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论文集▪P13

  ..续本文上一页之影象。即吾人等皆执迷作为自心。故曰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以如是之四大假合,六尘缘影为身、为心。当然不以西方弥陀为是矣。不明渊源,难免疑问,所谓「经从疑处方成悟,教到无言会自心。」或问。云何是自身、自心?答曰:以不思议是自心,而无处不是自心。以无分别是自身,而无处不是自身。然不思议、与无分别,此二者尚属俱生法执,而不执亦不执。则庶乎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之身矣。

  

  

  想离苦必须念佛

  夫六道众生,无一不欲离苦得乐。尤以我人道欲求离苦之心更切,以其八苦交煎,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此八苦。前七苦有过去者,有未来者,有现临其境者,至第八五阴炽盛苦一项。阴者,不显之中,酝酿聚集而成之意,其炽盛有如火烧、片刻不停之意。五阴者。一色阴、乃云吾人有形有色之身,实无独立之能。必须众缘扶助,方可生存。一者必须饮食。二者必须衣服,三者更要处所,睡眼,休息,或有饮食失调,必致生病。或无衣御寒,或凉热不均,或劳力过度,亦必生病。一经患病,则痛苦不一而足,此皆按中人以上者言之,若在中人以下者,则痛苦更甚。衣食不足,遑论医药以及卫生等等。此皆但就太平时代而言,若遇战争,瘟疫,以及水旱等灾难之时,则一筹莫展,只有惊惶恐怖,任运听天而已。要知此等灾祸,从何而起,乃莫不由于吾人之心所造成。更须知人心能造之,人心亦能消之。消灾之法,有缓急不同,急在当时至诚祈求,缓在平时未雨绸缪。盖吾人从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造业甚多。善则获福,恶则成灾。福来不知,祸至方觉,若于急难中诚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圣号。灾祸可能立即消除。若于平时常念佛菩萨圣号。则灾祸自然不侵。此皆就平常人念佛信佛者而言。若有一定之学佛机构,及念佛道场,得以永久行持不懈。则不但自己及一家增福消灾免难。即此一地方上亦皆同沾消灾免难之益。现如香港正觉莲社,近年以来,不少护法学法居士,善男信女,每次周末按时作念佛道场。精进不懈,无间寒暑。为一人。一家、一地,增长无量善根。可谓人能弘道者矣。按修习净土法门,撮其枢要,总不出古德所赞信、愿、行、之三大法要。再按佛经所说。信者。十善菩萨发大心,常别三界苦轮海。又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愿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包括无余。行者。普贤菩萨行愿品。又如十大愿王常常观念。如是于任何境界,无不是消灾延寿,超生了死,增福增慧之机会矣。是则正觉莲社自利利他,功不唐捐,惟冀我佛四众弟子,人人效法。并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不忘万德洪名。现世常乐我净,当来同证菩提。是山僧之所愿望者也。

  

  

  念佛与往生

  古德云:「净土法门。三根普破,九界齐收。」怎么叫三根普被,九界齐收呢?照世俗说,上根利智,一闻念佛法门,便信而无疑。行而无退。决定生西。中根人一闻念佛法门。半信半疑,日久亦能断疑生信。修行往生。下根人虽信念佛,然不能融会其理,勉强起信,努力修行,亦能往生。照教理说,声闻为下根,缘觉为中根,菩萨为上根,即是小乘中乘大乘。此三乘人未至圣位为因人,已至圣位为果人。因人生死未了,必须回向西方,纔能述证圣果。否则生死大海,众苦交煎,未至圣位,长劫难持,果人虽了分段生死,未了变易生死,理障未透,终不自在。更须回向西方,早破无明,立证法身。怎么叫九界呢?十法界,佛为究竟圣人。无生无不生。所余九界均须往生,声闻缘觉等三种圣界,上来已说,无须重述。天界五欲快乐,报尽还堕,若能念佛,报尽生西。人界苦乐参半,尤其五浊恶世,修行多如牛毛,证果稀如麟角。若能念佛,念念无退,功不唐捐,定生西方。修罗瞋斗火烧,心念如焚,任何法门,悉不堪修,若能念佛,立时清凉,报尽生西。畜生愚痴。不解语言。饿鬼饥虚,无暇他顾。地狱苦剧,更不能修。然大心人,愍彼重苦,方便教导,或已证圣果,现生其类。畜生闻念佛声,可种佛因。饿鬼闻念佛声。可解饥虚。地狱闻念佛声,可息煎焚。若能现身同类,方便教导,必能心口自念,彼因重苦所逼,心更专诚,功效比人进步反速,更能苦报早谢。立生净土。古德云:「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惟此净土法门,为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何以故?以能三根普被,九界齐收故。

  

  但是,三根九界,以念佛故。虽能尽生净土。而能念之众生,根基不等,所生之净土,品级亦有差别。例如人类,同为人道,而富贵贫贱,智愚贤顽,不无差别,净土差别有四。一凡圣同居净土,六道凡夫三贤及未得漏尽圣人生此。二方便有余净土,二乘圣人生此。三实报庄严净土,别教十地菩萨生此。四常寂光净土,圆教菩萨生此。天衣怀禅师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后世解者,歧说纷纭。各据一义,令以四料简对四净土解之。(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在去。此约凡夫念佛,生凡圣同居净土言之。因凡夫修其他法门,须破执看,惟修念佛法门,最要执看,此执着并非执着人我是非,世间生死,乃执着真实有净土可生,我若念佛真实能生净土。因凡夫心内散乱,五欲交流,若不坚执往生,必随世间杂业转去,又何能往生?所以生时即是去时,生去同时。故皆决定。(二)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此约二乘圣人往生方便有余净土言之。二乘圣人已证圣果,又得回小向大。彼欲去便去,乃乘愿而去,故曰决定去。但既证圣果,即悟无生忍。既悟无生,生即无生,故曰实不生。(三)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约别教十地菩萨往生实报庄严净土言之,十地证圣。破无明,见法性,可以随意游行十方国土。故曰决定生。然彼观净秽一如,娑婆与极乐平等,在娑婆不离极乐;以其与弥陀同体故。居极乐不离娑婆;以其不舍众生故。故曰实不去。(四)生则实不生,去则实不去。此约圆教圣位菩萨往生常寂光净土言之。大圣德圆果满,不可思议。生无生相,灭无灭相,去无去相,来无来相,生灭去来,皆不可说。不可说亦不可说。勉强言之,曰生则实不生,去则实不去。

  

  我辈凡夫,但能死生念佛,回向净土,即为相应。至于生何净土?且不要管他,念到好处自然可生,若一味希生何土,便近魔道,反成障碍。惟祇知念佛,不知回向净土者,则不能生。因其世缘未了,随业牵去,但能资助人天福报而已。必须心心念念。回向净土,将世缘完全放下,出入往还,迎宾送客,不忘念佛。不离净土。则大业繁兴,尽成净土资粮。报尽必生净土。此是念佛要义,注意注意。

  

  

  念佛歌

  念佛好,念佛好,念佛乃是随身宝。每日若念千声佛,三世之罪皆能了。三世无罪增福寿,一生安乐有多好。多作功德福无量,当仁不让善中行。几句俚言警善士,念佛之士早开觉。

  

  

  示能平行者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人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随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平日应注意者即(一)佛之戒律须守。对外面环境之奢侈繁华。须看得破。一切恶习。丝毫莫沾。每天应有定课按照去作。念佛念经皆不必分别。只要诚心。天长日久。自然心净。人心之被熏染。轻重不同。故欲心净。所需时间亦不相同。念至心净时。其境界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总之。大家应以死心念佛拜佛为唯一法门。(二)一切外缘得减少即减少。一切眷属。得远离即远离。对诸事诸情。不爱不憎。不取不舍。当知世间所有富贵功名等等。皆如梦如幻。转瞬皆空。不足留恋。而所有眷属财产等等。亦终必消散。毫靠不住。所靠得住者。唯有佛菩萨。此乃未得道时所必须依靠的。又欲看淡世情。须深信因果。知人生遭遇。穷通贵贱皆有定数。任运而行。随缘度日。任何事皆不扰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荣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则外缘清净。智慧自开。(三)暇时静坐。可观想。观佛像。菩萨像。极乐世界像。使心专一。每日早起。心中明白。宜于念佛。晚上。可于佛前。自己默想。「今天起烦恼否。生恶念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是入极乐世界之正道。(四)念佛用功。不可好奇。不要求佛放光。求菩萨赐梦。作各种贪图玄想。否则容易起魔。当知境像是环境。身体及一切身外物。亦是环境。若能心不随境转。自得清净。(五)一切嗜好贪爱。皆应戒绝。否则根本就谈不到修行。我现在也不必多说。总全仗诸位努力。语曰「中国难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三难俱得。其福大矣。各人应自尊自重。不可自暴自弃。须生欢喜心。精进心。莫生邂怠心。放逸心。人生几十年。转眼即过去。千万及早努力。若将今生耽误。则一口气绝。又投胞胎。尚不知留至何趣。彼时痛苦缠绕。求出无期。则悔之晚矣。不再多言。请诸位自己努力。

  

  

  六离合释句解义疏

  六离合释,乃由古佛先圣所遗传。专为解释经典所用之法要。惟恐后学错解经义,故先用一法离解,次用五法合解。离合解之相宜,方为释理不谬,故曰六离合释也。又古德恐后学不知释义显理,故每一释法之下,加一句解,而作义理之总标。今阅佛学大辞典中载。所解之六离合释,略去原有句解,但以文相牵强附会,似嫌未妥,今仍以原解之句,疏其立名实义,为显正理,故名之曰,「六离合释句解义疏。」

  

  六离合释者,一曰依主释,二曰持业释、三曰相违释,四曰有财释、五曰邻近释、六曰带数释。

  

  一曰依主释者,句解云:「能所依彰」,佛说一大藏教,唯一目的,是令十法界十二类众生,各识自己本具理性之主体,因是理性主体,充遍法界众生故。故以六离合释,释一大藏教,乃尽显一切众生理性之主体也。人为众生之一,佛欲度人,故现人身…

《倓虚大师论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