众弟子赶来送往生的人,也即刻组成大师圆寂奉安委员会。第二天,弘决精舍为大师开始起建念佛七、四十九日。下午四时,由乐果老法师说法,主持封龛典礼,诸山、及僧俗弟子等到来参加典礼者数千人。旧历六月二十八,大师圆寂后第一七,由华南学佛院众弟子举行念佛传供礼,以后每七均有各团体分别举行传供仪式。

  

  

现在大师灵龛,暂停放于弘法精舍之涅槃堂,待七七四十九日佛事圆满后,到旧历八月十二日下午,再举行发龛茶毗仪式。

  

  

此文写于大师圆寂后第一七(即夏历六月二十八日)以后发龛,茶毗等情形,到时再另写报告。

  

  

佛历二五零七年(一九六三)夏历六月二十八日(阳历八月十七)大光敬白。

  

  

  

敬悼热烈与悲诚的倓尊者

  

仁俊

  

  

我和倓尊者向无关系,他逝世了,我总感到不写悼文不安。这就我的性格说,似乎很特殊。他给我的印象是热烈与悲诚,我就从这方面写吧!

  

  

四十二年我来台的前夕,特地向他辞行,从亲切而松活的谈吐中,体解到他是个最热烈的大德。那时他已近八十了,而精神、意志,一点老气也没有。我想:这一定是他的一个热烈的心不让他老。

  

  

信愿与意志都强的人,精神上的热量总非常旺,宗教上超特的人格,性格,都是从这股莫可遏抑的热量中炼成的,宗教的开展、发扬、持续,也是这股热在熏激而驱策着。宗教徒的生命与宗教的慧命全系于宗教的热。宗教上的热来自信愿,宗教徒的力全从热烈的信愿上而表现。大宗教家的心头上唯一击不破的东西──热心,大宗教家的面孔上唯一抹不掉的东西──热情;具足了热心与热情的大宗教家,纔能以一片公平心一张慈和脸而面对一切。

  

  

热烈是属于一种情识作用,有了心就有情识,多情而善于用情是人类的特色。不但人与人的结合要靠情,就是诸佛菩萨广度众生也要靠情,因此,众生信佛之初莫不由情而入。佛教中的大德善于运用纯洁的热心热情,对内就能团摄僧众,对外就能摄受信众,僧众与信众,只要看清楚了大德们的一片赤心,他就会从纯洁的热烈中激起拥护,受戴之心,而不忍离开了。

  

  

倓尊者对这真做到了,跟随他的同伦及弟子们,始终围绕在他的四周。他千辛万苦从大陆将湛山僧团带出来了,始终保持而发扬湛山风格,使中国佛教在海外留下了这条大根,真了不起!

  

  

热烈是至性的培养者,热烈不已则至性必成,悲心是至性的具体表现。倓尊者是以至性而实践悲心的大德,据说,他身边从不藏钱,一有钱,就立刻用以放生,救灾,济苦、或供众等。悭性因他这样被制住了。代之而起的是同情心,悲,首先是从纯正而殷切的同情心来。讲悲,必须扣紧在纯正而殷切的同情心上讲,纔能成为当一下最现实最积极的道德。佛教徒留给人类最好最久的印象是悲,人类的倾向而维护佛教乃是由于悲力的招致。大悲,是深入深救、遍入遍救的推促者,悲心足了,纔有勇气深入深救…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