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影塵回憶錄 下冊▪P41

  ..續本文上一頁之昌,沈素征同記。

  

  

(22)演講錄初集。平素講開示時,學生記。

  

  

(23)普門品講錄。四二年,會文記。

  

  

(24)普門品隨聞記。四一年在青島保賢記。

  

  

上列諸書,除楞嚴經外,均曾出版結緣。其實我並沒這種力量,都是居士們發心,醵資出版。

  

  

過去我自己寫東西時,只根據一種正文,除一些固定名辭或科判須翻書參考外;其余理性意義,都按照自己所見到的去發揮。深則深說,淺則淺說,絕不因襲他人之意,作爲己有。如果讓我把各家注疏擺在眼前一大堆,東抄一段,西錄一段,這實在還弄不來。

  

  

關于經別人手記的東西,因我時間忙,對于記稿,並沒詳細閱過—甚而有些沒閱過—只是大概看看。裏面文字的好壞姑置勿論,對教理方面有些錯誤的地方尚待修正。因我年歲已大,眼已花,看鉛版小字費勁,將來如果大家願意留存做參考的話,可以找出來好好校勘一下。

  

  

凡是寫東西,有必需注意的叁個原則:即義理、考據、辭章。我寫東西時,往往感到有義理而不能用極流暢的文筆表達出來,這是我最遺憾的地方。好在解佛經,不是專門做文章;如果想作文章,社會上有很多專門研究作文章的書。看佛經,能領悟其文外所含之義,則庶幾矣。

  

  

第二十叁章 學佛真義重在行

  

  

(一)佛法佛教佛學與學佛

  

  

現在有所謂佛法、佛教、佛學、與學佛,四者之範圍雖差不許多,可是其中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何謂佛法?曰佛者具足雲佛陀耶,譯雲覺道。覺有自覺、覺他、覺滿、亦曰知覺、覺悟、在佛的方面來說,是有覺而又有道;在迷淪的衆生方面來說,則是有覺而無道,覺非其道,則爲妄覺、錯覺、佛字再往淺近一點說,就是明白,人誰沒有覺性?沒有明白?成佛就是成自己本有的覺性、明白本有的明白。「法」者、梵語達摩耶,此雲法,法以「軌生物解,任持自性」爲義。有色法、心法、心所法、相應法、不相應法、無爲法、世間形形色色,般般樣樣,可思可議的;不可思不可議的,無一不是法。明白一點說,就是法則、樣子,把佛法兩個字聯在一起,簡單來說,佛法就是很明白的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度人出苦海,到彼岸。可是衆生不往明白裏去做,整天糊裏糊塗,所以永爲衆生,永遠不能出苦。

  

  

何謂佛教?曰佛如上釋,教者、聖人被下之言,就是根據佛法適合著衆生根器,而分出來的部類體系,如華嚴部,度一類大機;阿含部,度一類小機等。因衆生根器不同,故教有顯教、密教、大乘教、小乘教、人天教、不定教、乃至叁藏十二分教。這是在體上來說,如果在用上來說,教就是教導、教化,怎樣教導?怎樣教化?就是根據佛說的各種教法,用一種很明白的方法,先導人以舍邪歸正;後化人以背塵合覺,一人覺,則一人明白;多人覺,則多人明白。

  

  

何謂佛學?佛學就是佛的學問;也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學理,人們研究佛學,就是把佛所說的法相和言教融和在一起,作一種學術性有系統的研究,拿佛法當一種學問看待。現在無論出家在家,以這類人爲最多。因他能博覽群經,多學強記,東征西引,寫出來很多東西,稱之爲佛學家;或佛教學者。當然,在修行方面來說,爲了恐怕盲修瞎練,先研究經教,這是應該的;可是按佛學的真宗旨來說,如果只顧學,在行持上一條戒也不持;一點心地的觀念工夫沒有,一點慚愧心沒有,整天花天酒地的,這樣縱讓你把叁藏十二部都熟讀背誦過來,也不過等于個活藏經樓,一點用處都沒有。

  

  

何謂學佛?學佛就是由解起行;就是把所學來的佛法、佛教、和研究的佛學的理論,來躬親實踐,付諸實行;由于實行,才能證諸理論之謬誤與否。所謂由聞而思;由思而修;行起解絕。比如佛在因地時,曾叁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由實行而證得法身遍滿,佛既是由實行而證得法身遍滿的,我們現在是信佛,學佛的,也應當由解起行,由實行做起。如果不實行,縱讓你天天站在講臺上給人講,講到嘴裏冒白沫,也只是像鹦鹉學人說話一樣,一點用處都沒有。譬如一個當教員的;或當醫官的;當醫生的,天天抱一大堆關于防治肺痨的書給人講,還在黑板上畫出解剖的圖形來,讓人怎樣防範;怎樣治療。可是他自己卻是一個面黃肌瘦的肺病患者,講課時還咳嗽不止,痰中帶血,末了自己還是因肺病而亡,這就是因他只顧研究書本上肺病怎樣防範治療的理論,而平素卻不實行注意到自己的衛生。研究佛學的人,如果只顧學而不顧行,也和這種情形一樣。

  

  

學佛之實行實做,有從智門入手的;有從行門入手的,從智門入手的,多是利根人;從行門入手的,多屬鈍根人。可是現代人從智門入手的,往往被聰明所誤,橫起知見,易入流俗。如普通一般學教人,大多是覺于口而迷于心;長于言而绌于行,這樣尚不如從行門入手的比較可靠。真正上根利智的人,雖然其宿根深厚,要之其前因,亦從行門中來。如諸佛菩薩,聲聞緣覺,阿羅漢等,莫不各有其所修之行,在勸化方面來說,也是勸人「修行,」如說「老修行!你好好修行,」沒有勸人修智的。實際上,「行」的工夫到家,自然就生出智慧來。因爲衆生本具妙智妙慧,無須另外去修,只要行力堅固,始覺妙觀察智顯發,本覺大圓鏡智自然現前。尤其出家當法師,更要注重行持,如果沒有行持,說得天花亂墜,也是無濟于事的!

  

  

想行持,必先持戒。

  

  

(二)見月律師的克苦精神

  

  

明末清初時,有見月律師,傳叁昧老人衣缽,繼主千華(即寶華山,)專事宏律。叁昧老人,從行門入手,一生持律謹嚴!臨終時,前叁天預知時至,鳴楗槌,集衆方丈,取紫衣戒本,當衆將華山法席,傳見月律師。叁天以後,(據「一夢漫言」爲閏六月初四。)又集衆方丈,取淨水沐浴,謂衆雲:「吾水幹即去,汝等莫作去來想,不可訃聞諸方,凡世俗禮儀,總宜捐卻,叁日後即葬寺之龍山。」遂命大衆念佛,水幹、跏趺微笑而逝。

  

  

見月律師、滇南楚雄人,中年出家。先爲道人,廣行善事,修菩薩行。後遇機緣,又罷道爲僧。出家後,即開始行腳。自滇南至北方;又從北方至江南等地。跋山涉水,步行兩萬幾千裏地,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讓後人想想,都會毛發俱豎!記得他到北方來時,有這樣一段記載雲:『又行數日,過盤江,山路屈曲,上下峻險!頃刻大雨,澗流若吼,山徑成溝,四面風旋,一身難立。水從頸項直下股衣,兩腳橫步,如跨浮囊。解帶瀉水,猶開堤堰,如此數次,寒徹肌骨!……次日至安莊衛道上,砂石凸凹,峻盤曲,不覺履底已穿,脫落難著。即雙棄跣足,行數十裏,至晚歇宿,足腫無踝,猶如火炙錐刺。中夜思之,身無一錢,此是孤庵野徑,又無化處,不能久棲,明早必趣前途。想世人爲貪功名富貴,尚耐若幹辛苦而後遂,今爲出家修行,求解脫道,豈因乏履而退初心!次日仍複強行,初則腳跟艱于點地,漸漸柱杖跛行。行至五六裏,不知足屬于己,亦不覺所痛。中途又無歇處,至晚將踐五十余裏,宿安莊衛庵中。次日化得草鞋學著,皮跛繭起,任之不顧!』

  

  

那時候沒有火車輪船,無論到任何地方去,都要步行,不像現在的行腳人,在陸上有火車,過江過海有輪船,或坐飛機,隔幾千幾萬裏地,叁天兩宿到了,一點辛苦也受不著。

  

  

關于讀經方面,現在人也比古人方便多了。過去的一些大德祖師,想看某部經典,大多都是自己抄寫。見月律師到北方時,在路上,曾抄一部法華知音,在他的「一夢漫言」裏說:

  

  

『度夏經秋,于十月初到湖廣武岡州,宿止水庵。主僧異卉極有道念,詢問余等,知從滇遠來,留住過冬。一日請余入房吃茶,見案上有法華知音一部。在滇時,聞師贊此解,落影于懷。欲借抄寫,奈無紙筆。彼弟號中立,好學、識余所欲,一切成就。是年冬,每日大雪,加之屋空,朔風貫入。余唯一衲,就單縮頸抄寫,雖手指凍皴,筆墨凝滯,亦未少停。彼師兄弟,見余堅志勤學,倍增憐敬!贈以棉襖,余愧受服。自有生來,于此始著棉衣。』

  

《影塵回憶錄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倓虛大師追思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