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影尘回忆录 下册▪P41

  ..续本文上一页之昌,沈素征同记。

  

  

(22)演讲录初集。平素讲开示时,学生记。

  

  

(23)普门品讲录。四二年,会文记。

  

  

(24)普门品随闻记。四一年在青岛保贤记。

  

  

上列诸书,除楞严经外,均曾出版结缘。其实我并没这种力量,都是居士们发心,醵资出版。

  

  

过去我自己写东西时,只根据一种正文,除一些固定名辞或科判须翻书参考外;其余理性意义,都按照自己所见到的去发挥。深则深说,浅则浅说,绝不因袭他人之意,作为己有。如果让我把各家注疏摆在眼前一大堆,东抄一段,西录一段,这实在还弄不来。

  

  

关于经别人手记的东西,因我时间忙,对于记稿,并没详细阅过—甚而有些没阅过—只是大概看看。里面文字的好坏姑置勿论,对教理方面有些错误的地方尚待修正。因我年岁已大,眼已花,看铅版小字费劲,将来如果大家愿意留存做参考的话,可以找出来好好校勘一下。

  

  

凡是写东西,有必需注意的三个原则:即义理、考据、辞章。我写东西时,往往感到有义理而不能用极流畅的文笔表达出来,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好在解佛经,不是专门做文章;如果想作文章,社会上有很多专门研究作文章的书。看佛经,能领悟其文外所含之义,则庶几矣。

  

  

第二十三章 学佛真义重在行

  

  

(一)佛法佛教佛学与学佛

  

  

现在有所谓佛法、佛教、佛学、与学佛,四者之范围虽差不许多,可是其中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何谓佛法?曰佛者具足云佛陀耶,译云觉道。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亦曰知觉、觉悟、在佛的方面来说,是有觉而又有道;在迷沦的众生方面来说,则是有觉而无道,觉非其道,则为妄觉、错觉、佛字再往浅近一点说,就是明白,人谁没有觉性?没有明白?成佛就是成自己本有的觉性、明白本有的明白。「法」者、梵语达摩耶,此云法,法以「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为义。有色法、心法、心所法、相应法、不相应法、无为法、世间形形色色,般般样样,可思可议的;不可思不可议的,无一不是法。明白一点说,就是法则、样子,把佛法两个字联在一起,简单来说,佛法就是很明白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度人出苦海,到彼岸。可是众生不往明白里去做,整天糊里糊涂,所以永为众生,永远不能出苦。

  

  

何谓佛教?曰佛如上释,教者、圣人被下之言,就是根据佛法适合着众生根器,而分出来的部类体系,如华严部,度一类大机;阿含部,度一类小机等。因众生根器不同,故教有显教、密教、大乘教、小乘教、人天教、不定教、乃至三藏十二分教。这是在体上来说,如果在用上来说,教就是教导、教化,怎样教导?怎样教化?就是根据佛说的各种教法,用一种很明白的方法,先导人以舍邪归正;后化人以背尘合觉,一人觉,则一人明白;多人觉,则多人明白。

  

  

何谓佛学?佛学就是佛的学问;也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学理,人们研究佛学,就是把佛所说的法相和言教融和在一起,作一种学术性有系统的研究,拿佛法当一种学问看待。现在无论出家在家,以这类人为最多。因他能博览群经,多学强记,东征西引,写出来很多东西,称之为佛学家;或佛教学者。当然,在修行方面来说,为了恐怕盲修瞎练,先研究经教,这是应该的;可是按佛学的真宗旨来说,如果只顾学,在行持上一条戒也不持;一点心地的观念工夫没有,一点惭愧心没有,整天花天酒地的,这样纵让你把三藏十二部都熟读背诵过来,也不过等于个活藏经楼,一点用处都没有。

  

  

何谓学佛?学佛就是由解起行;就是把所学来的佛法、佛教、和研究的佛学的理论,来躬亲实践,付诸实行;由于实行,才能证诸理论之谬误与否。所谓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行起解绝。比如佛在因地时,曾三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由实行而证得法身遍满,佛既是由实行而证得法身遍满的,我们现在是信佛,学佛的,也应当由解起行,由实行做起。如果不实行,纵让你天天站在讲台上给人讲,讲到嘴里冒白沫,也只是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一点用处都没有。譬如一个当教员的;或当医官的;当医生的,天天抱一大堆关于防治肺痨的书给人讲,还在黑板上画出解剖的图形来,让人怎样防范;怎样治疗。可是他自己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肺病患者,讲课时还咳嗽不止,痰中带血,末了自己还是因肺病而亡,这就是因他只顾研究书本上肺病怎样防范治疗的理论,而平素却不实行注意到自己的卫生。研究佛学的人,如果只顾学而不顾行,也和这种情形一样。

  

  

学佛之实行实做,有从智门入手的;有从行门入手的,从智门入手的,多是利根人;从行门入手的,多属钝根人。可是现代人从智门入手的,往往被聪明所误,横起知见,易入流俗。如普通一般学教人,大多是觉于口而迷于心;长于言而绌于行,这样尚不如从行门入手的比较可靠。真正上根利智的人,虽然其宿根深厚,要之其前因,亦从行门中来。如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阿罗汉等,莫不各有其所修之行,在劝化方面来说,也是劝人「修行,」如说「老修行!你好好修行,」没有劝人修智的。实际上,「行」的工夫到家,自然就生出智慧来。因为众生本具妙智妙慧,无须另外去修,只要行力坚固,始觉妙观察智显发,本觉大圆镜智自然现前。尤其出家当法师,更要注重行持,如果没有行持,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无济于事的!

  

  

想行持,必先持戒。

  

  

(二)见月律师的克苦精神

  

  

明末清初时,有见月律师,传三昧老人衣钵,继主千华(即宝华山,)专事宏律。三昧老人,从行门入手,一生持律谨严!临终时,前三天预知时至,鸣楗槌,集众方丈,取紫衣戒本,当众将华山法席,传见月律师。三天以后,(据「一梦漫言」为闰六月初四。)又集众方丈,取净水沐浴,谓众云:「吾水干即去,汝等莫作去来想,不可讣闻诸方,凡世俗礼仪,总宜捐却,三日后即葬寺之龙山。」遂命大众念佛,水干、跏趺微笑而逝。

  

  

见月律师、滇南楚雄人,中年出家。先为道人,广行善事,修菩萨行。后遇机缘,又罢道为僧。出家后,即开始行脚。自滇南至北方;又从北方至江南等地。跋山涉水,步行两万几千里地,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后人想想,都会毛发俱竖!记得他到北方来时,有这样一段记载云:『又行数日,过盘江,山路屈曲,上下峻险!顷刻大雨,涧流若吼,山径成沟,四面风旋,一身难立。水从颈项直下股衣,两脚横步,如跨浮囊。解带泻水,犹开堤堰,如此数次,寒彻肌骨!……次日至安庄卫道上,砂石凸凹,峻盘曲,不觉履底已穿,脱落难着。即双弃跣足,行数十里,至晚歇宿,足肿无踝,犹如火炙锥刺。中夜思之,身无一钱,此是孤庵野径,又无化处,不能久栖,明早必趣前途。想世人为贪功名富贵,尚耐若干辛苦而后遂,今为出家修行,求解脱道,岂因乏履而退初心!次日仍复强行,初则脚跟艰于点地,渐渐柱杖跛行。行至五六里,不知足属于己,亦不觉所痛。中途又无歇处,至晚将践五十余里,宿安庄卫庵中。次日化得草鞋学着,皮跛茧起,任之不顾!』

  

  

那时候没有火车轮船,无论到任何地方去,都要步行,不像现在的行脚人,在陆上有火车,过江过海有轮船,或坐飞机,隔几千几万里地,三天两宿到了,一点辛苦也受不着。

  

  

关于读经方面,现在人也比古人方便多了。过去的一些大德祖师,想看某部经典,大多都是自己抄写。见月律师到北方时,在路上,曾抄一部法华知音,在他的「一梦漫言」里说:

  

  

『度夏经秋,于十月初到湖广武冈州,宿止水庵。主僧异卉极有道念,询问余等,知从滇远来,留住过冬。一日请余入房吃茶,见案上有法华知音一部。在滇时,闻师赞此解,落影于怀。欲借抄写,奈无纸笔。彼弟号中立,好学、识余所欲,一切成就。是年冬,每日大雪,加之屋空,朔风贯入。余唯一衲,就单缩颈抄写,虽手指冻皴,笔墨凝滞,亦未少停。彼师兄弟,见余坚志勤学,倍增怜敬!赠以棉袄,余愧受服。自有生来,于此始着棉衣。』

  

《影尘回忆录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追思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